同樣是割肉,同樣是為了吃,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做的就不一樣。晉公子重耳遭遇驪姬之難,無奈出奔流亡,這一去就是十九年。在跟重耳流亡的隨從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當重耳一行流亡到曹國的時候,隨從人員中有一個人開了小差,把能拿的東西全偷走,逃跑了。這樣,一行人沒有吃的,只能以野菜充饑。重耳是貴公子,光吃野菜受不了,餓得都快不行了。介子推背地里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燉成肉湯喝。歷經(jīng)磨難,重耳最終回國登基,終成一代霸主。這就是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
齊國的那兩個自詡為勇士的人,割自己身上的肉,無非是證明自己如何勇,事實上證明了自己很“二”,實在是死不足惜。介子推割取身上的肉,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重耳的生命,是為了晉國大業(yè),所以忠勇兩全。什么是勇?勇不是表面上的魯莽、愚蠢,而是一種理智的選擇,用一個成語表達叫“有勇知方”。
有勇知方,這個成語出自《論語》。有一次,孔子與幾個弟子聚在一起,孔子說:“平日里你們老是抱怨別人不了解你們,現(xiàn)在給你們機會,聊聊你們的志向吧。”子路是個急性子,搶著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國外軍隊的侵凌,國內(nèi)遭遇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這樣的地方,只要用三年的時間,就可以讓人人勇敢善戰(zhàn)(有勇),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知方)?!边@就是“有勇知方”的來歷,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有勇氣,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對于子路的回答,孔子只是笑了笑,當然,孔子是批評子路太性急了,沒有謙讓他人,自己就侃侃而談。然而,在孔門之中,子路正是這樣一個“有勇知方”的人??组T之中,子路很“另類”。他粗野、魯莽、好勇,在未入孔門之前,曾經(jīng)“凌暴孔子”,孔子以禮法誘導,將其收為弟子。進入孔門之后,子路學到了處理政務的能力,以“政事”著稱,歷任魯國季孫氏的宰、衛(wèi)國大夫孔俚的宰。在衛(wèi)國做官期間,子路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有勇知方”。
在子路為孔俚之宰時,他所效命的衛(wèi)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子路死于這場血腥政變之中。故事的起因是衛(wèi)靈公的太子蒯聵因得罪衛(wèi)靈公夫人而出奔國外,靈公死后國人立蒯聵之子蒯輒繼位,他就是衛(wèi)出公,后來蒯聵在姐姐伯姬的支持之下,脅迫孔俚弒衛(wèi)出公,衛(wèi)出公避走國外。
內(nèi)亂發(fā)生之后,子路聽到了消息,立即要進城見蒯聵。路上遇到了一些同僚勸他說,目前政局如此混亂,還是不蹚渾水為妙。子路認為,作為孔俚之宰,受其俸祿,就不能逃避禍難,而必須救患撥正。這是子路的“知方”——忠勇。
子路入城后,直接來到蒯聵所在的高臺下,責問蒯聵為什么要脅迫孔俚,指責蒯聵所為不合禮制規(guī)定,即使是殺掉孔俚,還會有其他人奮起反對。首先從輿論上給予對方一定的心理壓力,這是子路的“知方”——智勇。然后說,蒯聵為人膽小無勇,如果燒掉蒯聵所在的臺子,就能將孔俚救下。此為子路對蒯聵的勇力挑戰(zhàn)。蒯聵聞訊后,派出石乞等人擊殺子路,子路奮起迎敵。在激戰(zhàn)當中,子路的帽帶斷了,子路見已無回天之力,慨然拋出心中所愿:“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帽纓,從容而死。此為子路的“知方”——守禮。
子路進入孔門之后,似乎并未因為禮樂教化而抹去其勇猛本性,經(jīng)常對老師的話語提出質(zhì)疑,這一次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以具體行動回答了孔子的教導,完滿地交上了最后的答卷。
有一種人,永遠不會掩飾自己,不會偽裝自己。因為不偽裝,所以敢說,敢做,敢于擔當;因為直率,所以可愛,不會使人輕易忘懷。子路就是一個使人不會輕易忘懷的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