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言碎語(下)——行為習慣
龔小平
【龔老師早上好,每天都看你的空間,越看越覺得孩子的未來沒希望了。之前我對你提過,孩子的爸爸太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無條件的滿足,事事包辦,以至于孩子十二歲了連菜不會夾,雞腿不會啃…我說他做法是錯的,并建議他看看你的空間,但他堅持自己是對的,拒絕接受,因為我工作的關(guān)系,兒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和他在一起。由于一直和他達不成共識,所以現(xiàn)在我想問問龔老師,我接受你的指導,能改變孩子嗎?有時真的想帶著孩子離開他,不讓他再害兒子了!】我不好回復(fù),出口就會傷人,還在等什么,趕快行動吧,只是我無能為力!對不起!不要問我為什么?
有一個謎語,謎面是:一直無業(yè),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猜一種社會現(xiàn)象,謎底是:“啃老族”。據(jù)最新調(diào)查,城市里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你是“啃老族”嗎?你身邊有“啃老族”嗎?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剛才我又聽到一個故事,一個7歲的貌似正常的孩子咬不動蘋果,每次吃蘋果都是“傭人”們給切成小塊;我一直以為這樣的故事,都是想象的。。。原來就在我身邊!。。。
難道父母的責任就是這些?難道只有等到無藥可救才會著急?難道那么多家長真的心甘情愿?難道這就是做父母想要的結(jié)果?
如果不是,那為什么不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生存能力、獨立適應(yīng)能力的獨立個體?
我說幼兒教育很重要,很重要,但是不管我說多么重要,也難以引起重視, 因為我們今天教孩子的東西并不是今天用到的,今天就可以看到結(jié)果的;但是今天建立的教育基礎(chǔ),是為了最難應(yīng)付的青少年期,那個時候面對外面的誘惑、斗爭,才是考驗父母跟小孩建立的感情基礎(chǔ)有多深厚。
那還是從最開始來了解一些幼兒成長規(guī)律的基本常識吧:
孩子出生的時候沒有“我”,不知道“我”是誰,他以為我跟媽媽是一體的,這一點很重要,你們一定要理解。小孩的這種意識要到五歲才能夠慢慢建立,把自己獨立出來,知道“我”。知道是“我”可以掌控的東西,這個“自我”差不多要到六歲左右建立;“他我”就是別人怎么看我;“群我”,我是群體里面的我,最后一個是“沒我”。 所以讓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學會分享,小孩子不心理變態(tài)才奇怪,兩歲的小孩子應(yīng)該那個時候是自私的,眼睛看到什么東西都是他的,這叫自然規(guī)律。那個時候你說“寶寶,媽媽告訴你,要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這種叫分享,懂不懂?分享就是這樣子。”你就害了這個孩子,孩子心理就沒過這一關(guān)。要到三歲多才可以這樣教,等心理成熟到這個階段了才行。心理成熟的階段就象生理成熟一樣,完全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
孩子的學習過程是經(jīng)歷了:從直觀,到形象,再到抽象,這三個階段。
直觀:就是一看把所有的問題關(guān)聯(lián)在一塊,就叫直觀。一定要記住,小孩基本上四歲之前都是直觀思維。記住這些很重要,寶寶不會把單獨的問題分割出來。你跟他講吃飯快一點,小孩會想很多東西:吃飯吃得快,我該怎么樣呢?椅子該放在哪里?他會把所有跟吃飯有關(guān)的東西全部聯(lián)想起來做對比。他不會只想到把飯送到嘴巴那一段。所以對孩子來講直觀地能夠看到、摸到的才能夠有意思。所以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是你用語言,孩子是聽不懂的,沒辦法理解的。有人說,不會啊,我跟他說他懂的。那個是條件反射,他根本不理解后面的意思,說了是沒意義的,因為是沒有理解的,你做得再熟練也只是條件反射。
形象思維:是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其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學齡前兒童(三至六七歲)的思維,只反映同類事物中一般的東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質(zhì)特點。簡單的解釋就是:比如當你說到蘋果,孩子大腦里立刻能想到的所有和蘋果相關(guān)聯(lián)的內(nèi)容,和所具有的意義。這就是形象思維。如果一個孩子能想到蘋果的顏色、味道、形狀、大小、重量等等。另一個孩子只能想到蘋果的英文單詞、這兩個字怎么寫。那前一個孩子的形象思維就建立的比后一個孩子要好,將來前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比后一個孩子強。
整個教育孩子的標準就是——適量。無論哪方面,什么都不要多、什么也都不要少。這個適度的標準也是要用整體的思維方式來衡量和判斷的,要和周圍的環(huán)境、孩子的情況相結(jié)合的。比如孩子在中國上小學,中國小學老師的要求是嚴謹?shù)模亲龈改傅倪€要不要同樣嚴格,給小孩很多要求呢?答案當然是:不要。因為孩子需要很多的寬松和自由自主去平衡在學校里的嚴謹和嚴格,那么,在家里面就要給孩子提供寬松和自由自主去平衡和調(diào)整。
強化孩子行為習慣的一些方法
我們要強化的一定是孩子好的行為,所以這個強化應(yīng)該是正強化。
1、描述性的表揚
什么叫描述性表揚?就是說首先描述你看到的事情,再描述你的感受,最后再總結(jié)在兩句話里面,這叫描述性的表揚。不要使用“很棒、很好”這樣泛泛的表揚。
舉例:今天你的寶寶畫了一幅畫給你,大部分媽媽會說,“寶寶很棒,畫得很好。”這幅畫憑什么說好?這里要描述。假如你的寶寶拿了這幅畫給你,你會怎么描述你看到的,你的感受,最后你怎么總結(jié)?假設(shè)你的寶寶是三歲半。你可以先描述看到的畫:“寶寶,媽媽看到你畫了一輛車是吧?”如果你不知道是車,可以說:“媽媽看到你畫了紅色,畫了大圈,又用綠色畫了一些小圈。對,這是綠色的窗戶,你看還有紅色的輪子。”這樣你再笨也猜到是一輛車了“媽媽看到你用三種顏色畫的,而且你看這個車畫的門畫得挺有意思的,有門鎖,好像家里的門一樣。”這就是你描述你看到什么。然后描述感受,你的感受,你看到寶寶畫了這個你有什么感受,你會感受到挺欣賞的“媽媽覺得挺好看的,我挺開心的,我看到覺得你很努力了。最后就要總結(jié)兩句話:“媽媽覺得你畫這幅畫很認真。”
這樣孩子在你的描述里就知道,首先第一個是媽媽有沒有用心看我的畫,有。因為媽媽看到我畫了什么。第二,媽媽的感受。媽媽愛我,我愛媽媽,這個感受對我很重要了。最后總結(jié)了認真,這孩子以后就懂得認真,做事就認真。 這個描述性表揚不是只用一次,而是父母要形成的一種習慣。這個習慣就是你要習慣在表揚小孩的時候都描述給他聽,我覺得這個好在哪兒,我的感受是什么,形成你跟小孩交流的習慣。
2、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父母需要不斷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孩子做了某一件事情之后。當你告訴他,你做了這件事,我很開心,或者是這件事讓我不開心,你也不開心吧?這樣的方式就成了情感交流,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孩子,父母盡量多用這種方式。特別是你要建立孩子和你的感情,你的愛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健不健康。要知道你的孩子愛不愛你很容易測試的,比如你的孩子吃飯很慢,你不要說“你吃快一點”。你換一招,你說“寶寶要是你吃飯快一點,媽媽會很開心。” 如果孩子會因為你這句話吃快一點,那就表示孩子很愛你,因為他很重視你的感受。如果他不會,就說明他不愛你。所以要提高孩子的情商,提高他的感性認識,你就要多給他講你的感受,多講講你感受到的他的感受。
3、假設(shè)性的提問。
比如說很多孩子上學磨磨蹭蹭、總是遲到。父母就總是責備孩子。其實孩子是因為還不具備判斷的能力,他不知道這一瞬間做的事會影響后邊的結(jié)果。所以父母要需要不斷地提醒他。用假設(shè)性提問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了解事情的結(jié)果。比如說:“假如我們現(xiàn)在不上車,一會兒能不能按時到幼兒園呢?如果不能按時到幼兒園,會怎么樣呢?”后果會怎么樣,有好的,有不好的。這樣小孩就學會了想問題的方法,然后就能夠在他的行為習慣里去固定、強化。
4、媽媽也是把自己放到了一個合作者的角度和孩子一起做這些事情,不是媽媽我要求孩子你要馬上起床、趕快出門。而是,我和你一起起床、一起準備用品、互相幫助系鞋帶。對孩子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珍貴的感受:
媽媽是我的支持者,我們是同一條戰(zhàn)線的。
媽媽不是要求我做什么,而是我們一起要做什么。
能幫媽媽做事情,我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我很自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