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出名山,五岳最出名。
縱觀中華名山之中如果一座山能有幾百處摩崖石刻也十分罕見的了。
而且這些摩崖石刻記錄了歷朝歷代無數(shù)名流雅士、文人墨客來此游覽的痕跡,是不是也能說古人也愛留下到此一游的留念呢?
◆【五岳之中哪座山石刻最多?】
泰山
有人說:“石刻成為泰山雄奇壯麗的風(fēng)光之外的文化符號,它使泰山成為一座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山?!?br>
◆《莊子》記載:“七十二君登封泰山留石山刻一千八百余處?!?/span>
那么為什么古代皇帝不選擇其他名山,而是熱衷于到泰山祭祀呢?這當(dāng)然是由泰山特殊的位置和悠久的文化所決定的。
泰山碑刻題名之多
冠中國名山之首,
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
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和史料價值。
春秋戰(zhàn)國及以前的泰山石刻都已經(jīng)湮滅,泰山石刻現(xiàn)存1800 多處,其中碑碣800 多塊,摩崖石刻1000 多處,大體分布如下:
岱廟157塊;
岱麓215 處;
中溪路576處;
岱頂258處;
岱西80 多處;
岱陰44處;
靈巖寺400多處;
神通寺100 多處。
泰山石刻的種類繁多,不下30種,從形制上分,大致可分為石碣、石闕、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經(jīng)幢、造像及石造像、畫像石和題名、題詩、題記等9種。
可以說泰山石刻
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
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形變神異、
一脈相承的發(fā)展脈絡(luò)。
▲康熙書“云峰”二字,字體俊秀挺拔 “云峰” 題刻在大觀峰西側(cè)石壁上,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題書。字面高130厘米,寬270厘米,“云峰”2字橫列,字徑100厘米,楷書。因大觀峰西側(cè)山常有云霧繚繞,故名為“云峰”。
◆石刻文獻(xiàn)
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
以石質(zhì)材料為載體
鐫刻文字與圖形于其上
在歷史的長河中
見證了無數(shù)興衰變遷
反映著傳統(tǒng)文化的演變
是研究中國歷史較為可信的文獻(xiàn)
書法藝術(shù)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來,其中大部為自然石刻,少量為碑碣。
而這些留下來的這些石刻,不僅有歷史價值,也有著藝術(shù)價值,彰顯著泰山的厚重。
歷代名人皆已留刻泰山為榮,所以石刻品位非常高,大多出自帝王重臣。
碑刻
如《泰山刻石》,又稱《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傳李斯書,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李斯的秦泰山刻石,歷經(jīng)兩千多年風(fēng)雨侵現(xiàn)在只殘存10個字
時至今日,秦二世的刻辭,僅剩十個字,其中“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
李斯碑
是秦始皇封禪泰山的唯一保存實物,
是泰山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
更被世人譽為“天下名碑之最”,
堪稱稀世珍寶。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第三年,便開始東巡各地,為彰顯自己的歷史功績,歌頌秦德,在各地留下一些記功刻石。《泰山刻石》是東巡刻石之一,丞相李斯所書。
▲《張遷碑》線條給人一種沉厚的感覺。以方筆為主,而又方中藏圓,圓中寓方。再加上歷盡千年風(fēng)化后蒼樸的石氣,使線條更具立體感與金石氣。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 。碑高290厘米,寬107厘米。東漢中平三年刻立(公元186年)?,F(xiàn)存于山東泰安岱廟。
北宋大書畫家米芾(1051--1107)所書第一山碑,現(xiàn)立于泰安岱廟,原在東阿鎮(zhèn)少岱山所存立。20世紀(jì)50年代初,少岱山廟宇人為拆除,第一山碑幸免于難,被運至岱廟。
▲石碑高2.72米,寬1.07米。第一山三字,寫的氣勢磅礴,有行云流水之感,又有意到筆到之內(nèi)涵,深得書家贊許、觀者心領(lǐng)神會之美。
▲唐摩崖在玉皇頂盤路東側(cè),大觀峰削崖為碑布滿了歷代題勒。
◆立于山水之間巖崖之上的是摩崖石刻。
摩崖碑刻
泰山摩崖石刻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刻了唐玄宗泰山封禪時御書的《紀(jì)泰山銘》的這一處。
《紀(jì)泰山銘》刻石刻于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頂大觀峰崖壁上書法遒勁婉潤,端嚴(yán)雄渾。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親手撰書,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文詞典雅,對研究唐代歷史、書法、鐫刻藝術(shù)均有重要價值。
▲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現(xiàn)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書”4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書。額高3.95米,隸書“紀(jì)泰山銘”2行4字,字大45×56厘米,書法遒勁婉潤,端嚴(yán)雄渾。
題名、題詩、題記
看文字上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名人的題名和題詩石刻。
▲“江山多嬌”題刻 位于云步橋南。摩崖高120厘米,寬315厘米,字徑62×70厘米,系泰安市文物風(fēng)景管理局于1983年據(jù)毛澤東手跡刻制,草書體。
▲“如”字題刻 位于云步橋南,摩崖高45厘米,寬110厘米,系辛酉年(公元1921年)春三月,李和謙游山樂題。大字徑20×50厘米,草書體。
▲“虎”刻石 位于斗母宮南,摩崖高120厘米,寬80厘米。大字徑106×46厘米。系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古沛張正寰題書,草書體。
▲“峰廻路轉(zhuǎn)”題刻 位于藥王殿南,摩崖高42厘米,寬128厘米,大字徑23×20厘米,系乙酉姑洗月上濣,歷邑刁文元題書??瑫w。
泰山石刻源遠(yuǎn)流長,分布廣泛,數(shù)量眾多。
石碣、石闕
石碣是圓頂?shù)氖?nbsp;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濟(jì)水》:“又西北入 濟(jì)水 ,城西北三里有 項王 羽 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nbsp;
▲唐 劉禹錫 《宜城歌》:“花臺側(cè)生樹,石碣陽鐫額?!?/span>
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
此碑原立長清縣小寺村神寶寺故址,1965年移岱廟炳靈門內(nèi),1983年10月移岱廟碑廊。
▲神寶寺記碑拓本局部
▲此碑刻于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碑為圓首方座,高256厘米,寬128厘米,厚28厘米。文隸書陰刻三十五行,滿行五十四字,計一千七百八十六字,字徑2.5厘米。書法嚴(yán)勁,與漢衡方碑、魯峻碑極相似。額篆書陰刻“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三行九字,字徑15厘米,篆法方古。碑左側(cè)刻《佛說蜜多心經(jīng)》一卷,行書七行,滿行四十九字,計二百九十九字,無書者姓名,傳為唐代李北海書。
石闕是石筑的闕。
在中國古建筑中一種帝王宮廷大門外對稱的高臺。
多立于宮廟陵墓之前,作銘記官爵、功績或裝飾用。 漢 劉向 《說苑·反質(zhì)》:“立石闕 東海 上 胊山 界中,以為 秦 東門。”
畫像石
泰山還有一些雕刻畫像的建筑構(gòu)石,堅硬的石面上創(chuàng)作了眾多精美的圖像。
▲漢畫像石陳列
岱廟,
是泰山神的府邸,
為國家三大宮殿式古建筑群之一。
在泰山岱廟有眾多的古建筑遺存。如高大聳立的經(jīng)幢會有一種肅穆崇敬感。
經(jīng)幢
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jīng)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jīng)久不毀,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jīng)》,因此稱為經(jīng)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
在肉眼中,經(jīng)幢主要是來裝飾莊嚴(yán)寺院佛法壇場的。
岱廟內(nèi)保存有幽棲寺陀羅尼經(jīng)幢,編號0039,上刻陀羅尼經(jīng),建于唐廣明二年(881),原為肥城幽棲寺之物,1979年移至岱廟內(nèi)保存。
▲經(jīng)幢由寶蓋、幢身、基座三部分組成。 幢身平面作八角形,幢身上置寶蓋,基座為仰蓮紋,碑體基本完好,部分文字殘泐。
現(xiàn)存部分通高259厘米,基座為圓盤形,高35厘米,仰蓮紋蓮瓣三層。幢身為八角形,高192厘米,八側(cè)面寬35厘米,刻文62行,每行93字,字徑2.5厘米。幢身之上置寶蓋,高32厘米,平面八角形,各側(cè)面寬28厘米,每面懸瓔珞一束,八角棱出獅頭,口銜瓔珞。寶蓋之上原有八角形矮墩等物,現(xiàn)佚失,僅存卯口。
▲唐經(jīng)幢/幽棲寺陁羅尼經(jīng)幢
泰山不愧以名流之手,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
在岱廟漢柏院中,有漢武帝親手所植的的“漢柏”外,在東墻中嵌入了很多歷史名人的題字刻石,在墻體的西面空地上,即有多座不同時代、不同地方來源、不同風(fēng)格的經(jīng)幢。
拔地而起的泰山,巍然矗立,樹色蒼郁,云帶繚繞,它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和史料價值。
我們正可以在登山途中感受書法文化的魅力還有攀上文化峰頂時的樂趣。
或者在山下岱廟里瞎逛逛,但不要不對里面的珍貴文物熟視無睹。享受一下第一廟的清靜,但不要做個徹頭徹尾的“睜眼瞎”!不然正應(yīng)了那句話“沒文化真可怕呀!”
編輯|整理:三遠(yuǎn)堂
三遠(yuǎn)堂原創(chuàng)精品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