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祁陽是一個不為常人所知的地方,這是由于它的偏僻。
然而在書法家們的眼中,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值得崇敬。因為這里和一個偉大的名字顏真卿聯(lián)系在一起,1230多年前鐫刻在摩崖石壁上的書法作品《大唐中興頌》至今還被人頂禮膜拜。
一千二百四十八年前,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大唐王朝面臨土崩瓦解的危險。安祿山率領(lǐng)的叛軍接連攻城掠地,直逼長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guān)失守,隨著叛軍的步步緊逼,唐玄宗狼狽出逃。行至途中,軍隊中長期對寵臣楊國忠的 不滿情緒爆發(fā),將士們甚至采取了極端手段,逼迫唐玄宗不得不把楊國忠的胞妹貴妃楊玉環(huán)勒死在馬嵬2驛。
安史之亂前后歷時七年,大唐江山也數(shù)度岌岌可危。當(dāng)叛亂終于被平定,滿天的烏云散去,天下重歸太平,自然可喜可賀。為了紀(jì)念這一歷史事件,于是由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元結(jié)撰文,盛請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豐功偉績的顏真卿作書,在山崖之下留下了千古名篇《大唐中興頌》。
顏真卿傳世碑刻中經(jīng)常自署“瑯琊顏真卿”。古代所說的瑯琊,就是今天的山東臨沂?,樼痤伿显跉v史上是名門望族,顏真卿的祖上可以上溯到那個因德行好而被孔夫子贊曰“賢哉,回也”的顏回。顏氏一門以詩禮傳家,名臣輩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南朝詩人、與謝靈運齊名,被后人稱為顏、謝的顏延之、以宣揚儒家傳統(tǒng)思想為立身治家之道的《顏氏家訓(xùn)》作者、北齊文學(xué)家顏之推、唐代著名學(xué)者顏師古等顏姓大儒都出自顏門,和顏真卿血脈相承。顏氏家族在西晉時隨宗室南遷到建康,后遷長安。顏真卿公元709年出生在京兆萬年,就是今天的陜西西安。
顏真卿,字清臣,透過他的這個名和字,不難看出父輩首先對顏真卿的道德品行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希冀。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才華橫溢的顏真卿考中進士,那一年他二十六歲。
天寶十二年,顏真卿被排擠出京,遠赴山東德州任平原郡太守。后人稱顏真卿為“顏平原”,即由此而來。平原郡遠離京城長安,這里土地貧瘠,民風(fēng)剽悍。正如邊塞詩人岑參《送顏平原》詩中所說:“此地鄰東溟,孤城吊滄州。海風(fēng)掣金戟,導(dǎo)吏呼嗚騶 。郊原北連燕1,剽劫風(fēng)未休?!睌[在新任太守顏真卿面前更為嚴峻的是,平原郡屬心懷二志的奸佞nìng之臣安祿山所管轄,這就為顏真卿日后面臨的風(fēng)險埋下了伏筆。
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后,他“廢苛政、 黜奸小、除奸詭、進忠良”,平原百姓從此安居樂業(yè),道途不驚。為此,顏真卿的好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寫下了《奉寄平原顏太守》,詩中說道:“皇皇平原守,駟馬出關(guān)東。銀印垂腰下,天書在篋中 。自承到官后,高枕揚清風(fēng)。豪富已低首,逋bū逃還力農(nóng)。”表達了對顏真卿造福一方百姓的贊賞之情。
對安祿山的野心,顏真卿有所防范,他悄悄地在平原郡高筑城,深挖溝,收攬丁壯,積儲糧草。顏真卿表面上每日以書會友,吟風(fēng)弄月,盡造假象以化解安祿山對他的防范和疑心。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謀反,叛軍所到之處,“河朔盡陷,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匿nì竄,無敢拒者”。面對突如其來的事變,唐玄宗李隆基束手無策,狼狽不堪,他說“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耶?”就在李隆基感嘆用兵之際,卻無有忠臣良將的時刻,他還不知道,顏真卿在山東不等詔令,早已挺身而出,舉義討賊。由于對安祿山早有防范,顏真卿一聲令下,所轄的三千人馬很快擴充為上萬人的威猛之師。
顏真卿在這場關(guān)乎唐王朝存亡的動亂中,大忠大勇,功勛卓著。同時他也付出了失去親人的慘痛代價。叛軍大兵壓境,攻打常山城的戰(zhàn)斗中,顏杲卿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和他的兒子顏季明一齊被俘。
兩年之后,當(dāng)安史之亂的硝煙散盡,顧不得洗去征塵的顏真卿,就開始四處尋找死難親人的尸骨。
乾元元年九月,顏真卿安葬了親人。并設(shè)薄酒,祭奠為大唐社稷捐軀的顏季明。此時的顏真卿悲從中來,難以自制,寫下了那篇流傳千古《祭侄季明文稿》,后人稱作《祭侄稿》。
《祭侄稿》書寫25行,共234個字。祭文情感真切,痛貫心肝,悲壯情懷溢于字里行間。顏真卿面對親人的亡靈,國難家仇,涌上心頭。撫今追昔,感慨萬端。
《祭侄稿》開篇從“維 乾元 元年”開始,可以清楚地看出,顏真卿的心情異常沉重,落筆冷靜,書寫緩慢,一字一字筆墨飽滿,用筆沉重沉著,墨色凝重而近于凝固,似乎在書寫過程中還在構(gòu)思文章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很快書家的激憤之情漸次高揚,行筆加快,涂改之處、枯墨之筆頻現(xiàn)紙上。從“蒲州”二字開始,墨色漸重,筆姿放縱,此后筆勢漸次跌宕,可以看出顏真卿的心情越來越不能平靜。在“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一處竟連續(xù)涂改三次,難以定稿,在筆墨翻飛之間,他想到了與自己手足情深的族兄顏杲卿,難以抑制的悲情躍然紙上。當(dāng)他寫到“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2荼毒”時,字形兀然放大,行筆加重。“手稿”節(jié)奏鏗鏘,音調(diào)悲壯,嗚咽之聲由弱至強,聲聲入耳。當(dāng)寫到“百身何贖,嗚呼哀哉”,“撫念催切,震悼心顏”時,我們仿佛看到顏真卿老淚縱橫,痛心疾首。當(dāng) “嗚呼哀哉”第二次在文中出現(xiàn)時,“手稿”已經(jīng)是滿篇狼藉,肆意涂抹,無列無行,雷霆轟鳴。對逝去親人銘心的追念和對叛亂奸佞刻骨的仇恨,使得他無法抑制自己胸中的情感,無法控制手中的這支筆。
通觀《祭侄稿》,怎能想象顏真卿會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寫得這樣奇崛雄健,這樣浩氣充塞。江河翻涌,山巒崩催,天塌地陷也不過如此。一千多年來,顏真卿的《祭侄稿》不僅被公認為是顏氏行書中的頂峰之作,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作繼東晉王羲之《蘭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