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孫過庭,算是小官吏。
如果沒有后來他寫了一篇關(guān)于書法的文章,
估計沒幾個人知道他。
一篇《書譜》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既有高度,又有廣度。
即使是不學書法理論,
單就書譜墨跡,都可以成為典范。
顯然,書譜墨跡繼承王羲之草書的精華,
并有意識的強化了王羲之草書的使轉(zhuǎn)。
也就是說,它可以作為二王書法的入門帖。
歷來認為,書譜的文本文字古奧。
今人如果沒有點古文底子,
估計讀懂有點難。
文中大量的“古字”夠今人查幾天字典的。
今天,我們不討論書譜別的事,
單就孫過庭對待王羲之父子的態(tài)度,
就值得研讀。
總體來說,在孫過庭眼里,
王羲之父子和鐘繇張芝,
這四個人是最受推崇的。
談到鐘繇和張芝,他是敬仰。
鐘張各有千秋。
他引用王羲之的評價,
是張草略勝王羲之。
當然,王羲之自認為草書不如張芝,
不是天賦不行,
主要是自己沒有張芝努力。
“如果我像張伯英那樣努力,
我不一定比他差”。
談到鐘繇,
王羲之認為自己超過他一點點,
或不分伯仲。
而孫過庭自己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
他說王羲之是全才,
比張芝正書強,但草書差點;
比鐘繇草書強,但真書不如人家。
總的來說,
張芝鐘繇王羲之算頂級書法大師,
他們各有千秋,水平相當。
至于說到王獻之,
雖有肯定,但總體來說,
孫過庭對王獻之頗有微詞。
開始,他借謝安的口擠兌王獻之,
說謝安喜歡尺牘,
遇到好的總是留下來慢慢欣賞。
王獻之比較自負,
寫給謝安的信總是頗費心思,
以為這樣會得到謝安的夸贊收藏。
可謝安偏偏擰著干,不僅不收藏,
還把回信內(nèi)容隨手寫在背面,
直接退回——分明是羞辱王獻之嘛。
這段文字是否有別的佐證,沒自己查過。
但居士查閱很多關(guān)于二王父子的軼事,
這段記載真經(jīng)不起推敲。
首先,謝安與王羲之有師生之誼,
雖然謝安比王獻之大很多,
但也算是師承上的同輩,
那就是他們都學習王羲之。
再者,兩家要好,
王謝都是大家,不會這么無理。
相反,有一段記載說,
謝安想請王獻之為新大樓題匾,
不好意思直接說,
謝安拐彎抹角的說出了這事,
竟然被小王一口回絕,
并借機揶揄謝大哥。
老謝“只好作罷,不再提及”。
書譜記載的另一件王獻之的糗事,
似乎也不太靠譜。
孫過庭說,有次王羲之去京城辦事前,
在墻上寫幾個字。
王獻之偷偷擦掉了,換上自己寫的。
滿以為這樣會瞞天過海,顯擺一番。
不成想老王回來一眼看穿。
看穿了沒當面指責,
只是當眾嘆了口氣:
哎呀,走那天果真是喝醉了,
這字不能看啊。
說的雖是“自己”,
小王對號入座,無地自容啊。
這段調(diào)侃果真如此,
大概說明小王在老爸眼里是多么的受寵愛。
即使魏晉崇尚自由,個性解放。
但基本倫理還是有的。
小王也不至于這么皮吧。
倘若是幾個哥哥也這樣,
估計老王回來了會一一打他們的屁股。
書譜里關(guān)于王獻之的段子還有,
總體來說是為了印證,
小王比大王差遠了這一觀點。
倒覺得孫過庭是故意的。
有啥事兒讓孫過庭跟王獻之結(jié)了梁子呢?
喜歡老爸不一定要通過貶低兒子來證明呀。
但我們考慮到當時的歷史背景,
李世民皇帝極力推崇王羲之的事,
估計也好理解了。
畢竟,皇帝開了金口,
臣子還不搜腸刮肚找理由,
證明“皇帝無比正確”?
不過這點上,
孫過庭算是用力過猛了點吧。
以上僅一家之言,權(quán)且當笑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