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腦瘤及腦轉移瘤又稱顱內腫瘤,是指生長于顱腔內的新生物。顱內腫瘤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原發(fā)于顱內的腦膜、腦、神經(jīng)、血管、顱骨及腦的附件,如脈絡叢、腦垂體、松果體等處的腫瘤,稱為原發(fā)性顱內腫瘤;從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擴散而來的稱為繼發(fā)性或轉移性腫瘤。今天分享一例病案及我治療的用藥經(jīng)驗。
腦膠質瘤
姜某,女,23歲,2020年12月21日初診。
主訴:頭痛6個月,伴發(fā)癲癇。
病史:患者于2020年6月份因間歇性頭痛到醫(yī)院就診,經(jīng)某三甲醫(yī)院MRI檢查示:左額頂部占位,診斷為腦膠質瘤。患者右側肢體偏癱,并見每日癲癇發(fā)作3-4次,考慮手術風險大,患者放棄手術,曾行甘露醇等脫水對癥治療,癥狀無明顯緩解。后患者病情加重,意識不清,臥床四個多月,雙目上視,視力幾近喪失,自11月初開始有意識,故至我門診求診。
診見:患者肢體癱軟無力,身下有褥瘡,每日癲癇發(fā)作1-2次,發(fā)作時癥見手足抽搐,并見意識喪失,牙關緊咬,口吐痰涎,持續(xù)約5-10分鐘自行緩解,大小便可,舌紅,苔白膩,舌下脈絡嚴重瘀阻,脈滑澀。
西醫(yī)診斷為:腦膠質瘤,繼發(fā)性癲癇。
中醫(yī)診斷為:癇病。
辨證為痰瘀閉阻。
治以化瘀散結、豁痰開竅為法,方選通竅活血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處方:丹參3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地龍10克,法夏30克,茯苓30克,陳皮15克,青皮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全蝎10克,蜈蚣3條,水蛭6克,土鱉蟲10克,熟大黃10克,黃芪90克,牡蠣30克,鱉甲30,白芷10克,天麻10克,桃仁12克,炒白芥子15克,膽南星10克,大棗7枚,老蔥3根,生姜9克,麝香0.15克(吞),
7劑,每劑加黃酒250毫升,水煎服,一日三次。
二診:患者家屬訴服藥后手足抽搐次數(shù)明顯減少,持續(xù)時間亦較前縮短,喉中時有痰鳴,效不更方,守上方繼進7劑。
三診:服藥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期間癲癇只發(fā)作一次,繼續(xù)以上方長期服用,期間患者曾復查頭顱MRI,瘤體無明顯變化。
后為患者配制丸藥一個療程,同水藥配合使用。
服藥一段時間后,癲癇未再發(fā)作,3個月后患者復查頭顱MRI,瘤體明顯縮小,各種癥狀消失,生活可以處理。
張勝兵作品《攻癌救命錄》淘寶京東各大新華書店有售!掛號可獲得簽名書以及與張醫(yī)生合影留念!
按:腦瘤及腦轉移瘤又稱顱內腫瘤,是指生長于顱腔內的新生物。顱內腫瘤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原發(fā)于顱內的腦膜、腦、神經(jīng)、血管、顱骨及腦的附件,如脈絡叢、腦垂體、松果體等處的腫瘤,稱為原發(fā)性顱內腫瘤;從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擴散而來的稱為繼發(fā)性或轉移性腫瘤。
我國古代中醫(yī)文獻中對“腦瘤”這一病名無明確的記載,但在真頭痛、癲癇、中風、眩暈、厥逆等疾病中有類似癥狀的論述。
《靈樞·厥病》云:“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jié),死不治?!泵鞔_指出了“真頭痛”的臨床表現(xiàn)和預后。
《靈樞·大惑論》說:“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虛……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span>
《素問·奇病論》曰:“人有病頭痛以數(shù)歲不已.....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病名曰厥逆?!?/span>
《靈樞·海論》還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span>
《素問·五臟生成》云:“頭痛巔疾,上虛下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素問·厥論》謂:“厥或令人腹?jié)M,或令人暴不知人”,又云:“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fā)為眩仆”。
《中藏經(jīng)》明確地指出:“頭目久痛,卒視不明者,死?!?/span>
這些論述都與現(xiàn)代顱內腫瘤的臨床表現(xiàn)及預后非常相似。
中醫(yī)學認為“腦為髓?!?,故腦瘤乃髓海病變,多因正虛邪實,以肝腎虧虛,風痰瘀毒阻腦為主。腦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臟腑虛弱,清陽不升,濁氣不降,致血行滯澀,經(jīng)絡不暢,氣血津液輸布失常,則濕聚為痰,血滯為瘀;另肝為風木之臟,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化風為火,風、火、痰、瘀互結,清陽失用,痹阻腦絡;而風、火、痰、瘀日久則會進一步加重肝腎陰虧,因果交錯,變生有形痼疾。
顱內腫瘤的病位在腦,但與肝、脾、腎等臟腑有關,痰、瘀、毒、虛為其主要的病理因素,主要病機為正虛邪實,邪實在腦,以瘀血痰凝為主;正虛在全身,以氣虛和肝腎陰虛多見。
本例病癥,即以痰瘀互結,阻閉腦竅為主要病機,因瘤體壓迫,造成意識喪失,雙目上視,視力幾無。由于長期臥床,身體虛弱,氣血不通,而致褥瘡。亦是由于瘤體壓迫導致時發(fā)癲癇,而中醫(yī)將其視為風痰。故我以通竅活血湯加地龍、全蝎、蜈蚣、水蛭、土鱉蟲、熟大黃以加大活血化瘀之力度;以法半夏、茯苓、陳皮、天麻、白芷、膽南星、白芥子以化痰開竅;同時又加牡蠣、鱉甲以軟堅散結,以消痰瘤;加青皮、三棱、莪術破氣行氣,以氣行則血行,氣行則痰消,共起行氣化痰消瘀之功;又因久病必虛,更加黃芪90克,一以補氣,以防破氣而傷正,二以托瘡生肌,以促褥瘡早愈。
在臨床上,既要清除病因,調整氣血臟腑功能以治其本,也要通過解除對大腦所造成的壓迫,改善癲癇癥狀以治其標。只有標本兼治,才能收到滿意療效。
常用中草藥
(1)丹參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主產(chǎn)于四川、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等地。其性味: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jīng)。具活血調經(jīng),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之功效。
丹參功善活血祛瘀,性微寒而緩,能祛瘀生新而不傷正,并善能通行血脈,祛瘀止痛,廣泛應用于各種瘀血病證,且善調經(jīng)水,為婦科調經(jīng)常用藥。丹參性寒,既能涼血活血,又能清熱消癰,亦可用于熱毒瘀阻引起的瘡癰腫毒,常配伍清熱解毒藥用。色丹即赤也,入心經(jīng),既可清熱涼血,又可除煩安神,既能活血又能養(yǎng)血以安神定志。
《日華子本草》說丹參:“養(yǎng)血定志,通理關節(jié),治冷熱勞,骨節(jié)煩痛,四肢不遂;排脹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jīng)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病犯悶?!?/span>
《本草便讀》指出:“丹參,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味甘苦以調經(jīng),不過專通營分。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其所以療風痹去結積者,亦血行風自滅,血行則積自行耳?!?/span>
我在臨床上用丹參主要用于活血化瘀,并多以30克起步,量少了其功用不顯,且多與紅花以3:1或2:1配合使用,其活血化瘀功效肯定。
(2)紅花,出自《新修本草》為菊科植物紅花的筒狀花冠。主產(chǎn)于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浙江等地。夏收開花,花色由黃轉為鮮紅時采摘。性味辛,溫。歸心、肝經(jīng)。有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之功效。
紅花辛散溫通,為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之要藥,常與當歸、川芎、桃仁等相須為用。本品能活血通經(jīng),祛瘀消徵,可治療癥瘕積聚,常配伍三棱、莪術、香附等藥。善能通利血脈,消腫止痛,為治跌打損傷,瘀滯腫痛之要藥,常配木香、蘇木、乳香、沒藥等藥用;或制為紅花油、紅花酊涂擦。
《本草衍義補遺》:“紅花,破留血,養(yǎng)血。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yǎng)血。”
我在臨床上多與丹參為對藥使用,亦常配伍三棱、莪術等藥以發(fā)揮其活血化瘀之功。
(3)麝香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鹿科動物林麝、馬麝或原麝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產(chǎn)四川、西藏、云南、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性味辛,溫。歸心、脾經(jīng)。
麝香辛溫,氣極香,走竄之性甚烈,有很強的開竅通閉、辟穢化濁作用,為醒神回蘇之要藥。可用于各種原因所致之閉證神昏。且本品辛香,開通走竄,可行血中之瘀滯,開經(jīng)絡之壅遏,而具活血通經(jīng)、止痛之效。用治血瘀經(jīng)閉證,常與丹參、桃仁、紅花、川芎等藥同用;若癥瘕痞塊等血瘀重證,可與水蛭、虻蟲、三棱等配伍; 治頭部瘀血,日久不愈者,常與赤芍、川芎、桃仁等合用,如通竅活血湯。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辟惡氣……溫瘧,蠱毒、癇至,去三蟲?!?/span>
《名醫(yī)別錄》:“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產(chǎn)難,墮胎,去面黽,目中膚翳?!?/span>
《本草綱目》:“通諸竅,開經(jīng)絡,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積,治中風、中氣、中惡、痰厥、積聚癥瘕?!薄吧w麝走竄,能通諸竅之不利,開經(jīng)絡之壅遏,若諸風、諸氣、諸血、諸痛,驚癇、癥瘕諸病,經(jīng)絡壅閉,孔竅不利者,安得不用為引導以開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過耳”。
我在臨床多次運用通竅活血湯治療腦瘤,因瘀血阻閉者,其效頗佳,但其中麝香一味不能少,如果沒有麝香則效果不顯。曾經(jīng)治療一例13歲小兒腦瘤,因當時沒有麝香用它藥代替,治療了一段時間始終不見效果,后其你托人弄到10克麝香,加入藥中,三五付藥即見明顯療效,由此可見,腦部用藥非麝香不可達也。由于麝香有墮胎的作用,故孕婦禁用,且此藥只可入丸、散,每次0.03~0.1g,不宜入煎劑,所以我每次用此藥都是研末讓患者吞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