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朋友光臨ABC328圖書館
中醫(yī)之養(yǎng)生密切關系秘決
中醫(yī)養(yǎng)生與“七情、五志”的密切關系
中醫(yī)認為: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系,此觀點被歷代醫(yī)家應用于養(yǎng)生學中,對于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因為人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出現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的后果。故善養(yǎng)生者,宜注意情志調攝,而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
一、“怒傷肝”:
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fā)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二、“喜傷心”:
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癡呆等?!度辶滞馐贰分?,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于悲喜交集,忽發(fā)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三、“思傷脾”:
中醫(y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于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訥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
四、“憂傷肺”:
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干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郁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五、“恐傷腎”:
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tǒng),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甚至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言,情志活動與內臟關系十分密切。
古書中早就有過記載,認為過激的情志,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樂等情志變化,貫穿在生活之中。
避免過激情志的較好方法是:
遇事要鎮(zhèn)定自如,冷靜地對待目前的復雜事情。
事情過后,不要把它長期放在心上,自尋苦惱。
培養(yǎng)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
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云。
萬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
另外,平日多參加各種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動,尋找精神寄托,
這樣對預防情志過度,保證臟腑安泰,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abc328圖書館歡迎您光臨!中醫(yī)之養(yǎng)生--“清凈心情、凝神斂思”
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性》里所云: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
現代人都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下奔波終日,精神和思想都高度緊張,不能放松下來,疾病也就隨之而來。
《醫(yī)鈔類編》里說:“養(yǎng)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于衰老?!?div style="height:15px;">
從養(yǎng)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故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
與呂洞賓道長提倡的:“寡言語以養(yǎng)氣,寡思慮以養(yǎng)神”的養(yǎng)心斂神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yǎng)生方法,并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于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的。
abc328圖書館歡迎您光臨!中醫(yī)之養(yǎng)生--“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是指減少私心雜念,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
《黃帝內經》中主張:
“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
《紅爐點雪》則強調說:
“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
事實證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內。
很難想象,一個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夠安靜下來嗎?
《太上老君養(yǎng)生訣》里說:
“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糾心,神豈能內守?”
abc328圖書館歡迎您光臨!中醫(yī)之養(yǎng)生--“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見于《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亦是養(yǎng)生的一條重要原則!
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tài)進行的:
自我鍛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使之與機體、環(huán)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
無論哪門那派的中醫(yī)宗師和傳人都把“醫(yī)德和功德”作為教誨弟子的首要內容,強調德多高功多高,這絕非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帶有很深哲理性的唯物辯證法,健康的好壞和醫(yī)術的高深主要取決于高度的靜態(tài),也即頭腦中識神的控制程度及元神的調動能力!
試想,一個滿腦子私心雜念,七情六欲...,整日被功名利祿思想所困擾的凡夫俗子,又怎么能保持高度的靜態(tài)而逐步達到健康呢?
只要你能做到與萬物保持一種永久的愛心,慈悲為懷,以德報怨,對萬事保持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遇事不怒。
人生一世襟懷坦蕩,公正無私,光明磊落,與世無爭,見人發(fā)財眼不紅,別人升官不生氣,把一切金錢名利置之度外。
保持樂觀的情緒和寬廣的胸懷,包括對事業(yè)、對工作、對同事、對親友始終保持一種旺盛飽滿的熱情和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精神,達到精神上的真正解脫,你才能由這種“安居樂業(yè)”、“知足常樂”、“苦于人先,樂于人后”的思想境界中得以自慰,由“心安理得”而到“心平氣和”!
并由此不斷提高自己的健康程度以及提升自己的人生層次和品位。
abc328圖書館歡迎您光臨!中醫(yī)之養(yǎng)生--“高下不相慕”
“高下不相慕”是《黃帝內經》里一句重要養(yǎng)生格言,意思是人們社會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傾慕而各安于本位,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難的。
自古以來,不少人為了高官厚祿互相殘殺,連腦袋都丟了,還談什么養(yǎng)生呢?
還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連別人的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時,都覺得不舒服,這種人常??梢援a生一種“無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緒煩躁。
現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燒之時,體內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
我們人性中的最大的弱點之一就是喜歡與別人比較,本來很好的東西,也覺得很不如意,很不了然,要知道自己擁有的才是真有,才是給本人帶來快樂的源泉。其實,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朵獨放的花朵,散發(fā)出自己獨特的芬芳,薔薇是不能與牡丹比較的。
嫉妒的心理,簡單說來,就是人對別人的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時所產生的一種羨慕、惱怒、無奈和悲傷的心理,嫉妒仍然產生于與別人的比較,人正是在比較中才看到了別人高于自己的地方,才羨慕,才惱怒、才無奈、才悲傷、才產生嫉妒心理。
一個嫉妒別人的人,他首先在心理上就是一個弱者,一個自卑的人。正因為他自卑,所以才嫉妒,而嫉妒對人健康的傷害遠甚于其他不良心理,尤有加以克服的必要。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思想意識修養(yǎng),把羨慕的心情變成追趕的行動,對感情進行良性控制,還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樂”好。
abc328圖書館歡迎您光臨!中醫(yī)之養(yǎng)生--“御神”
《黃帝內經》在談到人如何患病、衰老時,明確指出:“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div style="height:15px;">
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過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關鍵原因就在于“不時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內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氣也”!即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大量、過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氣血損耗,從而產生衰老。
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必須時時、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靜、客觀地處理各種事物,對于任何重大變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要保持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和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guī)律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