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撫州,古稱臨川。
撫州古意是從金溪的眾多古井冒出來的。這些古井多少有點清冽寂寥,如井口生長的青青蕨草,也有自得其樂的大美。一口古井就是一泓文化深泉、一鼎文化高湯。
撫州之奇在于才子太多。有一個湯顯祖就夠了,卻還有個王安石。有一個王安石就夠了,卻還有個曾鞏……湯顯祖的四部劇作稱為“臨川四夢”,王安石也被稱為“臨川才子”。有個與他們齊名的才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贊嘆“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才子們的管管如椽巨筆,寫就雪碗冰甌之章,才有了臨川美譽。
如此美好的人文悠遠地,一起來看看最美的8處古村古鎮(zhèn)。
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古村,至今有一千多年歷史,位于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zhèn)東南部的烏江之畔,四周青山環(huán)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鐘靈毓秀。
流坑以規(guī)模宏大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獨特的村落布局而聞名遐邇。流坑的歷史遺存是罕見的,走進流坑村尤如走進了一座明清建筑的博物館。
九百多年了,這個村子依然延續(xù)和書寫著中國古老的農(nóng)耕文明。村子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多達300余棟,堂構宏偉、工藝精湛,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霜,依然挺立;數(shù)量多達500余副的精致匾額、楹聯(lián),大多岀自歷代文化名人手筆……
在流坑古村數(shù)以百計的屋宇中,其堂上多有匾額,門旁多有楹聯(lián),門頭、墻壁上刻有不少題榜、名額??邕^流坑橋,登上東華山,一覽古村的全景,那罕見的村落布局令人嘆為觀止。
竹橋古村位于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縣城北十公里,古代金溪至東鄉(xiāng)大路挨村而過,村前一溪如帶,良田萬頃,村口仍有四人合抱老樟樹一株,下有錫福廟,再下首仍有紫瀾閣遺址,村后樹竹繁茂,鳥嗚樹幽。
竹橋古村于2009年7月經(jīng)省政府批準,成為江西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全市重點調(diào)度旅游項目之一。走進竹橋,我們仿佛走進了100多年前的過去。100余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蔚為壯觀。
古村樸實素雅,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是我國南方農(nóng)耕文明的歷史見證,蘊含了“臨川文化”圈的多種元素,涵蓋了考古學、社會學、人文學、民俗學,是一個沒落封建社會農(nóng)、商、儒并重,有豐富人文歷史信息的“標本”。
村有總門樓遠案崇麓嶺,近案黃婆崗,始建于元末明初,為風水師廖禹先生所定??傞T樓前有“品”字形排列,而周圍都有石欄桿圍成的多邊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為人、為學、經(jīng)商都要講究品德。
門樓內(nèi)房舍儼然,宅櫛鄰比,戶近兩百,從超千丁,村內(nèi)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塊砌成。中間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
姚西村,坐落于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驛前鎮(zhèn)西南撫河源頭,從高高的血木嶺淙淙流下的溪水,在姚西村前變成了平緩的旴江,清清的旴江水,辛勤地哺育著這個撫河源頭第一村。
這里是撫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優(yōu)美的地方之一,在遠山如黛的夏日清晨,自然景觀五彩繽紛,懸崖陡壁,古木參天,盱水清泉,川流不息,龍?zhí)镀俨?,險象環(huán)生。山下姚西竹林,景色優(yōu)美,特別是盛夏時節(jié),萬畝白蓮,萬花齊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菏花別樣紅”,更是一派田園風光。使這里這成了綠色的海洋,蓮花的世界,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觀光,是人們消暑、賞蓮的最佳選擇。
浯溪古村位于東鄉(xiāng)黎圩鎮(zhèn),踏訪浯溪,你會感覺這是一個充滿書香味的村子,狀元路、儒林第、官吏附等古建傳承著這個村子歷史上讀書取仕的濃濃文風,也弘揚著這個村子雄踞一方的望族風范。
村內(nèi)保存完好、集中連片的明清古建筑群,有貞孝牌坊一座、南北大門樓各一座、“奕世甲科” 牌樓一座、狀元路一條長450米、麻條石巷道18條共685米長、古井三眼、石獅兩尊、旗桿石兩副、石拱橋一座、麻石墩橋一座及古樟樹3棵。
一塊“籍著中華”的匾額,讓滸灣這座僻居金溪一隅的小鎮(zhèn)至今彌漫著不散的書香。
“臨川才子金溪書”中的“金溪書”,便是指金溪縣的雕刻印刷。滸灣木刻印書業(yè)繁盛,凡經(jīng)史子集、話文小說都能刊刻,成為明清時期江西印書中心,人稱“江西版”。
民國年間,成撫河邊上的“不夜之城”。滸灣因水而起、因水而興、因水而繁榮、因水而靈動。至今古鎮(zhèn)撫河沿岸仍保存三個古碼頭、四個明清古漕倉。
驛前古鎮(zhèn)位于廣昌縣南部,為古代通往閩、粵必經(jīng)之道,南北往來商賈,朝庭兵馬傳遞文書歇息之處。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于梅村建驛館,后圩鎮(zhèn)建于驛站之前,驛前從而得名。
每個大門都建的極其華麗,遠超普通大富大貴的民居。古鎮(zhèn)建筑上使用的木刻、磚刻、石刻等雕刻藝術皆以蓮為題材,處處滲透著濃郁的蓮文化,堪稱江南明清建筑的經(jīng)典。
驛前因蓮而美,因水而靈,在無痕的時光中,仿佛便是一朵出水的清荷,在六月的風中輕搖一縷芬芳,等待從青石板上響起的婦人的腳步聲。
棠陰古鎮(zhèn)位于宜黃縣城東南14公里處。當年湯顯祖的千秋名劇《牡丹亭》就在這里首次上演。
舊時這里所產(chǎn)夏布質(zhì)量全省居一,產(chǎn)品遠銷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極盛時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五里長街商店櫛比,有“煙囪三萬六、人口十萬眾”和“小小宜黃縣,大大棠陰鎮(zhèn)”之稱譽。
這里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歷史上書院林立,寺廟道堂遍布,明清建筑數(shù)量最多也最為獨特。
曾有專家贊其四大獨特之處:因地就勢,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絕無雷同;寧靜典雅,古樸清幽;三雕精湛,圖案精美。
走進古鎮(zhèn)棠陰,古雅的官邸民宅,高墻幽深的窄巷,卵石鋪成的踏道,條石壘砌的臺階,讓觀光者領略到:這里是一個集古代建筑、藝術和民俗為一體的內(nèi)涵極其豐富的明清文化博物館。
磁圭古村,位于南城縣城西南八十里,目前隸屬株良鎮(zhèn),也是南城在歷代縣、府志中能有重點記載的自然村落。歷史悠久,至今已逾一千一百余年。早在唐光啟二年(886),羅氏三十二年世孫羅袍始遷居于此,之后,羅氏子孫在這里世代繁衍,人丁興旺。唐、宋以來,磁圭如同街市。
時代的變遷,千年古村雖不復曾經(jīng)的繁華,人口的遷移讓古村有些凋零,留守村莊的大部分只有兒童和老人。但在殘垣斷壁間,雕欄畫棟里,無不透著昔日的繁榮和古代建筑與雕塑的美感。在那一群一棟的建筑中,無不透入出歷史的滄桑和時間的印記。
走進磁圭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周翠峰環(huán)抱著的一塊開闊之谷地、村中一條清溪(磁圭河)自西而東蜿蜒流過??粗侨汗沤ㄖ?,仿佛進入曾經(jīng)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的境界,感受到村莊的前世今生,在那安詳謐靜中尋得一絲喧囂。
古村記獨立編輯,部分圖文來源自網(wǎng)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