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兒低熱秘方
17.1 清上溫下方
【來源】董廷瑤,《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川連3克,附片4.5克,青蒿、白薇、炒桑葉、花粉、地骨皮各9克,知母、淡竹葉各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3~10劑。
【功用】清上焦、溫腎陽、退虛熱。
【方解】小兒低熱,每多虛中挾實、寒熱錯雜。邪熱在上則心煩眠擾、熱勢朝輕暮重、汗多營液已傷而渴飲便干,元陽虛弱則小便清長、表陽不固致汗出較多。方用附片溫運腎陽;川連、淡竹葉、桑葉清上焦之熱;配青蒿、白薇、花粉、地骨皮生津和營;知母清虛熱。諸藥相伍,切中病機,故用之卓效。
【主治】小兒低熱,半月不退,朝輕暮重,汗出較多,心煩眠擾,口渴喜飲,大便干結,且小便清長。
【加減】失眠者,加茯神9克;納差脾虛,加白術9克,谷麥芽各9克。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一般服藥5~10劑即熱退而愈。
17.2 銀胡蒿桑湯
【來源】沈舫欽,《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銀柴胡、青蒿、桑葉、丹皮、桑皮、地骨皮各10克,甘草1~2克,粳米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4次服。
【功用】清肝涼血、滋陰退熱。
【方解】方中銀柴胡、青蒿透達肝經(jīng)血熱外出;丹皮、地骨皮清肝涼血;桑葉、桑皮肅肺清金而制肝;甘草和中、粳米護胃。諸藥合用,共奏清肝涼血、滋陰退熱之功,用治小兒低熱,效果頗佳。而且對小兒肺炎、支氣管炎、感冒等所致低熱,亦有良效。
【主治】小兒低熱(陰虛血熱型)。
【療效】治療11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藥1劑而愈者9例,服2劑而愈者2例。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多例,皆獲滿意效果。本方對小兒肺炎、支氣管炎、感冒等所致低熱,亦有良效。
17.3 益氣養(yǎng)陰湯
【來源】韓鐵山,《遼寧中醫(yī)雜志》(1)1990年
【組成】黨參、何首烏、黃芪、地骨皮、黑柴胡、知母、澤瀉、白芍、桂枝、陳皮各6~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1~3歲者煎2次,分4次溫服;4~10歲者煎3次,分3次溫服;11~13歲者煎2次,分2次服。
【功用】益氣養(yǎng)陰、清透邪熱。
【方解】病由氣陰虧虛、邪熱留戀而致者,治宜益氣養(yǎng)陰、清透邪熱,故方用黨參、黃芪、陳皮健脾益氣;白芍、首烏滋養(yǎng)陰血;地骨皮、知母、澤瀉、柴胡入陰分,和陰清熱;桂枝配白芍調(diào)和營衛(wèi)、走表達邪。綜觀全方,補虛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使陽氣得充、陰液得養(yǎng)、邪熱清解、陰平陽秘,其病自愈。
【主治】氣陰虧虛發(fā)熱。
【加減】挾食滯者,加神曲、檳榔以理氣消食;陰虛甚者,加麥冬、北沙參以滋養(yǎng)陰津;熱甚者,加黃芩、干葛以泄熱。
【療效】治療151例,年齡3~13歲,病程16天至3年。結果治愈143例(占95%),好轉6例(占4%),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治愈病例中,服藥4~6劑而愈者89例,7~9劑者40例,10~15劑者14例。
【附記】服中藥期間,停用一切西藥。
17.4 青蒿低熱飲
【來源】馮視祥,《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厚樸、草果仁、檳榔、白芍、黃芩、知母各10克,青蒿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4次服。
【功用】辟穢化濕、開達膜原。
【方解】方中厚樸芳香化濁、祛濕理氣;草果仁辛香化濁、辟穢止嘔、宣透伏邪;檳榔辛散濕邪、化痰破結、使邪速潰;黃芩、白芍、知母瀉火解毒、清熱滋陰,并可防止諸辛燥藥之耗散傷陰;甘草既能清熱、又可調(diào)和諸藥;青蒿引熱外出。諸藥合用,共奏辟穢化濕、開達膜原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小兒低熱。
【療效】屢試屢驗。一般服本方熱退至正常后,再以健脾利濕之劑收功,鞏固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