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凈、有勁的“平民茅臺”
文匯報駐京記者 王樂 2012-10-05頭版
北京人鐘愛二鍋頭,無論貧富,不分場合;自斟自飲、朋友小酌,都首選這10元一瓶的52度低價白酒。在有些頗為正式、高檔的宴會上,客人也會點名要二鍋頭,雖然那里備的,已被冠以“精品”名號而身價倍增。
中國的大牌白酒,大多入口綿軟、余香悠長,惟二鍋頭以爽冽、直接、純粹著稱。北京人就喜歡它“干凈、沒雜味兒、有勁”。有人將二鍋頭稱作“平民茅臺”。
北京二鍋頭的釀造技藝萌始于元、明,定型于清康熙年間,當時前門外“源升號”酒坊的釀酒技師趙存仁等三兄弟為提高燒酒質(zhì)量,發(fā)明了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段”的做法。北京前門糧食店胡同40號,現(xiàn)仍保留著趙氏三兄弟創(chuàng)辦的“源升號”酒坊原址,但幾件簡易單薄的家什陳設,無法再現(xiàn)這種平民名酒的制作過程,你得長途遠行至離城區(qū)50公里開外的紅星二鍋頭釀酒生產(chǎn)車間,方能探得究竟。
掐頭、去尾、取中段
在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二鍋頭釀酒技藝第九代傳人趙云龍告訴記者,中國的高度白酒是蒸餾酒,都是將酒糟加熱使之汽化上升,遇到上面裝著涼水、起冷卻作用的錫鍋(又稱“天鍋”),冷凝為酒液。所謂“二鍋頭”,是將“天鍋”中第一鍋涼水和第三鍋涼水冷凝所得的酒都另作他用,惟取第二鍋水所凝之酒液。他說,第一、第三鍋水出的酒里雜質(zhì)多,只有第二鍋純凈,是質(zhì)量最好的酒。
如今,二鍋頭釀造技藝已登上國家級非遺名錄,也從第一代開創(chuàng)者傳到了第九代,其“掐頭、去尾、取中段”,也就是只取第二鍋酒的做法從未改變。趙云龍說,“二鍋頭”原先一直被當作一種釀酒工藝的名稱而流傳,以這種工藝釀出的酒,老北京稱為“燒刀子”、“白干”、“高粱酒”;直到1949年5月,二鍋頭酒才正式注冊為商品名稱。
眼看、鼻聞、手摸、腳踢
盡管紅星酒廠已裝備了現(xiàn)代化釀酒設備,但趙云龍說,釀出好酒始終少不了技師的手工操作,尤其在發(fā)酵階段。
發(fā)酵在釀制二鍋頭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主管發(fā)酵的釀酒師傅,被尊稱為“大技師”。發(fā)酵前,精選高粱入缸,以80℃的水浸泡。缸口直徑約1米,齊肩高,每缸可裝糧250斤,全部埋入地下。整個發(fā)酵過程歷時28天。大技師在最后幾日須不時“眼看、鼻聞、手摸、腳踢”。按趙云龍的說法,大技師必須有非常豐富的感官經(jīng)驗,才能控制好發(fā)酵的程度。眼看,是看發(fā)酵后顏色是否純正;鼻聞,是聞發(fā)酵后是否有純正的二鍋頭酒香味;手摸,是為控制發(fā)酵溫度和水分;腳踢,是測試發(fā)酵后酒醅的松散度,若腳踢不散,釀出的酒會發(fā)酸。發(fā)酵好的酒醅,在蒸餾出酒之后,可再加入曲子第二次發(fā)酵;二次蒸餾出酒后,算是物盡其用了。
一見酒氣,便跑了二兩酒
重要性僅次于發(fā)酵的環(huán)節(jié)是蒸酒。負責這道工序的釀酒師傅,被尊稱為“二技師”。蒸缸口直徑超過1米,近胸高,500斤容量。蒸缸下是龐大的蒸爐裝置,不斷炙熱大缸。把發(fā)酵好的酒醅裝進大缸,稱為“裝甑”。若一股腦兒把幾百斤酒醅直接倒入蒸缸,既蒸不勻、也蒸不透;所以裝甑工序講究細細密密層層鋪疊。一般兩人配合把酒醅一層層撒進缸里,一人用鏟子從甑桶邊堆成小山的酒醅里挖出一鏟,另一人拿著類似簸箕的容器拿取適量酒醅,均勻平整地往甑桶里鋪一層;稍許,被高溫加熱的酒醅會漸次冒起酒氣,這時要迅速再用酒醅壓住;就這么依次一層層鋪疊,直到填滿甑桶。
經(jīng)驗豐富的老技師,能做到鋪酒醅不見酒氣,全憑眼睛和直覺判斷哪里開始濕潤、需要用酒醅壓住。趙云龍說:“有句行話叫‘見氣跑了二兩酒’,說的是一旦明眼見到酒氣,二兩酒就沒(揮發(fā))了,所以干這活兒要求‘穩(wěn)、準、細、凈’,至少有個七八年磨練,才干得下來。”經(jīng)驗不夠豐富的技師只能打下手——拿跑酒氣作代價訓練學徒工,成本太高。
待酒醅完全裝入大缸,滑輪裝置會將一旁的冷凝器吊運過來,覆蓋住蒸騰著熱氣的酒醅;如今的冷凝器使用循環(huán)水冷卻,已無須分鍋操作。酒蒸氣冷凝后變成酒液,從“天鍋”邊伸出的細小水龍頭徐徐流出。擯棄初流出的酒液,留取中間這段,是為制作二鍋頭的原酒。經(jīng)過窖藏、勾兌,三四年后方才最終成為北京人鐘愛有加的紅星二鍋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