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系屬病篇302-307條
主講時間 2015.6.20 第51講
主講老師 于湖憲
主辦方 中華漢傳中醫(yī)促進會
師父好,大家好。今晚有我和大家一起學習《傷寒類編補遺》條文:302---307條
302、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宋278)! ] h* L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這條可理解為“傷寒后,脈浮緩,無汗,手足溫,發(fā)生黃疸”。
脈浮緩,浮在表在外,緩,就是陽明的熱不盛,太陰也有寒濕夾雜。不完全是太陰病,有太陰的寒飲參與。就說系在太陰。這個該是陽明太陰外證的情況。
“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這句要理解為“若汗出或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入陽明的熱夾雜太陰的寒濕結聚肌表,會出現(xiàn)濕熱黃疸。如果小便自利通暢,說明水濕能夠排出,除了尿,汗也一定會有的,能夠通徹出去,就不至于黃疸。臨床上遇到這種情況,可以考慮用茵陳五苓散去解決,發(fā)汗利尿,表里雙解。
接著看下一條“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這條是講里證了。病入陽明里位了,出現(xiàn)了暴煩啊。暴煩,十分煩躁,要發(fā)狂的那種。并且下利的很重,一日十多次。這個就要注意分別了。要是暴煩而下利不止,可就壞了,就要注意是否亡陽了。如果越拉越舒服,并且最后不下利而自己止住了,這是好事,是自己“排病”了,排干凈了,就好了。他說,“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下利不止而暴煩,還手足逆冷,就危險了。病人呢,原有太陰水飲,病傳里,而入陽明,遇到了水飲,變?yōu)闈駸嵯吕?,連里熱帶水飲,一起排掉了。( l- V! B8 Q& w& q$ Y2 O
脾家這個是名詞解釋,在書里沒少見到。我們知道,書中喜歡用脾家和胃家這兩個名詞表述一些病位。搞的很亂,不好理解。陽明病,他叫胃家實。太陰病,也叫胃家虛寒。那么,脾家如何理解?脾家可以理解為太陰。太陰病,要理解為脾家虛寒,也就是書上的胃家虛寒。那么,這個脾家實又怎么理解呢?就是陽明胃氣實的意思。陽明有實熱,加上里面太陰的水飲,變成了濕熱,等于吃了一付大承氣湯,自己排泄出去了。以陽明為盛,要劃歸為“屬陽明”。
303、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宋 187)
這條聯(lián)系到上條就容易理解了。上條是七八天腐穢自去了。這條是沒有去,反而熱的厲害,轉為陽明里實了,大便干硬了。需要辨證,有典型的陽明里實的,用承氣湯類去解決。
我們從這條上,看出一個問題來。就是說凡是三陰虛寒水飲,在陽明胃氣強盛的時候,也一定會出現(xiàn)下利。這是一種自我排病的方式。虛寒水飲可以下利,你要是用了溫化寒飲的藥,往往會出現(xiàn)下利加重后而自止的情況。不要被這種現(xiàn)象所迷惑,認為是治錯了。大家課后去看恩師寫的“治療反應”一篇,去加深理解。
304、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宋259)
太陽傷寒發(fā)汗之后,出現(xiàn)黃疸,身黃,眼睛也黃。原因就是有寒濕水飲阻隔的緣故。5 D9 U5 T5 w' D; Q$ C3 E/ U# j! d
“以為不可下也。”是里無大實之熱,不能用下法。里面的熱一定是不盛,所以說,以為不可下也。
“于寒濕中求之。”這條是太陽病范疇。寒濕郁結肌表,加上內熱要外發(fā)而外發(fā)不得,成了黃疸。治療,可以去黃疸,利尿化濕解表。也可以用茵陳五苓散治療。五苓散加茵陳藥癥。& m7 v1 茵陳,辛苦微寒?!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這個茵陳,就是典型的藥癥運用體現(xiàn)。五苓散,是表里雙解,溫化水飲,同時清濕熱。又出了黃疸,就按照藥癥,加了茵陳。茵陳,解表,除寒熱風濕。寒熱風濕互結,成了黃疸,是茵陳的主治。這個方子偏于溫化,適于寒多熱少的黃疸。水濕不化,郁結肌表,熱不得透發(fā)。仲景先師這是在給我們師范,根據(jù)臨床具體病情該合方就合方,該加藥癥加藥癥,靈活運用。
305、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宋174)
桂枝附子湯方 % D, M- O) |' h; ^, O& L5 {
桂枝(四兩 40克)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30)生姜(切,三兩 30克)大棗(擘,十二枚 20克)甘草(炙,二兩 20克)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9 k7 L' m- x0 C: v
去桂加白術湯方 7 D4 t. B! `. z+ j3 K' X' N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30克)白術(四兩 40克)生姜(切,三兩 30克)甘草(炙,二兩 20克)大棗(擘,十二枚 20克) 5 [8 j$ r* O* b( j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 ^$ [7 w. x( _/ y
“風濕相搏”。脈浮,是病在表,虛而澀,是津液不足。澀,有遲澀之意,有寒濕參與。周身疼煩,這是寒濕痹阻造成的,疼得直發(fā)脾氣,不要認為是有里熱的那個煩證。“不能自轉側”,一個是疼的不敢動,一個是肌表有寒濕水飲,要身體沉重的厲害。不嘔,是沒入里,少陽和太陰、少陰都有嘔的。不渴,是說明沒有實熱,或者沒有少陰本證虛寒。少陰本證的虛寒,會口渴,尿多而青白。這就說明,這個病,是在表。
在表的病,包括筋脈關節(jié)等,都是表位。書上喜歡用“太陽病”來表述。這個“太陽病”,不是指的純粹的太陽病傷寒和中風證,他不過是一種借用而已,是表證的代名詞。不搞清這個,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亂。為什么這樣用?因為只有太陽病是純表證,有代表性。我們不要被這種表述迷惑。書中有多處這樣的表述,如風溫、中濕、痙證等,都用過太陽病這個詞來開頭。這個病人的病在表,也一定要汗出的。這個汗出癥狀,他沒明確地講出來。不汗出,就要發(fā)黃不是?: B7 ~2 _9 C' ]- s4 h6 e* \- ?
這個病的病機,就是津液不足,風邪在表不解,還合并有寒濕,沒有里證。“周身疼煩,不能自轉側”,會不會畏寒?會的。煩,是疼的心煩,不是熱煩,因此,要畏寒或者肢冷的。和 下面兩個條文參照理解一下。
“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S* `$ N3 @) X* g/ g' h: l- S
病機,仲景先師用一句“風濕相搏”概括了。風,是指中風,是哪綱的中風?太陽、太陰、少陰,都可以。濕,指的是水濕,也叫寒飲。水濕在表,內無寒飲。寒濕重,就要往太陰和少陰方面考慮了。病機,是少陰太陰的風濕,同時,還有因傷寒自解而傷及了津液的因素。我們看看方劑。
桂枝附子湯 1 k; s2 M$ Y P9 n' h
桂枝(四兩)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0 {9 @4 w, B2 a/ L$ Z! f
就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變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K3 y9 n) K/ {5 ?3 l0 L
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q& A2 B6 H' \8 A# }
桂枝多加一兩,附子多加兩枚。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桂枝附子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煎法和服法,其實是一個樣。桂枝和附子的量為什么這樣大?是增加解表去寒濕的力度。也說明,病人疼得很厲害。去芍藥的目的,是怕造成里虛寒。大家可以參考書中這一句,“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津液液問題有炙甘草和大棗。都照顧到了。$ s3 Z) g K8 m. A% \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在上面的癥狀基礎上,還有小便自利,這說明啊,里面有水飲不化了,這可是有里證參與了。本身傷寒自解后,胃中就津液不足,再加上水飲不化津液,都分流到體表和小便上了,有些脾約的意思了,腸道不得滋潤,就要大便硬了。這個大便硬,一方面是原有津虧,一方面是水飲不化津液,雙方面造成的。千萬不要錯認為是有了陽明的那個大實大熱了。一般的干燥而已。即使認為是有陽明微熱,也不能下。要本著病在表,先解表的基本原則。
看看仲景先師是怎么解決的?“去桂加白術湯主之。”去桂枝,因為桂枝解表,怕更傷津液。加白術,白術,是太陰藥,辛甘微苦而溫?!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能解在表的風寒濕邪,還止汗清熱不傷津液,助胃腸消化,輕身。很特殊個藥。能夠化寒濕為津液。寒濕溫化了,變成津液潤燥了,當然會解除燥熱了。助胃腸消化,積滯就會排出了。這個藥確實是個好藥,臨床應該辯證使用。恩師稱它為 君子% \* m+ f' N* e- [, e
' E5去桂加白術湯的方證,總體講,是少陰太陰合病??纯捶胶蟮哪蔷洌钦f服藥反應的。“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白術,不會有這個顯著反應。這個反應,主要還是附子造成的。白術,只能是加強附子的這個反應。病在表,附子加白術,病在里,附子加干姜,這是個秘法。這個方,附子量很大,服藥后,口舌,后背,乃至周身發(fā)麻,然后眩暈,和喝醉了一樣。這個反應,是最佳反應,尤其是對類風濕患者來說,有了這個反應,療效就會十分顯著。9 h/ W7 O( D9 j6 j2 I
臨床上使用附子要用“化量”。化量,就是接近中毒量。多一點,中毒了,少一點,還無效,要恰到好處。附子的量,很不好掌握。沒有個固定標準用量,都是隨人而用。生附子5克起用,很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306、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宋175) 0 v2 I3 z7 Z' z
甘草附子湯方8 N Y* s/ H/ E y6 i
甘草(炙,二兩 20克)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20克)白術(二兩 20克)桂枝(四兩 40克) 3 J' y; }$ u& Q- |5 F- f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這條,也要和上條結合著看。這條就細說了,是要有汗出,有惡風怕冷癥狀的。為什么去掉生姜、大棗了?是津液沒傷,不是傷寒后。他從開始得病,就是風濕。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這都和上條的病機一樣。
“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有虛寒中風,就會汗出,惡風不欲去衣,怕風怕冷。小便不利,是內有寒飲不化。寒飲上逆,會短氣。或身微腫者,這是在表的寒濕水飲過剩。根本就沒有熱象和津虧現(xiàn)象。這個脈,可是要偏于沉緩了。我們看看《金匱》是怎么說的,“太陽病,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緩者,此名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因此啊,我們通過這條,還可推知一個癥狀,“大便反快”。大便偏于溏瀉。這是內有寒濕造成的,是太陰病的一個表現(xiàn)。6 T; w' M& W' W' o
這個方是少陰和太陰合病,虛寒水飲,內外俱病。這就要表里雙解了,要去水飲和虛寒,溫通經(jīng)脈了。他用了甘草附子湯。這四味,干凈利索,單刀直入,求速效,表里都顧全了。小便多,不用桂枝,這條是小便不利,水飲都聚到體表,要用桂枝發(fā)散。這條呢,就是體表水飲太盛了。水液的分布失衡了。一部分聚到體表,一部分走大便了,尿不會多的。生姜偏于發(fā)越,也能助津液的緣故。
307、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宋305)8 G. G/ T/ U# r- B2 X
附子湯方0 X, Y2 X8 z D* L6 {! K+ ~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20克)茯苓(三兩 30克)人參(二兩 20克)白術(四兩 40克)芍藥(三兩 30克) 3 M0 [' S2 G. c, m! a3 Q: B9 I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這條要參看上兩條來理解。說是少陰病,方子的配伍上看,絕不是單純少陰病。它也是個風濕相博!癥狀上看,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這好像少陰傷寒證。但是,再看看脈象,“脈沉者”。少陰傷寒,一般情況,脈要偏浮細的。而太陰里證,則是多沉脈。他在這里,打個馬虎眼。因此,他病人還要有一些癥狀。從方劑的構成看,會有津液不足的。水飲不化津液,出現(xiàn)了些許的熱證,口中干渴。還會出現(xiàn)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這個病,嚴格講,是少陰太陰陽明合病。因此,他用了附子湯主之。 `4 \/ F' }3 p# a# \
人參補津液,止渴。茯苓,降水逆,止短氣。治療口焦舌干,利小便。附子和白術,去寒痹疼痛,溫化寒飲水濕,也是表里雙解。芍藥,利小便,去腹痛??磥?,病人會有腹痛的。另外,芍藥可以反佐熱藥,避免傷津液。畢竟有津虧口干渴的陽明癥狀了。這里,有酸甘配伍,有辛苦配伍,有甘苦配伍,有辛甘配伍,有酸苦配伍。很復雜。這些配伍法,以后會安排專門講解。1 p- y1 I' s8 I: ]6 @) Z$ r& d
通過上述這三條,可以結合《金匱》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方證: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 3 v' N) i( t, Z6 T- O* \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兩,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K( G! a/ V! U5 Z7 r2 U
因為它們是一類。大家可以參考著去理解,去玩味其中的病機和藥癥,才能學會廣用。臨床上掌握好《金匱》續(xù)命湯類和這幾條方證。西醫(yī)的風濕和類風濕,以及痛風一類的病,基本都可以解決了。今天就學習到這里。謝謝大家的參與。
感恩師父。感謝漢傳中醫(yī)促進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