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網(wǎng)絡(luò)
編輯|易向
一把悠悠的古琴
輕輕彈撥琴弦
溫婉如約
恰似山間的清泉
古琴的音色含蓄
渾厚 內(nèi)斂 純凈
即便是寥寥數(shù)聲
就足以打動人心
那份或悠遠 或沉靜
或滄古 或松透
或細膩 或豐厚的琴音
恍如發(fā)自遠古的天籟
不著一絲人間煙火
似深山里智者的吟誦
又如世外仙客的輕聲歌詠
讓人一洗塵心
萬慮皆拋
《太音大全集》有言: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琴乃君子之器,象征正德之氣。音韻清越,有幽而和暢,古琴與生俱來超脫淡遠的氣質(zhì),頗具君子之風(fēng)。
古人常借物,見天地萬象,便在琴上,寄喻對萬物運作法則的理解,也投注對周遭規(guī)律的觀察。“琴本制起法象”,琴的形制里,每一處都有象征的意義。
譬如琴面為天,琴底為地,琴頭寬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時。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和四年一次的閏月。琴弦內(nèi)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梢?,一把古琴,也如人身君子,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足。溫文爾雅,堂堂正正。
無論是儒家典籍里說“士無故不撤琴瑟”,還是文人筆記里寫,“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都說明在文人的心里,琴很重要。無怪古人說,一間書屋里,無論能操或不善操,亦當有琴。
文徵明有一幅畫,叫《停琴待月圖》。畫里,一個人孤身坐在亭中,琴與書都在,周圍山石草木都已安靜,應(yīng)該是快到晚上了。他剛剛停下了彈奏,頭望向了正黃昏時的天空,靜靜地等待月亮升起。
文徵明《停琴待月圖》局部
想必那一刻,不是為別人,只是自己由心聲到琴聲,與月色相應(yīng),與周身風(fēng)物相應(yīng),覺察到自然萬物和自己的心,都是那樣安寧恬靜。當自己與自己在一起,琴就是友伴,心并會不孤單。
所以白居易說,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這七弦琴就是我的摯好友,我的兩耳就是我的知音。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我自己彈琴的時候,沒有先想著要彈給誰聽,因為首先它是給我自己聽的。
陶淵明也很愛琴,他也有一張素琴,但沒有琴弦,也沒有琴徽。攜琴赴會,別人問起時,他就回答:“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吾輩業(yè)琴,不在記博,惟知琴趣,貴得其真?!?/span>
或許這也是文徵明畫里那位可愛的人,之所以要停下琴來,等待月亮的原因。“此時此刻,自己的心就在這里,明月在,修竹在,清夜在,松風(fēng)在,一切都那么豐盈、真性,鼓不鼓琴,已經(jīng)不緊要了”。
琴的聲音很奇妙,隨意撥弄,光是聽那聲響,就會覺得莫名的安靜。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泛音輕靈,很像是從宇宙深處傳來的聲音,而散音如大地深沉,按音則能生出豐富無比的變化。古人說,這三者是天籟,地籟與人籟。
其實在一首曲中,最見情緒的,往往就在對每一個音或長或短,或緩或急,或輕或重的處理,只是些微不同,便能看出心中起伏。于是,往往一曲琴就能識得一個人。
《世說新語》里有這樣一個故事,西晉文人張翰,愛彈琴。有一天在東吳金閶亭閑坐,聽到江上有人彈琴。琴音玄妙,張翰很是喜歡,便上前攀談,原來是名士賀循。聊得興起,張翰問賀循,你打算去哪呢?賀循說,我去洛陽。兩人就一道去洛陽了。后來家里人怎么也找不到張翰,多方打聽,才知道了去了洛陽。
《停琴聽阮圖》局部
在另外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里,先秦琴師俞伯牙遇見樵夫鐘子期,于是伯牙彈琴,子期聽。當俞伯牙彈琴,心念高山時,鐘子期也能聽見,會說,峨峨兮若泰山。當俞伯牙心念流水時,鐘子期也能聽見,會說,洋洋兮若江河。這是高山,這是流水,在琴聲中早就彼此相知了。
《琴學(xué)初津》里說,琴的珍貴難得,是在彈琴時,心事無可隱瞞,回到天真本性,只聽琴音便可識得一人。所以,很多古畫里二三人相對,就會有琴。因為那么懂得,有些話就不必說了,所以“何不于君指上聽?”
就像張翰與賀循,喜歡你動聽的琴聲,實則是欣慕你的性情,如此便可二話不說,就能成為同道。
至今已經(jīng)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與高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傳統(tǒng)音樂代表
其實很多中國傳統(tǒng)樂器都需要童子功
遇見自己 遇見知音
以上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點下方“閱讀原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