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如果按照晉代王嘉《拾遺記》中的說法則要更早,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燕昭楊七年,公元前305年)就有印度僧人自西而來傳教。
縱觀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達摩祖師可以說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少林正宗”的武學,同時還有一統(tǒng)中國佛教一千幾百年的禪宗。
達摩也成為禪宗的第一代祖師,其后又傳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總計六代祖師,但千百年下來,卻沒有第七代祖師出現(xiàn),這又是為什么呢?
傳說禪宗五代祖師弘忍大師,位付衣法。便命眾弟子各作一偈,而當時座下大弟子神秀大師佛法最深,名望最高,是眾人心目中接替弘忍的第一人選。
但是神秀所作之偈與弘忍大師的期盼略有出入,此時尚未出家在寺中打掃的慧能大師開口說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偈一出,弘忍大師認為慧能才是深得禪宗心法之人,便傳位于他。
但弘忍此舉有違眾意,因此傳位之后囑咐慧能速速離去,以免招來殺身之禍。于是慧能便帶著傳承袈裟南下,而神秀則留在北方,禪宗自此開始南北對立,世稱南北二宗。
由于禪宗自此分裂,南北各表一支,到了第七代到底誰才是正統(tǒng)就很難確定,所以干脆就沒有再往下傳。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佛門中講人有六根,所以禪宗只傳六代。這種說法雖然看似有道理,但卻沒有實質性的根據(jù),只是民間猜測,可信可不信。
第二種流傳最廣的說法則有些陰謀論的味道。話說,武則天為了登基稱帝,生怕朝野上下反對,于是自稱為彌勒未來佛轉世。相傳著名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就是根據(jù)武則天的外貌雕刻。
當時唐朝是儒釋道三教并行,佛教在民間的地位很高。為了證明自己是佛祖金身,取得稱帝的合法性,武則天就必須得到禪宗祖師的承認,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信物便是禪宗密寶,佛祖袈裟。
武則天強令慧能將袈裟獻上,據(jù)為己有。禪宗也因此失去了傳宗的信物,因此才只傳到六祖便不再傳。
這種說法非常符合老百姓的口味,皇家天子高高在上,老百姓抱著吃瓜的心態(tài)娛樂一下,因此流傳的也最廣。不過可信度卻是眾多理由中最低的,大家權當一個故事看看便罷。
其實,禪宗之所以只傳六代,目前最可信的說法就是與禪宗的根本宗旨有關。
當年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之所以沒把衣缽傳給弟子神秀,就是因為其“未見本性”。可見,禪宗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本性”二字。
這又該怎么理解呢?其實這跟后來的儒家大圣王陽明的心學有點類似。
王陽明的心學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就是將自己的觀念與行動結合起來,將觀點用于實踐。
為人處世并不需要依據(jù)圣人之言,而是以心見行,能把自己所知和實際行動結合起來就能成為圣人。
南派禪宗的佛法跟這個類似,出家修行是為了成佛,但成佛并沒有專門的路徑,講究的是頓悟,主張終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不必遵守什么清規(guī)戒律,主體思想是一個空字,修行全看個人,能不能成佛全靠自己的悟性,代表人物便是老百姓都非常喜歡的濟公。
而北派禪宗的思想就完全相反,提倡“漸悟修行”,主張打坐,戒持,苦行,誦經。
也就是說,再北派看來,成佛修行是有一整套方法論的,只要人有佛性,照著這套方法論來,早晚都能成佛。我們現(xiàn)在經常說的苦行僧大都是一類的僧人。
說的再簡單一點,就是南派禪宗是自習室,給人家一本佛經講究自學成才,北派禪宗則是培訓班,會有老師手把手的嚴格傳授。
因此,南派禪宗也就是慧能祖師這一支沒有什么條條框框,更容易被人接受,信仰的人也就更多,逐漸就壓倒了北派禪宗,成為佛門中的一枝獨秀。
但南派禪宗的這種思想會產生一個缺點,那就是沒有中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另一個意思就是只要修心,人人都可以成為佛門祖師,這也導致慧能祖師這一派“開枝散葉”的情況非常嚴重。
繼南北派分宗之后,又分為又分為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臨濟宗、溈仰宗五宗。
可謂是“山頭林立,遍地大哥”。
在如此分裂的情況下,即使是慧能祖師也無法確定禪宗繼承。
況且,禪宗的另一個中心思想就是“空”,所謂“菩提本無樹”也是這么個意思。
這個“空”解釋起來比較麻煩。打個比方來說,你搬到一個新家,這時候在你眼中,這間屋子,這棟房子是空的,沒有東西。
但在禪宗看來,這房子并不空,因為房子中有你?!翱铡敝溉说男男?,你心中有了房子,那么即使房子里面沒東西,它也不是空的。所以這個“空”存在于你不自覺,沒有自我意識時想不到的地方。
但是禪宗的傳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佛祖袈裟,而這個袈裟“物”,以物傳空,那這個“空”還是空的嗎?顯然不是。所以在慧能看來,禪宗的佛門傳承從一開始就和禪宗本身的理念是有矛盾的。
既然有矛盾,那干脆就要不傳承好了,反正人人是佛,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