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禪寺,位于廣東省韶關(guān)市曲江區(qū)馬壩東南曹溪之畔,是六祖慧能的主要道場,以及弘揚“南宗禪法”的發(fā)源地。
六祖慧能,俗姓盧,世居范陽(今涿州市)。父親盧行韜,是東漢末年官吏、學(xué)者“才兼文武”盧植的后代,曾任唐太宗的監(jiān)察御史,后因得罪朝廷被貶到嶺南新興縣為百姓。慧能是父母獨子,既無姐妹又無兄弟,小時候父親便去世,孤苦伶仃,與母親相依為命。稍長大時就以砍柴買柴為生,與母艱難度日。
可能有遺傳基因,范陽盧氏,是東漢——唐朝北方名門望族,“代代出名士”,東晉的文學(xué)家盧諶,隋朝的詩人盧恩道,初唐的詩人盧照鄰------
慧能也特別聰慧,雖然不識字,但悟性極強。一次聽人誦《金剛經(jīng)》,便心有所感,發(fā)愿要學(xué)佛。不由問道:“你這《金剛經(jīng)》是從哪兒來的?”答曰:“是在黃梅東山弘忍法師那里得來的。”
黃梅東山在哪兒?幸虧這些地方我都去過。從肇慶(新興縣在肇慶以南)坐火車到長沙整整一宿,從長沙坐火車到南昌又是多長時間,還得過九江,才能到達黃梅站。幾經(jīng)轉(zhuǎn)車,我這鐵路通都犯愁。那時,唐朝的交通更是沒有法兒提,官宦文人們多是水路坐船,慧能一個窮苦出身的青年,只能靠11路自己走。這就是毅力,這就是決心。據(jù)說,慧能爬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經(jīng)過一個多月才到達了黃梅東山寺。
五祖弘忍問道:“你是哪里人?”慧能答曰:“我是嶺南人。”“來東山干什么?”“拜師父學(xué)法。”“什么?你是未開發(fā)的獦獠,怎么能成佛呢?”慧能答道:“師父,人分南北,佛性無南北之分,獦獠雖與和尚不同,但佛性沒有什么差別?!?/p>
五祖弘忍驚訝了,這個嶺南青年人,還沒有入寺拜師,就具有佛性了,真是難得的人才,便收下了慧能,并安排他砍柴挑水磨房舂米等雜役重活,進一步考驗。
哪知,慧能心如鐵石,經(jīng)得住考驗,多苦多累的活也不在話下。在磨房舂米時,為了加重碓力,慧能還特意在腰間系上一塊石頭,奮力舂米,圓滿完成了任務(wù),深得五祖弘忍的喜歡。
這時,五祖弘忍已有十大門生,隨著年歲較大,衣缽到底傳給誰?提上了日程。經(jīng)過深思熟慮,五祖弘忍決定對選拔接班人進行改革,便提出了一個“我看誰作的詩偈好,誰就為衣缽的繼承人”的大膽設(shè)想,以辨其司性高低。
高徒神秀大膽站了出來,揮筆寫下詩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被勰苈犝f后,也思一詩偈,請人幫他題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
五祖弘忍看后,認為慧能的悟性更高,所作詩偈能見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稍遜一籌,所作詩偈未見本性,于是就決定慧能為接班人,將衣缽傳給了慧能。這里又引出了一個追殺慧能爭奪衣缽的故事,慧能都化險為夷,并按照五祖弘忍離別時的囑咐:“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便朝家鄉(xiāng)方向奔去,隱居起來。
經(jīng)過韜光養(yǎng)晦,三年隱居過去,慧能到廣州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jīng)》。此間,發(fā)生了一個小故事,因風(fēng)吹幡動,有一個和尚說 “風(fēng)動”,有一個和尚說“幡動”,爭論不休。這時,慧能開了口,“非風(fēng)動,非幡動,乃仁者心動也”。此語一出,道破天地萬物。
印宗法師覺得慧能,“定不是尋常之人”,反執(zhí)弟子之禮,“請問,您就是傳說中的那位得到五祖弘忍衣缽的人嗎?”好眼力,既然被印宗法師看破,慧能就不能再隱遁下去,說:“不敢當?!币痪湓?,石破天驚,印宗法師欣賞傳下來的衣缽——袈裟之后,定拜慧能為主持。這樣,慧能就在寺戒臺前菩提樹下受戒為僧。次年,慧能移居到曹溪寶林寺。
說了半天,這才又回到開頭。南華禪寺,初名寶林寺。這里有一座類若大象踱步的山巒,一條涓涓奔流的清溪蜿蜒而過,河邊住著一位據(jù)說是曹操的后人,故小村稱作曹侯村,小溪曰曹溪。
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年),天竺智藥三藏率徒東渡五臺山禮罷文殊菩薩,南下至廣州羊城,途徑曹溪口,眼見這里,山如象走,水向西流,贊嘆不已,“宛如西天寶林山也!可于此山建一梵剎,百七十年后,當有天上法寶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號寶林。”梁武帝聞訊準奏,天監(jiān)三年(504年),梵剎建成,梁武帝賜額“寶林寺”。
唐儀鳳二年(677年)六祖慧能來此寺弘法,成為禪宗道場。恰恰是百七十年之后,不知是巧合,還是杜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賜改“寶林寺”為“中興寺”,神龍三年又賜改為“法泉寺”,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元年(968年)又敕賜“南華禪寺”,沿用至今。
來到這里,我們細心瞻觀,曹溪是第一道山門,上懸“敕賜南華禪寺”豎匾,對聯(lián)是:“庾嶺繼東山法脈,曹溪開洙泗禪門。”過了放生池五香亭,便到了寶林門,上書“寶林道場” 匾額,對聯(lián)是:“東粵第一寶剎,南宗不二法門?!?/p>
過天王殿、大雄寶殿、靈照塔,就到了祖殿,磚木結(jié)構(gòu), 上懸“祖殿”,下有橫匾“祖印重光”,對聯(lián)是:“衣缽真?zhèn)髅餍囊娦?,菩提無樹落葉歸根?!睋?jù)說,供奉著六祖慧能真身。
寺后面,有卓錫泉,又名九龍泉,四周古木參天。傳說,六祖慧能欲洗袈裟,苦于無水,見后山林木茂盛,遂以錫杖卓地,一股泉水應(yīng)聲而出,故稱卓錫泉?,F(xiàn)今,泉眼出口為九龍照壁,正對著石牌坊。一面書:“曹溪圣地”,對聯(lián)是:“一勺甘泉開智慧,了知煩惱即菩提。”一面書:“天下寶林”,內(nèi)聯(lián)是:“六祖當年尋源卓錫,九龍今日浩氣凌云?!蓖饴?lián)是:“寶林山是袈裟地,卓錫泉開甘露門?!?/p>
“一滴曹溪五派開,瑞云琪樹護香臺。幾年獵隱傳衣后,此地壇經(jīng)轉(zhuǎn)法來。月舞風(fēng)幡無動相,山空花雨靜塵埃------”
六祖慧能駐錫曹溪,傳授禪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開創(chuàng)禪宗頓悟法門之后,名揚海內(nèi)外,故有“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的法語。后形成河北臨濟、湖南溈仰、江西曹洞、廣東云門、南京法眼等五宗,直至遠播海外、歐美。
關(guān)鍵是慧能創(chuàng)造出一套完整的修持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六祖壇經(jīng)》,使佛教中國化、簡易化了?!拔崴f法,不離自性”,“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識心見性,頓悟成佛”。慧能認為,只要能排除妄念,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就能成佛。
《六祖壇經(jīng)》言:“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p>
毛主席也很欣賞禪宗六祖慧能,及《六祖壇經(jīng)》一書,他說:“慧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chuàng)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使印度傳人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國佛教的始祖。”這個評價可不低呀!看來六祖慧能當之無愧。
近代學(xué)者錢穆也指出:“唐代之禪宗,從上是佛學(xué)之革新,向后則成為宋代理學(xué)之開先,而慧能則為此一大轉(zhuǎn)捩中之關(guān)鍵人物。”所以說,慧能不僅是開宗立派、獨樹一幟的宗師,也是中國思想史上的精英和文化史上的奇才。
那么,禪,到底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凈心”“自悟”,不管“修為”也好,“靜慮”也好,“入門”也好,“出道”也好,關(guān)鍵是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對于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應(yīng)該怎么做?不應(yīng)該怎么做?牢牢把握住做人的大方向?;勰苤v:“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凈其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耙婇喿x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慧能認為,“自性悟,眾生即佛”,“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也就是說,佛不在外,而在自心,能靜能悟,頓可成佛。
我不迷信,但我深知凈心自悟、修身養(yǎng)性,會對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有好處,按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改造世界觀,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所以說,禪,也是一種思想,一種境界,一種文化,如果你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凈化自心,心絕妄念,廉潔自律,不染塵芳,大公無私,崇德有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你就超越了自己。“見性成佛。”那么,你即是佛,佛即是你。
故又寫一詩:“山如象走水西流,寶剎南華譽九州。六祖壇經(jīng)開頓悟,人間萬事在心修?!?/strong>
九口 2022-4-26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