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唐寅款《吹簫仕女圖》是該院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征集文物,一直作為唐寅精品予以大力宣揚,筆者對此感到十分訝異!此畫無論氣韻、筆墨、人物形象皆與唐寅的水準有著不小的差距,細察著錄記載、衣裳配飾、款識印章等等也都存在頗多疑點和破綻,分明是一幅老仿的贗品,何以確鑿無疑地作為唐寅真跡來展示推介?這是對公眾認知的誤導,也是對唐寅書畫藝術的歪曲,因此有必要厘清真贗,以免魚龍混雜,貽誤后學。
對此畫真?zhèn)翁岢鲑|疑的不乏其人,南京博物院的龐鷗先生早在2010年7月的《中國書畫》上就已發(fā)表文章《唐寅_吹簫仕女圖_偽訛考辨》,對此畫提出五大疑問,條理清晰,論據充分,然質疑角度多從著錄、印章、款識等方面出發(fā),而這些方面在現(xiàn)代書畫鑒定理論上屬于“輔助依據”,難免說服力不夠。上世紀六十年代張珩先生在《怎樣鑒定書畫》中指出:鑒定中國書畫的核心問題和主要依據就是書畫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他認為“書畫時代風格的形成,是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物質條件等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不能脫離它的時代背景?!眰€人風格比時代風格更為具體多樣。書畫家每個人的思想、性格、審美觀念、氣質性格、創(chuàng)作習慣均不相同,使用的工具材料和運作的方法也不一樣,因此作品的精神和面貌也就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在繪畫上表現(xiàn)為取材、造型、布白、筆墨、設色等等的特點及上述特點在互動中構成的藝術個性。
當我們鑒定書畫時要把關注點放在書畫本身。鑒偽先要識真,判斷的方法主要以流傳有序的、經權威收藏機構庋藏的無爭議的書畫作品作為“樣板”,進行仔細對照比較,通過目鑒判斷其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再辯證地結合著錄、款印、紙絹等輔助依據進行綜合的判斷才會得出較科學的結論。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幅唐寅款《吹簫仕女圖》所暴露出來的問題:
時代風格方面,明朝中期蘇州一帶,經濟繁榮,商賈云集,形成了新興的商人和市民階層,社會風尚由明初的節(jié)儉轉為奢靡,并帶有濃厚的風俗趣味。文化藝術十分昌盛,人文蔚起,高雅的文人畫派崛起,強調作品的審美因素,從外表到內心都要符合理想之美。既形成了士大夫文人崇尚的“吳趣”,更流行適應商人和市民階層需要的世俗味。明代仕女畫多有文人畫家參與,人物的形象一改宋代的具象寫實風格,帶有唯美的情趣。仕女面容端莊清麗,舉止間有恬靜優(yōu)雅之美,清新自然文雅又富有人情味,具有雅俗共賞的效果。
到明末清初時期,社會動蕩,朝代更迭,許多文人悲觀厭世,悲憤的激情與感傷的哀情參雜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潮流,在文化藝術方面著意抒寫人生空幻的主觀情感,題材多為幻想浪漫的故事或歷史小說,情調充塞著悲憤、感傷甚至扭曲的心態(tài),藝術形式曲折離奇,夸張變形。
清代嘉道兩朝社會進入衰落時期,世風日下,達官貴人縱情聲色,醉生夢死。由改琦、費丹旭創(chuàng)造的仕女形象纖弱,削肩、尖臉、柳眉、細腰,有“病態(tài)美人”之稱。其過分纖弱的體態(tài)和傷感的情思,帶有沒世文人的不健康格調。
將此幅《吹簫仕女圖》與唐寅及其同時代人物畫家的作品放在一起,便會發(fā)現(xiàn)其氣韻格調存在明顯差異,缺少明中期清新自然、文雅秀美的氣韻而更多的帶有清代人物畫的沉郁感傷與病態(tài)特征。這種風格差異是從整體感覺上得出的大體印象,尚不能依此得出確切的結論,需結合個人風格和輔助依據進一步判斷。
從個人風格來說,唐寅的仕女畫人物柔媚、嬌弱、溫婉,具有明代仕女畫的典型特點,符合明代世俗的審美要求,也具有文人畫的趣味。唐寅與包括沈周、文徵明、仇英在內的明代吳派畫家,知仕途險惡,遠離名利,游歷天下,以詩文自娛,以書畫自樂,他們推崇和發(fā)展元人文人畫的繪畫傳統(tǒng),精于筆墨,崇尚意趣。唐寅的人物畫,表現(xiàn)在體貌上有兩種:
一是精工細作的工筆:師承唐五代以及宋人工筆重彩的傳統(tǒng),造型準確,線條細勁,敷色妍麗,氣質高華,畫中人物容貌溫婉,體態(tài)瘦俏,有柔弱清古之美。代表作有《孟蜀宮妓圖》、《簪花仕女圖》等,還是南宋院體畫的遺風。
另一種為傳神意趣的意筆:從南宋的院體脫胎而出,意興瀟灑,運筆如行云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并具有元人氣息,筆墨流動爽利,轉筆方勁,線條抑揚起伏,墨色濃淡變化豐富有致,設色淡雅,疏簡精當,畫面意境深遠。
唐寅的人物畫從技法上說,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筆墨靈動,灑脫自如”,“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無意地偏離正統(tǒng),突顯個性”,以瀟灑俊逸的氣韻,產生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南京博物院在這幅《吹簫仕女圖》的介紹詞中說,“它仍然沿襲了他早年人物畫工細艷麗的特點,繼承了五代和宋人工筆重彩的傳統(tǒng),兼用寫意筆法。人物面容娟秀,體態(tài)端莊。衣紋用筆粗簡,勁力流暢,頓挫宛轉,敷色濃艷鮮明,技法精工?!?span lang="EN-US">
據考這種所謂“工細艷麗”的工筆重彩“兼用寫意筆法”的人物畫法在已知唐寅的可靠作品中未有先例,且唐寅“五十歲以后即病魔纏身,作畫力不從心,多草草而成”,在去世之前兩年的“庚辰年”,唐寅52歲,貧病交加,是否有心境和筆力潛心于這種工筆與意筆相結合的仕女畫新畫風?恐怕可能性不大。
既然無先例可以參照,我們只能將工筆與寫意分開來作對比:
《孟蜀宮妓圖》以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宮女的濃施艷抹。特別是對女子容貌的細膩刻畫:丹鳳眼、柳葉眉、點絳唇,平滑的鼻梁只畫單側鼻翼,這些都成為唐寅仕女面貌的典型符號,包括之后意筆畫法的《嫦娥執(zhí)桂圖》,人物面貌依然同出一轍,保持美目流盼,端莊溫婉的特點:(見圖)
與之相比,《吹簫仕女圖》中的女子,丹鳳眼被描繪成了“臥蠶眼”,眼角下垂,似哭似睡,兩眼過小且大小不一,離得又遠!畫人物尤其是畫美女,眼睛是最關鍵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span>顧愷之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眼睛是否傳神,直接影響到所繪女子的美丑,只此一點即可判斷出該圖的繪者尚未掌握畫仕女的要領,且畫中女子雙側鼻翼顯露,與唐寅畫法習慣不符,“三白法”混沌不清,似帶病容。作為“明四家”之一的唐寅的仕女畫在明代就備受稱贊。明代徐渤在《紅雨樓題跋》中說:“畫人物最難,而美人為尤難。綺羅珠翠,寫入丹青易俗,故鮮有此技名家者。吳中唯仇實父、唐子畏擅長?!币陨卯嬍伺Q的唐寅,斷不會把美人畫成這樣的“哭喪臉”。
在衣紋、設色技法上,《孟蜀宮妓圖》衣紋用細勁流暢的鐵線描,線條富于彈性和質感,服飾施以濃艷的色彩,用色彩的濃淡渲染表現(xiàn)衣褶的立體感,顯得綺羅絢爛。《吹簫仕女圖》衣紋簡單無渲染,設色暗淡渾濁,技法僅現(xiàn)平涂,無深淺濃淡變化。
再看唐寅寫意風格的仕女畫,行筆精謹卻不凝澀,落筆簡約卻不鄙陋,其筆墨純熟精湛,充盈意趣韻味。代表作《秋風紈扇圖》和《李端端圖》等,把北宋李公麟“行云流水描”和元代顏輝的“折蘆描”摻和使用,用筆遒勁飛動,頓挫起伏,形象簡練傳神,極富寫意之韻。
從造型和動作方面來分析,《吹簫仕女圖》的破綻更明顯。我們知道簫是正對頭前吹奏的,簫的正面上有五孔,一孔在背后而居上,自下而上第三節(jié)間兩邊有兩孔,名曰“鳳眼”,下部無底,上端削V字形吹口,名曰“鳳嘴”。洞簫演奏的姿勢,左手拇指按后孔,食指、中指(或無名指)按一、二孔,右手拇指按穩(wěn)簫身,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三、四、五孔。左右手臂挺起,成半圓形,成鳳凰展翼之勢,所謂吹簫引鳳者即此也。(見下圖:
正確的持簫動作)
《吹簫仕女圖》中所繪仕女呈45°面向觀者,持簫的右臂隱與身側,只露袖口,用此姿勢持簫必然令簫偏于右側,可仕女的頭部卻微微偏向左側,如此一來簫就只能“歪吹”!再看兩手的動作就更加錯誤,本該隱于簫下按孔的左手拇指,竟被繪成“蘭花指”翻翹于外,右手拇指本該頂扶的變成握持,如此持簫令人感覺怪異別扭,由此可見繪者并不熟悉吹簫的動作,而只是將橫向吹笛的手勢生搬過來而已。那么作為自詡“龍虎榜中第一名,煙花場里醉千場?!钡摹敖系谝伙L流才子”唐伯虎,是否可能不熟悉樂妓吹簫的動作而將手勢畫錯呢?顯然不大可能。因此,從造型動作中暴露出的低級錯誤來看,此畫也不應出自唐寅之手。
若從衣著配飾方面來細察,此畫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衣著紋飾:圖中女子貼身小襖的領口為帶一粒金屬扣的V字小翻領,此番樣式頗具現(xiàn)代感,與其全身衣裳的時代風格不協(xié)調;而女子的長裙紋樣就更特別——竟是古代山文字甲的鎧甲紋樣,配上鐵灰色,感覺真是堅硬厚重如鐵甲。歷來畫家在描繪女子的紗裙時都極盡所能表現(xiàn)輕薄飄逸,透明柔順的質感,試問哪一個女子愿意用如此蠢笨厚重的鎧甲做裙子呢?實在于理不合。
配飾:圖中女子頭戴冠狀嵌珠的飾物,前面是交叉式珍珠流蘇,兩邊是展開的博鬢,胸前、裙側均佩戴玉飾,可謂是身著盛裝。奇怪的是,唯獨缺少一個重要的裝飾——“玉環(huán)綬”,古人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的一種玉制飾物,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不至于隨風飄舞而失優(yōu)雅莊重之儀。從明代人物畫家丁云鵬所繪《洛神圖》上可見配飾完整的形象(見下圖)。
明 丁云鵬 《洛神圖》局部
《吹簫仕女圖》詳盡描繪盛裝女子的衣著披帛、頭飾、耳飾、胸前玉飾、手鐲、腰掛,偏偏遺漏裙子前面的“玉環(huán)綬”,令裙帶的兩個帶結之間空無一物,實在是不合常理。推斷其原因可能是繪者在刻意模仿唐寅寫意仕女圖的細節(jié),而那些畫作中的女子皆著便裝,未加配飾。唐寅作為文人畫家,其寫意仕女只為抒發(fā)自己的心緒,借畫中人物諷喻針砭,抒懷感嘆。正如元人湯垕《畫繼》所述:“仕女之工,在于得閨閣之態(tài),……不在施朱傅粉,鏤金佩玉,以飾為工?!薄洞岛嵤伺畧D》的繪者以工細精致為能,卻又在諸多細節(jié)上留下不合情理的破綻,只能暴露其水平不高,畫功欠佳。
在主要依據方面作出判斷之后,再從輔助依據上尋求佐證,龐鷗的文章中已有較詳細的闡述,筆者僅在細節(jié)上加以補充。概括起來此畫有以下幾大疑點:
疑點一,“流傳無序”,從未見于著錄、未經任何收藏家、鑒賞家庋藏或過眼;
畫上未見任何題詩、鑒藏印,難道此畫四百年中從未示人?這對于“江南四才子”“明四家”之一的唐伯虎的畫來說顯然不可思議。畫上僅見“吳湖帆印”和“梅景書屋秘笈”印,且不論印之真?zhèn)危煌葡雲呛舻锰撇⒄孥E精品,必當十分欣喜,邀同好共賞,在文章與日記中大書一筆??晒P者查閱吳湖帆《丑簃日記》,竟未見只言片語提及此畫,可見,即便真的曾在梅景書屋,也未必是當作真跡收錄。
疑點二,畫上兩方印章不真;
在古代,印鑒是作為辨別真?zhèn)蔚闹匾獞{證,也是我們鑒別書畫真贗的重要依據。畫上的“南京解元”、“六如居士”兩印與《中國歷代書畫家印鑒款識》中收錄的唐寅印章不符。筆者比較多幅鈐有“南京解元”、“六如居士”印的故宮珍藏、著錄記載、大家公認的唐寅作品,印章都是一致的,現(xiàn)僅取其中的一幅《雙鑒行窩圖》上的印章與《吹簫仕女圖》做個對比:
細辨則可發(fā)現(xiàn),《吹簫仕女圖》上的兩印雖仿刻精細,但從神韻和細節(jié)上看與原印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疑點三,“窮款”的款識題寫形式有悖常理,款書的筆墨痕跡、氣息與書寫方式均不對。
唐寅天才俊逸,詩書畫無所不精。他的每幅人物畫都由自己題詩于其上,或揭示畫面內容,或表達對人生的某種感悟,但更多的是表現(xiàn)對時政的不滿情緒和落魄文人寂寞的情懷,有很鮮明的個性特征。
《吹簫仕女圖》工細入微,耗時費力,倘真為唐寅所作,其必作詩題詠,抒情感懷。可該畫上部大片空白處只留俗稱“一炷香”的窮款,豈不怪哉!可以推斷其原因即是繪者“藏拙”,既藏不擅詩賦之拙,又藏刻意模仿唐寅書法之破綻。唐寅的書法具有天籟之美,點、畫的長短曲直,邪正疏密,各隨意態(tài),一任自然,達到暢神適意的審美境界。反觀《吹簫仕女圖》字數雖少,但已暴露出書者行筆拘謹遲緩,筆力孱弱,行氣不夠連貫等臨仿通病,據此可判斷款識不真。
通過對主要依據即書畫本身暴露的諸多問題和輔助依據存在的無法解釋的疑點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唐寅款《吹簫仕女圖》實為贗品。很可能是明末清初較工細的“蘇州片”。
唐伯虎作為我國古代知名度極高的大畫家,歷來坊間贗品頗多,以至百無一真,各大博物館、收藏機構都對唐寅款作品慎之又慎,何以此幅贗作被誤作真跡精品呢?究其原因,概有三點:
其一,不循常理、工致精細。以往大多數贗品皆以唐寅帶有鮮明個人風格的作品作為臨仿對象,人物仕女則單純摹仿其寫意畫風,往往較易識別?!洞岛嵤伺畧D》則另辟蹊徑,采用前所未見的工筆與寫意結合的形式,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尤其對細部的刻畫,可謂一絲不茍,頗具新意?!保暇┎┪镌航榻B),在服飾細節(jié)的刻畫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前所未見的飾品和紋樣,讓人無從對照,難辨真?zhèn)?,于是看在其工整細致頗具新意的份上便以珍寶待之了。
其二,面帶哀怨,契合心境。繪者畫功力所不逮,將“丹鳳眼”繪成“臥蠶眼”致使其面帶苦相,恰令觀者感覺其黯然神傷、哀怨無助,很容易聯(lián)想到晚年貧病交加的唐寅是在借此抒發(fā)內心苦悶、孤獨無助的凄涼心緒,從而在心理上有了認同感,這真是所謂“誤打誤撞”了。而真正的名家能手不會用此畫法來表達筆下人物的情緒,其必先令美人顏如西子,然后捧心顰眉方能動人心魄,倘如此圖所繪,儼然東施也,何美之有?唯有效顰之丑。
其三,款識藏拙,印章頗精。作者題詩落款的書法筆墨是最具個人風格特性的,也是作偽者最難模仿的,因每個人執(zhí)筆的高低,腕背的虛實,下筆時的輕重,行筆時的緩急,運轉時的方圓、筆鋒的藏露等等,各人都有各人的方法和習慣,摹仿者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是很難的,如果想摹仿得分毫不差就更是難上加難;同時,摹仿者本人也往往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的一些習慣特點流露在摹仿的作品中?!洞岛嵤伺畧D》的繪者明智地認識到這一點,故只落窮款,加之摹寫認真,粗看確能唬人。印章摹刻精細,如不與真跡并列對比,難以看出差別。
不管如何亂真,是贗品就必有破綻。筆者眼力淺薄,不揣冒昧,略舉幾點權當拋磚,望方家指正。明代張丑說:鑒定書畫要具備“金剛眼力,鞫盜心思”。希望當今的鑒賞者、收藏者依照科學的鑒定方法,認真研究,細致考證,令偽贗無所遁隱,原形畢露。
參考文獻:
《唐寅_吹簫仕女圖_偽訛考辨》 龐鷗 《中國書畫》2010年07期
《古代仕女畫概論》 單國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 第S1期
《百年障眼書千卷四海資身筆一枝_唐寅的繪畫藝術》 單國強 《榮寶齋》2006年 第04期
《唐寅的書畫藝術及其鑒定》潘深亮 《榮寶齋》2006年 第04期
《書畫鑒定與書畫作偽》 薛永年《美術觀察》1996年 第07期
趙冶
2014-4-30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