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醋溜唐詩三百首》的第十五集。因為本齋主喜歡絕句,故而前面這些集數(shù)多半在鼓搗絕句,但再好的菜吃多了也膩,所以本齋主決定下來的時間穿插幾集律詩。喜歡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一
公元744年初夏,三十三歲的杜甫在洛陽遇到了四十四歲的李白。這兩個詩國大咖的相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意義如同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xiàn)在一片天空上。
這時的李白,早已有N篇大作流傳,如果那時候有流行金曲排行榜的話,李白早就蟬聯(lián)多次榜首了。杜甫的詩則剛剛建立起自己的風格,且與時代風格相異,因而他只能游走在詩圈的邊緣。
后世從杜甫寫給李白的詩作中判斷出杜甫對李白是真愛,而從李白贈杜甫的詩作中彌漫著吊兒郎當態(tài)度來看,李白并未多么看重這個小弟弟。
二
“粉絲”這個在追星時代開始大行其道的詞匯,本來就不足以說明一個人在另一個人心中真正的分量,但恰可說明李杜的關(guān)系。
我總覺得,杜甫之所以推崇和親近李白,不是因為李白是他的偶像,而是因為他身體里本來就住著一個“李白”。這從杜甫贈李白的詩中可見端倪: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好一個“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明擺著就是杜甫敢于站在世人的對立面,支持那個吟詩縱酒,笑傲公侯的楚狂人。這種感覺有點向現(xiàn)在網(wǎng)上掀起罵戰(zhàn),李白被人圍攻,這時候外圍傳來一聲微弱而堅定的聲音:白也,我頂你。
杜甫也是狂的,但他不敢像李白那樣的顯露出來,所以當他看到自己隱藏的另一面——李白的時候,當然是無比的歡喜。
三
杜甫還有一首《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是杜甫謫居四川成都時期所作,當時他的好朋友嚴武寫了一首詩,名叫《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規(guī)勸杜甫出仕為官、擔任自己的幕僚,杜甫因此寫了本詩表示謝絕。
拾遺曾奏數(shù)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
奉引濫騎沙苑馬,幽棲真釣錦江魚。
謝安不倦登臨費,阮籍焉知禮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詩中“阮籍焉知禮法疏”頗值得玩味。杜甫在這里說竹林七賢中的阮籍疏于禮法,其實是說自己和阮籍一樣,也是疏于禮法的。疏于禮法的人,在唐代誰更出名,當然是李白!
有點悶騷(這個詞我認為不是貶義)的杜甫見到李白,仿佛看到了自己可能的另一個未來。但這種念頭稍有苗頭,便被理性打壓下去,留給世人的終于是一個充滿使命感的詩圣。
四
杜甫為什么不像李白那樣的顯露出自己的個性呢:
答:因為偶像們的光芒不斷地給施加他壓力。
下面請出杜甫心中排行第三的偶像,有詩為贊: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詩三百首里選了杜甫十首七律,《蜀相》是第一首。錦官城,即今天四川成都城,蜀漢故都,因城外有錦江,故名。又,諸葛武侯祠在成都先主廟側(cè),祠前有大柏,相傳系武侯手植。
喻守真說此詩:這是游覽兼詠史的詩,直書丞相,有尊蜀為正統(tǒng)之意。出師未捷,又有才困時艱之感。
五
在某種程度上,杜甫把諸葛亮當做人生理想的化身,他也渴望自己能像諸葛亮那樣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賞識與任用,以實現(xiàn)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愿望。僅僅在攜家流寓巴蜀期間,杜甫專門寫諸葛亮的作品就有近十首。
《唐宋詩醇》說: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而這種感情,在這首《蜀相》里表達得尤為復(fù)雜和深沉。
仇兆鰲評:前四句,敘祠堂之景,首聯(lián)自為答問,記祠堂所在?!安葑源荷B空好音”,寫祠堂荒涼,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后四句,敘丞相之事,“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見報國苦衷。
杜甫對諸葛亮的感情,真是復(fù)雜,是既羨慕又感傷。羨慕諸葛亮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與任用,而又對他最終沒能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唏噓不已。
杜甫心中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偶像又是誰呢?
咱們下集繼續(xù)。
(本集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