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xué)寧稼雨的雅雨書屋:青燈攤書、傳道授業(yè)、以文會友、閑情雅致。
杜甫《蜀相》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②。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③。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④。
(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736頁)
【注釋】
①蜀相,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 ②錦官城,古代成都的別稱。唐時武侯祠前有老柏樹,相傳為諸葛亮親手栽種。 ③兩朝,指蜀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輔佐劉禪匡濟艱危。 ④出師,出兵。諸葛亮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公元二三四年,率兵占五丈原(今陜西省郿縣西南),與司馬懿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軍中。英雄,這里指追懷諸葛亮的人們。
【教學(xué)提示】
一、本篇解題
詩題曰“蜀相”,而不曰“諸葛祠”,可知杜甫此詩意在人而不在祠。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立扶王室,志清宇內(nèi),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后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xué)習(xí)的榜樣。杜甫有好幾首吟詠諸葛亮的詩,大致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君臣契合無間,如魚得水;一是鞠躬盡瘁,開濟兩朝,卻終未能改變偏安局面。此篇當(dāng)屬后者。
杜甫這首詩約作于肅宗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xù)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候祠去憑吊,寫作此詩,自然不單是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憂時憂國的深心的。讀著這首詩,腦際浮現(xiàn)的,當(dāng)決不只是往古英雄諸葛亮的形象,還有抒情主人公傷時感事、嘆息哭泣的熒熒淚光。
二、融情于景與論的政治抒情詩
《蜀相》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它的悼惜英雄、感傷時事的悲痛情緒,滲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但表現(xiàn)手法卻頗有奇特之處。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轉(zhuǎn)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寫景物,后半純乎用事與議論的辦法,以寫景時的心理活動線索開啟出對于憑吊對象的精當(dāng)評論,從中自然透發(fā)出詩人的滿腔激情。
詩的前四句,描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于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聯(lián)自為問答,記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吊古心思的急切?!白源荷迸c“空好音”的嘆息,既感嘆碧草嬌鶯無人賞玩,從而顯出英雄長逝、遺跡荒落的寂寥,同時也抒發(fā)對于與英靈作伴的草木禽鳥不解人事代謝的惋惜之情,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情緒。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jìn)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后緊密呼應(yīng),感情十分真摯強烈。此詩后半的四句議論,是從生動的寫景中自然的引發(fā)出來,絲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飽含情韻,既切合吟詠對象的形象內(nèi)涵,又帶著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強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練,升華了全篇的主題思想。另一方面,議論中的用事即用諸葛亮本人故事,它們具有極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維,能夠喚起人們對于諸葛亮一生的聯(lián)想,這與一般抽象議論絕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啟發(fā)讀者激情的詩化的議論。特別是尾聯(lián)二句,化沉摯悲壯之情為痛心鼻酸的哀哭之語,有震感人心的巨大力量。
唐代永貞革新的首領(lǐng)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yè)失敗時都曾憤然吟詠此詩,可見這首之作思想內(nèi)容于藝術(shù)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時如何歷久不衰了。
【思考與練習(xí)】
1、杜甫吟詠諸葛亮的詩有什么特點?
2、杜甫的《蜀相》在寫作上有那些特色?
(選自寧稼雨主編《新編大學(xué)語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