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 滿
【概說】
一、概念:
痞滿是指以自覺心下痞塞,胸膈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按部位痞滿可分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本節(jié)主要討論以胃脘部出現(xiàn)上述癥狀的痞滿,又可稱胃痞。
二、沿革:
(一)在《內(nèi)經(jīng)》中稱這為“痞”、“痞塞”、“痞滿”等,對痞滿病因病機初步認識為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適和寒氣為患等。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備化之紀,······其病否”、“卑監(jiān)之,······其病留滿痞塞?!?/span>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填滿閉塞?!?/span>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臟寒長滿病?!?/span>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太陽之復,厥氣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滿?!?/span>
(二)《真正把本病名概念確切地提出的是張仲景。
在《傷寒論》中明析:“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倍疫€說:“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半夏瀉心湯主之?!边@既作出類證鑒別,也創(chuàng)諸瀉心湯,一直為后世醫(yī)家所效法。
(三)《諸病源候論》結(jié)合病位病機對病名要領作出定義。
“諸否者,營衛(wèi)不和,陰陽隔絕,臟腑否塞而不宣,故謂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內(nèi)氣結(jié)脹滿,閉塞不通?!?/span>
(四)《丹溪心法》則簡明之,且與脹滿作也鑒別。
“脹滿內(nèi)脹而外亦有形;痞者內(nèi)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
(五)到明清時期,張介賓明確指出虛痞、實痞的辨證論治。
“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辈⒅赋觯骸胺灿行坝袦φ撸瑢嵠σ?,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消可散,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边@種虛實辨證對后世痞滿診治頗有指導意義
三、討論范圍:
胃痞的臨床表現(xiàn)與西醫(yī)內(nèi)科學的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這些疾病若以上腹脹滿不舒為主癥時,可參照本節(jié)內(nèi)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一)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之邪,邪盛入里,或誤下傷正,邪氣乘虛內(nèi)侵,結(jié)于胃脘,阻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司,遂成痞滿。如《傷寒論》曰:“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span>
(二)內(nèi)傷飲食
暴飲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過食肥甘,或嗜酒無度,損傷脾胃,納運無力,食滯內(nèi)停,痰濕阻中,氣機被阻,而生痞滿。如《傷寒論》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久則致脾胃氣虛,納運失職,中焦氣機不利,致陽氣虛之痞滿;若熱病后期陰傷未復,或過食辛辣香燥之品,或嘔吐不止,可導致胃陰不足,濡養(yǎng)失職,升降失司亦成陰虛之痞滿。
(三)情志失調(diào)
抑郁惱怒,情志不遂,肝氣郁滯,失于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憂思傷脾,脾氣受損,運化不力,胃腑失和,氣機不暢,發(fā)為痞滿。如《景岳全書·痞滿》言:“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span>
二、病機
(一)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等臟腑。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共司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與輸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氣機調(diào)暢。肝主疏泄,調(diào)節(jié)脾胃氣機。肝氣條達,則脾升胃降氣機順暢。上述病因出現(xiàn),均可影響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而發(fā)痞滿;
(二)病理因素主要有氣滯、痰濕、食積、外邪等。
因外邪侵襲,食滯內(nèi)停,痰濕中阻等實邪相干于胃,導致脾胃運納失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中焦氣機阻滯,升降失司出現(xiàn)痞滿;如外感濕熱之邪,或氣滯、痰濕停留日久,均可出現(xiàn)濕熱之邪內(nèi)蘊,困阻脾胃而成痞;肝郁氣滯,橫逆犯脾,可致氣機郁滯之痞滿。
(三)病機關鍵為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
本病無論虛實,都可造成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導致痞滿的發(fā)生。
(四)病理性質(zhì)不外虛、實兩端,且可互相轉(zhuǎn)化。
本病的實即實邪內(nèi)阻(食積、痰濕、外邪、氣滯等),虛則如脾胃虛弱(氣虛或陰虛),痞滿初期,多為實證,實痞日久,可致虛痞。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jù)
(一)臨床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癥,并有按之柔軟、壓之不痛,望無脹形的特點。
(二)發(fā)病緩慢,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病程漫長。
(三)多由飲食、情志、起居、寒溫等因素誘發(fā)。
二、病證鑒別
(一)痞滿與胃痛
胃痞與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現(xiàn)。然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滿悶不適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勢多急,壓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較緩,壓無痛感,兩者差別顯著。
(二)痞滿與臌脹
胃痞與臌脹均為自覺腹部脹滿的病證,但臌脹以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主癥;胃痞則以自覺滿悶不舒,外無脹形為特征;臌脹發(fā)于大腹,胃痞則在胃脘;臌脹按之腹皮繃急,胃痞卻按之柔軟。如《證治匯補·痞滿》曰:“痞與脹滿不同,脹滿則內(nèi)脹而外亦有形,痞滿則內(nèi)覺滿塞而外無形跡?!?/span>
(三)痞滿與胸痹
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內(nèi)外疼痛之證,以胸悶、胸痛、短氣為主癥,偶兼脘腹不舒。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證治第九》云:“胸痹氣急脹滿,胸背痛,短氣”。而胃痞則以脘腹?jié)M悶不舒為主癥,多兼飲食納運無力之癥,偶有胸膈不適,并無胸痛等表現(xiàn)。
(四)痞滿與結(jié)胸
胃痞與結(jié)胸病位皆在腹部,然結(jié)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拒按為特征;胃痞則以滿而不痛,手可按壓,觸之無形為特點。
三、相關檢查
(一)電子或纖維胃鏡可診斷慢性胃炎并排除潰瘍病、胃腫瘤等,病理組織活檢可確定慢性胃炎的類型以及是否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
(二)X線鋇餐檢查也可以協(xié)助診斷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三)胃腸動力檢測(如胃腸測壓、胃排空試驗、胃電圖等)協(xié)助診斷胃動力障礙、紊亂等。
(四)幽門螺桿菌(Hp)相關檢測可查是否為Hp感染。
(五)B超、CT檢查可鑒別肝膽疾病及腹水等。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一)應首辨虛實。
外邪所犯、暴飲暴食,食滯內(nèi)停,痰濕中生、濕熱內(nèi)蘊、情志失調(diào)等所成之痞皆為有邪,有邪即為實痞;痞滿能食,食后尤甚,饑時可緩,便秘、舌苔厚膩,脈實有力者為實痞。
脾胃氣虛,無力運化,或胃陰不足,失于濡養(yǎng)所致之痞,則屬虛痞;饑飽均滿,食少納呆,大便清利、虛無力者屬虛痞。
(二)次辨寒熱。
痞滿綿綿,得熱則減,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飲,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澀者屬寒。
痞滿勢急,口渴喜冷,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為熱。
還要辨虛實兼夾。
二、治療原則
(一)總的原則:調(diào)理脾胃升降,行氣除痞消滿。
胃痞的病位在胃脘,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基本病機是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所以,治療總以調(diào)理脾胃升降,行氣除痞消滿為基本法則。
(二)但要根據(jù)其虛、實及虛實夾雜之證,實者瀉之,虛者補之,虛實夾雜者補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補中益氣,或養(yǎng)陰益胃。祛邪則視具體證候,分別施以消食導滯、除濕化痰、理氣解郁、清熱祛濕等法。
三、證治分類
實痞
(一)飲食內(nèi)停證
1、癥狀:
主癥:脘腹痞悶而脹,進食尤甚,拒按。
兼癥:噯腐吞酸,惡食嘔吐,或大便不調(diào),矢氣頻作,味臭如敗卵。
舌脈:舌苔厚膩,脈滑。
2、證機概要:飲食停滯,胃腑失和,氣機壅塞。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氣消痞。
4、代表方:保和丸加減。本方消食導滯,和胃降逆,用于食谷不化,脘腹脹滿者。
5、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行氣除脹;半夏、陳皮和胃化濕,行氣消痞;茯苓健脾滲濕,和中止瀉;連翹清熱散結(jié)。
6、加減:
若食積較重者,可加雞內(nèi)金、谷芽、麥芽以消食;
脘腹脹滿者,可加枳實、厚樸、檳榔等理氣除滿;
食積化熱,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枳實通腑消脹;或用枳實導滯丸推蕩積滯,清利濕熱;
兼脾虛便溏者,加白術、扁豆等健脾助運,化濕和中,或用枳實消痞丸消除痞滿,健脾和胃。
(二)痰濕中阻證
1、癥狀:
主癥: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滿悶。
兼癥:頭暈目眩,身重困倦,嘔惡納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
舌脈:舌苔白厚膩,脈沉滑。
2、證機概要:痰濁阻滯,脾失健運,氣機不和。
3、治法:除濕化痰,理氣和中。
4、代表方:二陳湯加減。本方燥濕健脾,化痰利氣,用于脘腹脹滿,嘔惡納呆之證。
5、常用藥:制半夏、蒼術、藿香燥濕化痰,陳皮、厚樸理氣消脹,茯苓、甘草健脾和胃。
6、加減:
若痰濕盛而脹滿甚者,可加枳實、紫蘇梗、桔梗等,或合用半夏厚樸湯以加強化痰理氣;
若氣逆不降,噯氣不止者,加旋復花、代赭石、枳實、沉香等;
若痰濕郁久化熱而口苦、舌苔黃者,改用黃連溫膽湯;
兼脾胃虛弱者加用黨參、白術、砂仁健脾和中。
(三)脾胃濕熱證
1、癥狀:
主癥:脘腹痞悶,或嘈雜不舒。
兼癥:惡心嘔吐,口干不欲飲,口苦,納少。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2、證機概要:濕熱內(nèi)蘊,困阻脾胃,氣機不利。
3、治法:清熱化濕,和胃消痞。
4、代表方:瀉心湯合連樸飲加減。前方泄熱破結(jié),后方清熱燥濕,理氣化濁;兩方合用可增強清熱除濕,散結(jié)消痞,用于胃脘脹悶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膩之痞滿者。
5、常用藥:大黃瀉熱散痞,和胃開結(jié);黃連、黃芩苦降泄熱和陽;厚樸理氣祛濕;石菖蒲芳香化濕、醒脾開胃;半夏和胃燥濕;蘆根清熱和胃、止嘔除煩;梔子、豆豉清熱除煩。
6、加減:
若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竹茹、生姜、旋復花以止嘔;
納呆不食者,加雞內(nèi)金、谷芽、麥芽以開胃導滯;
嘈雜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
便溏者,去大黃,加扁豆、陳皮以化濕和胃。
(四)肝胃不和證
1、癥狀:
主癥:脘腹痞悶,胸脅脹滿。
兼癥:心煩易怒,善長太息,嘔惡噯氣,或吐苦水,大便不爽。
舌脈: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
2、證機概要:肝氣犯胃,肝胃不和,氣機逆亂。
3、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4、代表方:越鞠丸合枳術丸加減。前者長于疏肝解郁,善解氣血痰火濕食六郁;后者消補兼施,長于健脾消痞,合用能增強行氣消痞功效;適用于治療胃脘脹滿連及胸脅、郁怒心煩之痞滿者。
5、常用藥:香附、川芎疏肝散結(jié)、行氣活血;蒼術、神曲燥濕健脾、消食化滯;梔子瀉火解郁;枳實行氣消痞;白術健脾益胃,荷葉升養(yǎng)胃氣。
6、加減:
若氣郁明顯,脹滿較甚者,酌加柴胡、郁金、厚樸等,或用五磨飲子加減以理氣導滯消脹;
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可加黃連、黃芩等瀉火解郁;
嘔惡明顯者,加制半夏、生姜等以和胃止嘔;噯氣甚者,加竹茹、沉香等以和胃降氣。
虛痞
(一)脾胃虛弱證
1、癥狀:
主癥:脘腹?jié)M悶,時輕時重,喜溫喜按。
兼癥:納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
舌脈: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2、證機概要:脾胃虛弱,健運失職,升降失司。
3、治法:補氣健脾,升清降濁。
4、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減。本方健脾益氣,升舉清陽,用于治療喜溫喜按、少氣乏力的胃脘脹滿者。
5、常用藥: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鼓舞脾胃清陽之氣;升麻、柴胡協(xié)同升舉清陽,當歸養(yǎng)血和營以助脾,陳皮理氣消痞。
6、加減:
若脹悶較重者,可加枳殼、木香、厚樸以理氣運脾;
四肢不溫,陽虛明顯者,加制附子、干姜溫胃助陽,或合理中丸以溫胃健脾;
納呆厭食者,加砂仁、神曲等理氣開胃;
舌苔厚膩,濕濁內(nèi)蘊者,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以健脾祛濕,理氣除脹;
如虛實夾雜,宜半夏瀉心湯補瀉同施。
(二)胃陰不足證
1、癥狀:
主癥:脘腹痞悶。
兼癥:嘈雜,饑不欲食,惡心噯氣,口燥咽干,大便秘結(jié)。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2、證機概要:胃陰虧虛,胃失濡養(yǎng),胃失和降。
3、治法:養(yǎng)陰益胃,調(diào)中消痞。
4、代表方:益胃湯加香櫞。本方滋養(yǎng)胃陰,行氣除痞,用于口燥咽干、舌紅少苔之胃痞不舒者。
5、常用藥:生地、麥冬、沙參、玉竹滋陰養(yǎng)胃;冰糖濡養(yǎng)肺胃,調(diào)和諸藥;香櫞疏肝理脾,消除心腹痞滿。
6、加減:
若津傷較重者,可加石斛、花粉等以加強生津;
腹脹較著者,加枳殼、厚樸花理氣消脹,食滯者加谷芽、麥芽等消食導滯;
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參潤腸通便。
【預防調(diào)護】
l 一、患者應節(jié)制飲食,勿暴飲暴食,同時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涼之品。
l 二、注意精神調(diào)攝,保持樂觀開朗,心情舒暢。
l 三、慎起居,適寒溫,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l 四、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zhì)。
l 【結(jié)語】
l 一、痞滿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癥,以胃脘痞塞、滿悶不痛,按之軟而無物,外無脹形為主要表現(xiàn)。
l 二、發(fā)于胃脘,責之肝脾,形成原因有食、氣、痰、濕、熱、虛等方面,病理改變以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宜為樞機。
l 三、初病多為實證,久病不愈則耗氣傷陰而為虛證,但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虛實、寒熱夾雜之證。
l 四、臨證治療以調(diào)和脾胃,行氣消痞為基本法則,遵照“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總體原則,祛邪扶正,平調(diào)寒熱。
l 五、盡管本病病情遷延反復,但只要堅持治療,注意飲食、情志的調(diào)攝以及體育鍛煉,一般預后較好,乃至痊愈。
l 【臨證備要】
l 一、治痞應重視醒脾健脾,調(diào)暢氣機。
l 痞滿雖病在胃,與脾密切相關,脾胃同居中焦,各自患病,最易互相影響。胃病日久,累及脾臟,脾之陽氣受損,運化失職,清氣不升,胃氣不降,中焦升降失常,不得流通,故作胃痞。所以,治胃痞應在和胃降氣的同時,重視健脾益氣法的運用,宜用黃芪、黨參、升麻、柴胡、白術等以升清陽降濁氣。脾胃虛寒者可加干姜、吳茱萸等以溫中祛寒。但脾以運為健,運脾可調(diào)氣。在遣方常配合醒脾運脾法,選用砂仁、木香、厚樸、陳皮、法夏等芳香辛散藥。
l 二、久痞虛實夾雜、寒熱并見者,治宜溫清并用、辛開苦降。
l 以上各法所用之品,多為甘溫辛燥,屬于溫補法范疇,僅適用于虛寒之痞。而對于萎縮性胃炎之痞,可因病久郁而化熱,熱可傷津,致病人出現(xiàn)胃脘痞滿、疲倦納呆、口苦而干、舌質(zhì)淡而苔微黃膩等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等癥侯。對此,應效法仲景諸瀉心湯法,加用黃芩、黃連等以溫清并用法、辛開苦降。溫補辛開可健脾運脾,苦降清泄可解除郁熱。辛藥多熱、苦藥多寒,辛熱與苦寒藥配伍組合,則一薄一厚,一陽一陰,開散升浮,輕清向上,通濁沉降,重濁向下,清熱而不患寒,散寒而不憂熱,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從而平衡陰陽,斡旋氣機,開結(jié)消痞。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進展,痞滿相關性之密切疾病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幽門螺桿菌,其感染率以中醫(yī)的脾胃濕熱證型最高,故可認為該菌是一種濕熱之邪。苦寒藥能清熱祛濕,消除濕熱之邪,中藥藥理學實驗也證實抑殺Hp 的藥,以黃連、黃芩、大黃等最強。此外,幽門括約肌功能、胃排空功能的異常也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辛溫的補益理脾降氣藥確有調(diào)整胃腸動力的作用,如黨參、干姜、法夏、厚樸、木香等都對緩弱的上消化道有促動力作用。只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jié)合辨病遣方用藥,靈活運用溫清并用、辛開苦降法,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則濕濁除、氣機通、中氣旺、化源充而痞滿消。
l 三、治痞宜顧及胃陰。
l 在治療實痞時,常用辛溫燥濕之品,用量太過則易傷胃陰;濕熱蘊結(jié)、或肝氣郁久均易化火傷陰,故在用砂仁、厚樸、陳皮、法夏等甘溫辛燥藥治療時,謹防用藥太過,傷及胃陰;對于胃陰虧虛者,選用理氣消痞的藥物時,宜予輕清為原則,可適當選用枳殼、佛手、竹茹、川樸花等理氣消痞;滋養(yǎng)胃陰,用藥不可過于滋膩,以防阻滯氣機。
l 【復習思考題】
l 一、試述噎膈的發(fā)病因素及其病機。
l 二、為什么說噎膈的病機主要為本虛標實。
l 三、試述噎與膈有哪些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