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晏殊身處“西昆風采”聳動天下的時期,他的詩受到“西昆體”的影響,有“西昆體”的痕跡,但亦有一些新的變化。與“西昆體”相比,他的詩多哲理之思,少雕飾之美,形成清淡閑雅的藝術風格。同樣,晏殊的詩學思想在北宋新舊詩風轉換的時期也具有一定的過渡性。晏殊在繼承前期昆派詠富貴語的同時,以惟說“氣象”代替滿紙的金玉錦繡,推崇清麗閑雅的詩風。這是對昆派詩論的發(fā)展。他注重詩句字詞的錘煉與語言的表現力,對后代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2128450.htm 關鍵詞:晏殊;詩歌創(chuàng)作;詩學思想;影響
晏殊是北宋仁宗時期著名的太平宰相和文人,他以雍容閑雅、溫婉含蓄的詞作在宋代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到世人的贊賞。人們在對晏殊的作品進行評賞時多論其詞,而對其詩及詩學思想則較少提及。但在當時,晏殊是以詩聞名的,且影響頗大。只因其詩集久佚,才不為后人所重視。晏殊的詩很有特色,有人甚至認為“過于楊大年(即西昆派盟主楊億)”?!端问贰繁緜髡f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 。可惜的是,他的詩歌大多散失,流傳下來的并不多,各種文學史、詩歌史也很少對其詩予以評價,專題研究的
論文也較少見。但尤為可貴的是身為后期西昆體詩人的晏殊在詩學思想方面還頗有創(chuàng)見,他對詩歌
創(chuàng)作是有自覺的審美追求的,在當時及后代均產生一定的影響。
晏殊的詩學思想
晏殊生活在“西昆體”風靡天下的時代,與“西昆體”詩人生活環(huán)境又相同,所以他的
創(chuàng)作必然受到“西昆體”詩人的影響,在詩歌的內容和風格上與劉、楊等人的“西昆體”有近似之處。但也受到以歐陽修、梅堯臣為首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影響,其詩學思想也不完全墨守成規(guī),而呈現出某種程度的過渡性,從而體現出后期西昆體的基本特色。細細研讀晏殊之詩,我們就會發(fā)現其詩雖有西昆派的痕跡,但亦有一些新變,這種新變使他的詩歌呈現出獨特的風貌韻致。晏殊的詩學主張既來源于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也有借鑒于前人的。他的詩學主張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豐富了古人的詩學思想,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學思想的發(fā)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題材內容
在詩歌內容上,晏殊主張詠太平詩、唱太平調,反對詩歌反映現實嚴酷的一面。這是他對前期昆派文學思想的繼承。
晏殊生活在一個唱和詩風盛行的
太平盛世,又一生顯貴,所以他寫了大量的唱和詩,其中僅以《奉和圣制……》為題的奉和應制詩就近二十首,充滿歌功頌德,點綴太平的恭維話,如其《奉和圣制元日》、《扈從觀燈》、《內廷》等。但晏殊在題材內容上還是有所拓展的。如“平臺千里渴商霖,內史憂民望最深。衣上六花非所好,畝間盈尺是吾心。” (《雪中》)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會看邊燧息,橫霈紫泥封” (《和宋子京召還學士院》),則是對國事的關懷。這部分詩歌雖然不多,但突破了西昆體的藩籬,多抒發(fā)一己之情懷,把對歲月如流、生命短暫易逝的人生體驗,對人生的缺憾和不圓滿的思考,引入詩歌中,情中有“思”,引發(fā)人們對于人生某種哲理的思考。如《七夕》:
云幕無多斗柄移,鵲慵烏慢得橋遲。若教精衛(wèi)填河漢,一水還應有盡時。
詩歌句句緊扣七夕,由牛郎織女依靠鵲鳥搭橋幫助才能相會,聯想到精衛(wèi)填海,表達出依靠外力不如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的哲思。歌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的七夕詩詞,多愁苦哀怨的情境,而晏殊卻將曠達的胸懷和理性的思維融入到這個傳統(tǒng)的題材中去,翻出新意,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在寫
中秋、端午節(jié)等的節(jié)序詩中,晏殊也表現出這種情中有“思”的特點。如“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靈均未免爭瓊糈,卻道蛟龍畏色絲” (《端午作》)等都表達了詩人對
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深沉思索,讀來令人深思。這一點表現更為突出的是七律《假中示判官張寺丞王??薄泛髞肀魂淌庥钟迷凇朵较场?一曲新詞酒一杯)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面對花落春去的
景象,詩人感到無可奈何,心中充滿了時節(jié)更替的感傷;燕子歸來,詩人心中又升起美景還會來的希望。這樣,花落燕來的景象中融入了詩人無奈與失望、希望與振奮之情,引發(fā)出人們對宇宙、人生變與不變、希望與失望之“思”,寓“理”于情景之中,意境深厚,耐人尋味。
晏殊詩歌沒有雄奇壯闊的山水美景,也缺乏豐富的社會內容,但晏殊在詩中表現出的理性因素和人生思考,使他的詩歌不流于輕倩、浮淺,增加了詩歌的內涵和深度。
二、藝術風格
晏殊以細微、幽約的審美觸須感應著人的情感世界。在詩歌風格方面,晏殊欲改造富貴語,惟說“氣象”,推崇清麗閑雅的詩風?!肚嘞潆s記》記載:
晏元獻公雖起田里,而文章富貴,出于天然。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惫使砸源司湔Z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
歐陽修《歸田錄》云:
晏元獻公喜評詩,嘗曰:“‘老覺腰金重,慵便枕玉涼’未是富貴語,不如‘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此善言富貴者也?!比私砸詾橹?。
關于“唯說氣象”,趙齊平《宋詩臆說》作了詳細的闡釋:“從藝術表現的角度來看,所謂‘唯說氣象’,就是略貌取神,不要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實質。再從詩歌風格的角度來看,所謂‘唯說氣象’,就是作品的典雅贍麗的特色,不應是‘厚粉濃朱’,‘必于一物之上,入故事、人名、年代,及金、玉、錦、繡等以實之’那樣的粘皮帶骨,而應是從神采風韻情致氣格中渾然不覺地體現出來?!?晏殊自己的詩正是“不用珍寶字,而自然有富貴氣象” 。
臺閣、貴族的氣態(tài)、意韻,使晏殊詞作表現得風流蘊藉、高雅華貴。例如《寄遠》:
寶轂香輪不再逢,峽云巫雨杳無蹤。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
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魚書欲寄無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又如《賦得秋雨》:
點滴行云覆苑墻,飄蕭微影度回塘。秦聲未覺朱弦潤,楚夢先知薤葉涼。
野水有波增淡碧,霜林無韻濕疏黃。螢稀燕寂高窗暮,正是
西風玉漏長。
晏殊力求在富貴生活中尋找淡雅平和的情趣,使心靈得到撫慰;力圖在富貴生活中保持著閑雅的心態(tài)。一方面盡寫富貴氣象,另一方面則是散淡自如。他以恬淡之心看待富貴
景象,遂尋找了二者的結合點。
晏殊以“氣象”改造富貴語,標舉清麗閑雅的詩風,這是他對前期昆體濃艷詩風的改造,可以說是對西昆派詩學主張的發(fā)展。正如清人洪亮吉《北江詩話》所說:“作富貴語,不必金、玉、珠、寶也。”
三、語言特色
晏殊注重詩歌用字、音律、對仗等這些方面的形式美?!段髑逶娫挕份d晏殊為宋祁一句詩歌中的一字推敲取舍,選定好了“學好語健”的一字?!督弾纂s志》載他曾把王建的“黃帕履鞍呈馬過,紅羅纏項斗雞回”改為“呈過馬”、“斗回雞”,覺得這樣“語快”。 他的詩像“風迷戲蝶閑無路,露?幽花冷自香” (《春陰》)、“野水有波增淡碧,霜林無韻濕疏黃” (《賦得秋雨》)等,可以說是典型的昆體之作。
四、結語
縱觀晏殊詩,我們不難發(fā)現,晏殊詩雖然受到“西昆體”的影響,卻又不能與“西昆體”劃等號。一方面,同為身居高位、具有很高文化修養(yǎng)的文人,晏殊和“西昆體”詩歌所反映的都是上層文人的日常生活,藝術上都特別講究和重視詩歌的聲律諧婉、對仗工穩(wěn)、手法精巧和組織細密。另一方面晏殊詩又有新的變化,他不像“西昆體”詩人那樣堆砌典故,追求辭藻的華美、風格的濃麗,而是注重用白描的手法營造清幽疏淡的意境,在情景中蘊涵哲思,可以說是出自昆體而不僅為昆體所能范圍。這種新的變化,與其后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重理”、“重意”的發(fā)展方向相一致,所以說晏殊詩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宋詩發(fā)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同樣,我們也可以從以上論述中看出,晏殊的詩學思想在新舊詩風轉換的時期具有一定的過渡性。他繼承了前期昆派詠“頌聲”的主張,反對詩歌反映嚴酷的現實,代表了后期昆體與詩文革新派最根本的分歧。在繼承前期昆派詠富貴語的同時,以惟說“氣象”代替滿紙的金玉錦繡,推崇清麗閑雅的詩風。這是晏殊對昆派詩論的發(fā)展。在學習前人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時,他稱賞韋應物、
杜甫及韓愈、柳宗元,體現了后期昆體詩人開闊的視野。語言風格方面,他注重詩句字詞的錘煉與語言的表現力,對后代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夫之. 清詩話(下冊)[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 郭紹虞. 宋詩話輯佚(卷下)[Z].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3] 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4]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5] 郭紹虞. 清詩話續(xù)編(上)[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7] 丁福保. 歷代詩話續(xù)編[Z].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8] [9]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10] 北京大學古文學研究所編.全宋詩(第三冊)[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1] 趙齊平. 宋詩臆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2] 錢鐘書. 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13] 繆鉞.詩詞散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簡介:
張興梅(1983―),女,山東省煙臺市人,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