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書法學習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是把具有相關、相反的“字”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各自的特點,突出被比較對象的本質特征,更為深入洞察對象的細微之處。對比的作用,使相反或相對事物的特征或本質突現(xiàn)出來,更為鮮明、突顯。給人鮮明的形象和強烈的感受。
草書學習一般都是先學習小草,王羲之的《十七帖》、孫過庭《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三種范本。有人把《書譜》的用筆比喻成武術的刀客,那么二王應該是劍俠,懷素的《小草千字文》是棍僧。
孫過庭《書譜》在筆法上,很純粹繼承了王羲之的用筆方法。在筆法上,“一拓直下”與轉折之處的“切轉”動作這些都是王羲之特有的用筆方式,孫過庭深得右軍筆法,用米南宮的話講,“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書史》)。但是孫過庭對二右軍筆法表現(xiàn)得更加外向和凌厲。更顯俊拔剛斷。從用筆速度看要稍快于右軍。把長劍舞成了大刀
《小草千字文》以其含蓄、簡靜、空靈的藝術品質與《十七帖》、《書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顯得自身獨特的價值。
孫過庭中“濟”字,起筆犀利,行筆果斷流暢,運筆清晰有矩、筆畫靈動,轉折盤帶之間更加輕巧而精微,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 懷素的“濟”書寫速度明顯較慢,點畫飽滿,不求靈動,但求簡約。字勢也內斂,不張揚。
草書結構中很注重字間點畫的連帶呼應,用筆使轉之理。不然點畫結構就會顯得散亂無章。筆勢的決定字勢,草書特別重視字勢或稱體勢,可以說勢是草書結構的內核。這是一個共同點,孫氏的“效”,用筆以“爽利”見長,筆筆盡其筆勢,不遲疑,結字的張力也大。懷素的“效”右邊的“力”收緊,與孫書構成一放一收的對比。這不是個別字差別,而是筆法決定了筆勢的運轉。所以總體上書《書譜》要比《小草千字文》更為外拓。《小草千字文》、比《書譜》更為內斂。
《書譜》中的“散”中也足見孫過庭筆法精熟,信筆而書, “爽利”的前提是對筆法的了悟和嫻熟運用。充分注意筆畫的開頭,確有雋拔剛斷之意,這是學習《書譜》的最為重要的地方。由于雋拔剛斷的“爽利”,用筆中多帶側鋒?!缎〔萸ё治摹分械摹吧ⅰ北M最大可能的保持著中鋒的行筆,“絞轉”緩慢,線條綿遠。
孫過庭《書譜》中的“謝”在筆法上,起筆、收筆、很見大王風采,只是把右軍的方筆轉換圓轉的筆勢,方圓并用。在結構上,左邊的“言”字旁的豎與右的“射”拉開空間。姿 態(tài)俯仰有序。懷素《小草千字文》中的“謝”在結構方正,上下左右基本平正,求其正、求其簡,收而不緊的結字特征。
孫過庭《書譜》把二王的用筆力道發(fā)得更猛,簡化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看起更為爽勁,《書譜》中的“運”筆鋒一入紙,就按筆鋪毫,迅提迅按,其勢不可阻。懷素《小草千字文》中的“運”,裹鋒慢行,一筆一畫從容不迫。收放有度,字形修長。
孫過庭書寫的速度關系,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對應、組合、穿插以及它們所組成“勢”較為強勁,這種落筆“取勢”的感覺,在《書譜》中是隨處可見的。懷素《小草千字文》中的“姿 ”勢也很豐富生動,就這一個字看,比孫書更險奇,但又不張揚,別有韻致。
孫過庭《書譜》節(jié)選
懷素《小草千字文》節(jié)選
我們從《書譜》《小草千字文》同樣抽取四行片段看他們在章法上的不同之處,《書譜》亦有其獨到之處。即縮小行間距、增大字間距,增強了章法的張力。而 《小草千字文》在我們前面有過專門的討論,大大拉開行距與字距,使整個章法有序化,給人清潔之感?!稌V》雖然有張力,但字距與行距的大小相仿,形成章法的充實感和錯落的動感。同樣的四行作品,《小草千字文》要比《書譜》的篇幅寬很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