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新鮮的黃花魚眼球飽滿,角膜透明清亮,鰓蓋緊密,鰓色鮮紅,黏液透明無異味。肉質(zhì)堅實有彈性,頭尾不彎曲,手指壓后凹陷能立即回復。體表有透明黏液,鱗片完整有光澤,黏附魚體緊密,不易脫落。不新鮮的魚眼角膜起皺,鰓蓋易于揭開,鰓色變暗呈淡紅色,黏液有異味,肌肉稍松軟,手指壓后凹陷不能立即回復。體表黏液多不透明,鱗片光澤較差且易脫落。
另外,市場上還有一種很容易同正宗的黃花魚混淆的大黃魚,不過它們的區(qū)別是在嘴部:除了體黃色重的特點外,尖嘴者則為大黃魚,而黃花魚則是圓嘴。
黃花魚分為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和小黃魚(Psendosciaena polyactis),分別為我國四大海洋業(yè)品種之一。大黃魚也叫大先、金龍、黃瓜魚、紅瓜、黃金龍、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鲞;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先、小春魚、小黃瓜魚、厚鱗仔、花魚。都隸屬魚綱,石首魚科。
其形態(tài)相近,習性相似。這類魚,體側(cè)扁延長,呈金黃色。大黃魚尾柄細長,鱗片較小,體長40~50厘米,椎骨25~27枚;小黃魚尾柄較短,鱗片較大,體長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大黃魚分布于黃海南部、東海和南海,小黃魚分布于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及朝鮮西海岸。大黃魚平時棲息較深海區(qū), 4~6月向近海洄游、產(chǎn)卵,產(chǎn)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餌,秋冬季節(jié)又向深海區(qū)遷移;小黃魚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間產(chǎn)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餌,秋末返回深海,冬季于深海越冬。黃花魚一般食性較雜,主要以魚蝦為食。
簡稱"黃魚",學名"石首魚",渤海所產(chǎn)尤多。每年三四月未開雷前黃花魚大量上市。一聞雷聲,魚沉海底。黃花魚有"大黃魚"和"小黃魚"兩種,大黃魚肉肥厚但略嫌粗老,小黃魚肉嫩味鮮但刺稍多。飯館所用的以大黃魚為多。海魚離水便死,不像江河湖塘的魚可以吃到活的,所以海魚務求新鮮。黃魚的做法很多,糖醋魚、尖鉆魚、干炸魚、醋烹魚、松子魚(即松鼠黃魚)、燴魚羹、炒假螃蟹肉、抓炒魚、紅燒魚,都可算為美味。家庭所做黃魚,以"侉燉"為主,黃花魚肉如蒜瓣,脆嫩比淡水魚好,每值庭花綻蕊、柳眼舒青的明媚時節(jié),大青蒜頭伴食家廚自做黃魚,也是人生的一種樂趣。
營養(yǎng)價值
黃花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對體質(zhì)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花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黃花魚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產(chǎn)生的自由基,能延緩衰老,并對各種癌癥有防治功效。中醫(yī)認為,黃花魚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chǎn)后體虛有良好療效。
《本草綱目》記載黃花魚“甘平無毒,合莼菜作羹,開胃益氣。晾干稱為白鲞,炙食能治暴下痢,及卒腹脹不消,鮮者不及”。
食譜
原料:黃花魚一條,蔥姜蒜各少許,花椒幾粒,八角一瓣,黃酒,醋,醬油,蠔油,糖,鹽,各適量,少許水
步驟:黃酒,醋,醬油,蠔油,糖,鹽,各適量,少許水兌成紅燒汁,將黃花魚用紙巾拍干水分,抹少許淀粉,在油鍋里煎炸定型發(fā)黃,倒入兌好的紅燒汁,蓋上鍋蓋燜至湯汁近干出鍋。喜歡魚湯拌飯的,可以稍微留點湯。
食療價值
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肉。黃花魚又稱石首魚、石頭魚、江魚、黃魚、黃爪魚、桂花黃魚。分布于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和渤海。獲得后,除去鰓、鱗、內(nèi)臟,洗凈鮮用;或用其干制品(石首魚鲞)。
[性能]味甘,性平。能健脾益氣,開胃消食。
[參考]含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B1、B2和煙酸、鈣、磷、鐵、碘等成分。其水解蛋白質(zhì)含較多的氨基酸,如賴氨酸、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等17種氨基酸。
[用途]用于脾胃虛弱,少食腹瀉,或營養(yǎng)不良;脾虛水腫等。
[用法]煎湯,入菜肴。
[附方]莼菜黃魚羹:莼菜15g,黃花魚500g(或黃魚鲞250g)。煮濃汁服。
源于《開寶本草》。莼菜能利濕和胃,黃魚與之同煮服,健脾開胃、益氣之功尤強。用于脾胃虛弱,少食不饑,倦怠乏力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