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 道
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爭;
豁達的人,想得開,故不鬥;
得道的人,曉天意,故不急;
厚德的人,重謙和,故不噪;
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癡;
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誤;
重義的人,交天下,故不孤;
濃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獨;
寧靜的人,行深遠,故不折;
知足的人,常快樂,故不老。
1、未靜之時,體會天地人我之先,萬物未生,一切虛無,空洞之極。悟入此境,念自泯滅,而心自靜矣。
2、初學(xué)入靜,則躁妄難行。故開始先須伏性,就是意志力和懶怠心較量,按住性子堅持下去。時間長了,心不求靜,自然安逸。
3、當(dāng)身心大靜、元神初顯之時,自性如同新生嬰兒,對於陌生的世界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此乃元神不定,未能成熟。持久養(yǎng)之,自可安定,而與天地為一,與日月同體,再無驚恐之憂矣。
4、時刻把心態(tài)住定于童真懵懂之時,便無情識攪擾之患。再加修持維護之,自無走失之患。
5、天熱出汗,易生心火。意想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涼。天寒氣縮,易生退怠。意想丹田,如同陽光溫暖,便可驅(qū)寒。此乃真意調(diào)身之法,可以改變環(huán)境影響,保障功修。
6、驚雷閃電,不宜入靜,以防驚動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為所動,又可以煉性。所謂泰山崩於前而不悔,迅雷震於耳而不動,正合修養(yǎng)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擾。
7、氣動之時,極易入魔,見到各種奇異境象。此乃煉性不定,意動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煉得性住,心地純淨(jìng),決無魔境之患。
8、初學(xué)做功,易生躁妄,難以持久。必須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徹底磨去火性與惰性,方顯清靜本性,而獲自如。
9、茫茫廣宇之中,萬事萬物惟在我心,到我無心地步,複有何物可以擾我?悟入此境,心無掛礙。世間萬象,觸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靜者?則不必求靜,而自在靜中矣。
10、心中若無一念,萬事萬物皆歸虛無,自然外緣無從干擾我心,吾入空洞之境,無往而不可也。
11、常人每日紛紛擾擾,馳逐於外,分分秒秒的光陰,很難屬於自己。只有靜心之時,神氣內(nèi)斂,方能使自己屬於本來真我,而獲生命之真實。
12、只要活著沒有病魔來擾,永保乾健之軀,精神充實,身心愉快,即為現(xiàn)實之神仙。
13、塵緣愈重,愈難見修持效驗;定力愈深,愈能夠放下塵緣。
14、功夫入門,先須煉已還虛,降去後天偽火,方顯先天真如。
15、清夜靜寂,自己也仿佛與天地萬物融合了。天人同一體,于此何見。
16、入於靜境,周圍萬象悉歸銷溶。即使處於喧鬧之所,亦能聽之不聞,不受干擾,覺其聲音如在百里之外。
17、混沌之中,有時出現(xiàn)魔境,欲撼我心:或聲色來誘,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可示以物利……此時後天心識已泯,不能做主。能夠戰(zhàn)勝魔障與否,全仗個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煉性之功。過得此關(guān),方證真性不迷,內(nèi)景自得,而道功精進矣。
18、靜則意靈,動則意亂。
19、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與外物沒有分別。心物一源,物我一體。
20、中者靜也,一也,道也,無也,虛也……悟到徹底,都有同等含義,守中曰靜,靜曰得一,一合於道,道歸於虛無。於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21、靜,非一團死寂之謂,非固定不變之謂,乃在有動與無動之間狀態(tài)。靜而欲動、欲動而未動之狀態(tài)謂之靜,不動不靜、動靜相容之狀態(tài)亦謂之靜。
22、靜到妙處,萬物與我心心相通,萬物與我皆有情,而我獨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23、夢中聞言:“老子講退死,講良知化形,講外生死,有離俗之方,以化生死?!毙褋碛浿?div style="height:15px;">
24、夢聞:“積陽而動,積陰而返?!?div style="height:15px;">
25、靜到妙處,空洞暢快,無邊道力,來自清靜。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棄卻塵累,歸入清靜,得大自在。
26、進道之時,往往是道魔並現(xiàn)。此時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則進道,性動則入魔。
27、先天三寶元精、元氣、元神,本屬一源,實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詰,相混為一”是也。只有後天三寶交感精、呼吸氣、思慮神,才有分別。
28、引經(jīng)據(jù)典,談玄論道,或可盡一時之興。再去靜坐下功,容易浮游亂想,必定心念難平??梢姼哒勯熣摚械K道修。
29、嬉笑打鬧,擾神亂性,乃為心性浮動之表現(xiàn)。煉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興。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養(yǎng)之人,必定沉潛內(nèi)藏,大智若愚。
30、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陰礙也。因修道是逆行,須反奪造化,顛倒生死,故此必有陰礙。克此陰礙,則魔歸於道,道乃大進。
31、真氣發(fā)動之時,而元神(非識神)隨之而動,且在一氣之先,方為氣之真動,神氣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離。
32、上乘修真之功,可謂“抱元守中,神氣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夠悟入先天混沌狀態(tài),則煉精、煉氣、煉神三者密不可分,煉精即是煉氣,煉氣即是煉神,煉神即是煉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氣悉皆歸之,而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內(nèi)外景,皆自然而然出現(xiàn),全不勝後天人為之力,何等自如。
33、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為修持進功之良好證驗。若能蟾光夜圓,靈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34、夜夢清秀觀音,人問之曰:“何謂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庇謫枺骸昂我猿煞??”久之又日:“去?!?div style="height:15px;">
35、精神必須能夠戰(zhàn)勝形體,方有修道之資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體;再求脫形,即擺脫形體;進而入於化形,即化歸虛無;最後精神與形體同歸於虛無,做到無形,即入道境矣。
36、體內(nèi)氣動之時,惟有聽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態(tài)不可改變,即使躺著亦不可坐起。內(nèi)部靜以應(yīng)之,乃為真應(yīng)。倘若形體一動則其心必動,破壞先天,其景已失。再求進功,已墮後天矣。
37、上半月陽氣漸長,氣易發(fā)動;下半月陰氣漸生,氣易混沌。觀乎月之盈虧,自知合乎人身氣機。故丹書雲(yún):“有人問我修行路,遙指天邊月一輪”。
38、凡物有虛必有實,性命之理亦然。實者形也。形須神立,形雲(yún)神離,故謂之神。形則有壞神則無體;形有壽限,神無終時;形可長生(非永生),神能久視。
39、濁源之水,可以意火煉之,去礦留金,以補後天。但是不能成藥,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40、陽氣發(fā)動,一意清純,自會上升。若然一念轉(zhuǎn)濁,其氣驟變,迅即下行。清濁之判,就在一念之間,成毀立見,如影隨形。所謂"一念之差,天堂地獄"是也。
41、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莊子雲(yún):“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惫畔芍^“活死人”是也。
42、心中無念日靜,靜極必動,動極複靜,動後之靜日定,故靜與定有層次之差別。入靜之後,心中忽生一覺,此動也。隨後萬籟俱寂,又入靜地,此定也。再如靜極之時,真氣發(fā)動,氣動之後,歸入混沌,此又為定。靜者有可動之機,定則無動靜之分矣。
43、靜定互變,定中亦有層次遞進之深化。
44、拾得起,放得下;進得去,出得來。才是人間修行路。
45、心躁之時,閱讀丹經(jīng)道書,則妄念於不知不覺中漸漸止息,亦為伏性之一法。
46、患病之時,心氣較低,人事減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靜,所謂“閑緣人事少,多病道心生?!睙o病之人,當(dāng)思患病之心態(tài),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靜。
47、修道人常用靜心之功,應(yīng)物坦然,處變不驚,則時時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師雲(yún):“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48、乘車之時,觀見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靜觀外化,逍遙物外,怡怡自如,與打坐之時心靜仿佛,亦可説明悟靜。
49、所謂“悟”,一是心悟,一是體悟。心裏要明白,還要在身體上實際修證,方為真悟。故日知行合一,方為真知。
50、所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觀耳聽,渾身毛孔皆可聽之觀之也。
51、萬類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52、道家長生,有兩層含義: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長,至少可以盡其天年(道家認為,人的天年為120歲至150歲)。但是不會永遠不死,因為有形軀殼終難永生。一是人的壽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運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長年,又可以在厭居人世之後撒手歸去。有時修煉祖師為了尋覓傳人,便用長生之法延長壽命。如《道統(tǒng)源流志》說:“(龍門第四代傳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沈頓空承傳宗派?!比会岱讲烹x世登真。
53、丹家講“竅”,竅者非針灸之穴。竅原無形,氣機發(fā)動之時,方顯其形。
54、心不合道,道亦難進。
55、道本無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56、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57、瞑目安心臥,臥中有一覺,一覺常相照,照見我真我。此睡中真境也。
58、掃盡後天識神,盡化先天一覺,是為真道之主宰。
59、隨時應(yīng)當(dāng)注意蟄藏封固,否則氣易散失。
60、真胎息者,乃為結(jié)丹之後,養(yǎng)胎之息。
61、不采之采,不煉之煉,此皆性功有基,促進命功自然成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