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三教合一孕育出來的蘇軾樂觀主義精神
任京生
世界經濟蕭條了,很多人失業(yè)了,很多人股票賠本了,很多人面臨各種生活困境了,各種悲觀思想也油然而生了。這使我又一次想到了蘇軾的樂觀主義精神,因此,再一次推出我的一篇老文章,與大家分享蘇軾的樂觀思想,看您能否從中找到共鳴。
我喜愛蘇軾的樂觀精神。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那時的我正處在世界觀朦朧,在云山霧海中探索的時期。忽然間,我從蘇軾的詩詞中尋找到了共鳴。老前輩許多諄諄教導,正是我之日日苦想,每看蘇軾的作品,都有一種英雄所見略同,人生難得一知己的感受。于是,我的畢業(yè)論文便是寫蘇軾。從蘇軾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意志的堅定,受著這種精神的感召,那時的我憑借年輕氣盛,曾作勵志詩一首:“瀝膽披肝矢志求,愈歷霜寒愈不休。生當揚帆濟滄海,遠航到死不回頭!”同時,從蘇軾身上又可感受到一種對人間真情的摯愛,于是我寫成“寶刀不老志為刃,青山常翠情是源”兩句話,此志此情激勵我至今。
時過十幾年后,我把我當時的畢業(yè)論文拿出來重新修改,摘出兩篇,在《學術論叢》、《文學世界》等雜志上發(fā)表了出去。蘇軾是一位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倒翁,靠的是他樂觀主義的精神武器,你領略了他的精神,你也會在人生道路上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蘇軾所處的時代宋朝,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到鼎盛的時期,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時期,這種文化上的大融合在蘇軾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顯現(xiàn)。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樂天派詩人,無論在生死場上,還是在殘酷的政治打擊面前他都能談笑風生、暢懷高歌,真正是在人生道路上瀟灑地走了一回。他的這種風格因何而形成?我們對他的生活經歷,人生觀和性格特征等加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儒、釋、道三教的精髓在他身上融會貫通,使他進入到了榮辱不敗、進退自如的地步。
蘇軾所處時代,學術風氣已由獨尊儒術轉為儒、釋、道三教合一,并已對文學產生深刻影響,這種影響在蘇軾身上得到深刻表現(xiàn)。蘇軾的思想是極為矛盾復雜的。首先,他是一個用正統(tǒng)儒家思想武裝起來的人,年輕時便奉行“學而優(yōu)則仕”的信條,志向宏偉,銳意進取。他一生為官,奉行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提出過許多治國大略,在事業(yè)上有一種“百撞南墻終不悔,不過黃河誓不休”的執(zhí)著精神。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新、舊兩黨激烈斗爭的時期,他哪一派當政都不阿諛奉承,而是堅持自己的主張,與兩派均唱反調,大有一種“懷著必勝的信念求索,抱定必死的決心啟程”的大無畏精神。然而,他又喜讀老莊、佛理。他少年時期就學于道士張易簡,曾讀《莊子》而渭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彼?/span>27歲時官于鳳翔,曾到終南太平宮讀道藏千函,寫道:“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虛。心閑反自照,皎皎如芙蕖。”(《讀道藏》),可見,蘇軾從小便對道家消極無為思想產生過一定感慨。尤其是踏入仕途,遭受政治迫害,理想抱負難以施展的時候,他又于厄運中深研道藏和佛典,到處游覽寺廟,交游僧道,從佛家、道家思想中得到精神的解脫。
蘇軾兼采儒、釋、道三家所長,融會成復雜的內心世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觀。佛老的清靜無為思想和儒家的勤政愛民,克盡職守的正統(tǒng)思想都在蘇軾身上得以表現(xiàn)。仕途坦蕩,他便積極進取,兼濟天下;仕途受阻,便獨善其身,于佛老思想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佛老思想中通達明理的方面加強了蘇軾的樂觀精神,使他能在逆境中齊寵辱,忘得失,加強生活信心,保持美好理想,有時還用佛老思想否定功名富貴,看穿憂患,以求內心安然??梢哉f,儒家進取精神是蘇軾的骨,佛老避世思想是他的表,有了這付堅硬骨架,使他永遠直立;而在這骨架外包裹著一層柔軟的“表”,可緩沖一切外來打擊。
佛老思想注重人的內心世界的修養(yǎng),莊子認為精神是人的“真君”,是“生之主”,只要精神上超脫,便能在任何境遇中自得其樂。蘇軾受佛家修心養(yǎng)性學說的影響,重視人的精神生活,善于自我安慰。在凄涼、痛苦的貶官、流放生涯中,常以內心世界的自由和充實排解一切外來憂患。他在密州所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詞,開始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極度苦悶,但轉而又開脫道,人有悲歡離合,就像日有陰晴園缺一樣,這是自古以來都有的事,那么,只要人常在,縱使相隔千里,仍可同賞一明月,豈不也是可樂的嗎?在黃山,他吸取老莊不問正事,不為俗世所物,置生死、禍福、榮辱于度外的思想,“扁舟草履,放浪于山水間,”從山川草木中獲得樂趣。用“一如本是黃州人,原不出仕,”的自我安慰對抗?jié)釔旱默F(xiàn)實。他的《水調歌頭、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詞的下半闋寫道:“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能莊坐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首詞充分表現(xiàn)了詞人“你有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guī),”以不變應萬變的坦然自若的胸懷。他的《定風坡.三月九日沙湖道中遇雨》、《念奴嬌、赤壁懷谷》、《赤壁賦》等也都表現(xiàn)了他對超脫塵世的追求。他被貶官嶺南,又以佛老思想作為精神武器,以“理”道“情”,本受惠州瘴癘之氣和缺醫(yī)少藥之苦,但覺得無論在何地都能生病、死亡,于是就“安土忘懷”了。他在書簡中寫道:“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把貶所當成他的故鄉(xiāng),表現(xiàn)出隨遇而安的人生境界。在廣州他在觀棋時又寫道:“勝固欣然,敗赤可喜。優(yōu)哉游哉,聊復爾耳”(觀棋)。他視勝敗為一,對一切磨難都傲然以視。難怪他“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胸中”(追和淵明詩引)。他受盡磨難,晚年從海外歸來,仍填一詞,“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尤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定風波》)。表現(xiàn)出他對佛老思想已有深諳,已善于把儒家的“仁者不憂”,君子坦蕩蕩的精神和佛老的清靜無為,隨緣自適等思想圓通地結合在一起,用清水般的鏡心應付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蘇軾“雖境遇迍邅,而處之坦然,即去國離鄉(xiāng),初無羈客遷人之感”(吳梅《詞學通論》)。因為不管怎樣,“心安”就是他鄉(xiāng)。他做到了毀譽不動,得喪如一”,因此他內心永遠平靜,永遠樂觀。
三.蘇軾對待物質的態(tài)度
蘇軾在《室繪堂記》一文中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樂?!边@里表明了他對待“物”的態(tài)度,他還告訴人們,“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超然臺記》)。而“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辯戰(zhàn)于中,而取去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超然臺記》)。因此,人們要“輕外物而自重”,要“超然物外”,不能成為物的奴隸。不要“得之則喜喪之則悲”。蘇軾稱頌韓琦說:“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賊,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韓魏公醉白堂記》。并自道:“余之所以無往而不樂,蓋游于物之外也?!碧K軾正是這樣“寓意于物”,故他能寄性于江山風月之中,從中獲得喜悅和美感;他不“留意于物”不想占有“物”以滿足個人私欲,故他不為物所累,不為物所喪志,不為物所沉溺迷惑,并且不貪幕榮華富貴。他貶官黃山,不以自己是罪人,而只感“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荀香”(《初到黃山》)。他三游赤壁,寄情江山風月,以求精神解脫,不因政治打擊而懊喪。他流放嶺南,不因生活窮困而悲哀,而是從“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的壯美山色中尋找到精神上的慰籍。他視“萬物皆幻”,“萬物齊一”,能“游于物之外,而不游于物之內”,所以他能齊榮辱、等貴賤,“無往而不自得”。
四.老莊哲學中樸素辯證法對蘇軾思想的影響
老莊哲學中具有非常豐富的樸素辯論法思想,他肯定事物都在發(fā)展變化,看到了事物發(fā)展中的矛盾,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揭示對立面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的矛盾現(xiàn)象。蘇軾熟諳老莊思想,研究過《周易》,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形成了特有的辯證思想。這首先表現(xiàn)在他的運動觀上。他在《蘇軾易傳》一書中闡述到:“夫天豈以剛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蠱?!闭J為世界是在不斷運動的。他又說:“治生安,安生樂,樂生愉,而衰亂之萌起矣”(《蘇軾易傳》)。并認為“人之情,無大患難,則日入于婾”(《蘇氏易傳》)。表明事物不會停留在一定地步,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就象日夜,季節(jié)之變化一樣,人的幸??鞓芬膊豢赡荛L久,快樂之后就變成憂愁。憂愁之后又變成快樂。因此,蘇軾在思想上對憂患早有充分準備。他不求永安,不求幸福長在,而在禍降臨時,他便想到所伏之福不久終會來臨。他總是充滿希望地面對未來,他把憂愁和痛苦只當作暫時現(xiàn)象,相信憂愁過去,接著就會有快樂而來,這是必然規(guī)律。因此蘇軾早已看開了世界,告訴人們,要“盡性知命”,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生、死,起、伏,盛、衰等都是必然的,就像人要老,而老后就必然機體功能衰退,伴隨許多慢性病而來,雖百般避之,亦在所難免。人生興衰,個人得失也都在不斷變化之中。
然而,蘇軾要人們“知命”,但非聽天由命。他又說:“余以為知者,必盡人事,然后理無憾。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yǎng)生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者,凡可以存在救亡者無不納,至于無可奈何而后已,此之渭亡命”(《墨妙亭記》。這便告訴人們,不要為人老必死,物久終毀而悲傷,而應順其自然,在有盡的生命和有限的條件下盡自己最大所能。
五矛盾哲學觀在蘇軾身上的體現(xiàn)
蘇軾還在《蘇軾易傳》中表現(xiàn)了他的矛盾觀,他在闡釋《系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時說:“陰陽交然后生物,物生然后有象,象立而陰陽隱矣。可見者皆物也,非陰陽也”。我國古人用陰陽表示對立統(tǒng)一矛盾觀,蘇軾認為: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暗隱于世界萬物之中,只不過是我們只見事物不見規(guī)律罷了,蘇軾巧妙地融合古人的矛盾觀,將之貫通到自己的思想中去,又獲得了一個迎接生活考驗的精神武器。
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觀,在蘇軾身上表現(xiàn)得較為充分。蘇軾身上無一不矛盾,矛盾的思想,矛盾的性格,矛盾的行為,矛盾的作品。他深研佛老,卻沒有佛老的懶、散、游戲人生;他對未來充滿希望,卻又不抱希望,因此也無絕望;他否定功名,說:“功名一破甑,棄置無用顧”,可他卻終生與功名形影不離;他認為艱苦的環(huán)境可鍛煉人的意志,高官厚祿容易使人腐化墮落,可他卻游于宦海,不斷地在官場上赴湯蹈火;他本有消極退隱之萌念,卻又熱戀人間煙火,不斷為地為民疾呼奔走;他不斷播種、耕耘,而不問收獲,可到時候自然有人為他捧場戴冠。蘇軾掌握了矛與盾這兩樣武器,進則以矛,退則以盾,因此他永遠無絕境,無往而不樂。
六、蘇軾具有樂觀開朗的性格
蘇軾熱愛生活,具有愛人之心,珍視親朋師友之間的情誼,對人生、對美好事物執(zhí)著追求,至死不渝。蘇軾具有一顆童心,讓我們學習他的這種童心,“當萬物都隨時光衰老的時候,我們仍以童蒙般的天真笑向人生。讓那一切陰險與歹毒占盡便宜,在貪婪中衰亡。而我們童心不泯,所以生命之樹常青?!碧K轍說他晚年寫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敗之氣”;因為他以心理上的年青,抵消了生理上的衰老;他心源不死,因此,生活之水長流;他才華卓著,根本不用去忌妒別人,所以,人們都非常喜愛他。他的性格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所以看他的作品都感到了一種曠達豪邁之感。蘇軾博學百家,善于廣采博引,并不為一家之見所障目,而是取眾家之所長,化為已用。他的開郎性格又幫助他吸取眾學之精華,揚棄眾學之糟粕,所以,樂觀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表現(xiàn),使他成為獨異于眾的,在厄運面前亦能引吭高歌的樂天派詩人。他的這種精神值得今人,尤其是在事業(yè)上受到挫折,生活上轉折較大的人們細心揣摩。
原載《學術論叢》99年第3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