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複合筆勢:五勢
單一筆勢以及化勢已經(jīng)講完了。單一筆勢和他們的化勢可以用四根線來表達。
如果要說單一筆勢的區(qū)別,那就是:一是放置角度不同,也就是方向不一樣。
二是路線,同樣的方向,行筆還要分弧線、折線、還有直線。
永字八法即是單一筆勢,又是九用的范例。紅色是已經(jīng)講的內(nèi)容,接下來講
複合筆勢,先講張旭的五勢,再講化勢。
單一筆勢只是個別的點畫,還沒有組織起來。書法是點畫組成筆勢,裹束筆
勢就成整個字。單一筆勢必須組織成復(fù)合筆勢,才成為一個招式。否則寫起
字來還是零零碎碎寫單一筆畫。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
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
又先達八法之外,更相五勢,以備制度。
(就是說光有“永”字八法還是不完備。還要補充五勢,這就是一些復(fù)合筆勢。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中的五勢
鉤裹勢、鉤努勢、袞筆勢、豎筆勢、奮筆勢
它們都是復(fù)合筆勢,也就是書法的五個招式。古人對書法的理解比我們深刻。
2怎樣整理復(fù)合筆勢
理整幾條原則:
2.1簡單實用
《說文解字》篆字部首:540;《康熙字典》部首:214。作者統(tǒng)古籍中書法的
筆勢大約有:130種。其中很多是重復(fù)的,可壓縮,常用的筆勢只有幾十個。整
理筆勢既要全面,又要簡約實用。光彩照舉例:
元.李溥光《雪庵字要》:
“鐵柱”一努卻化三:“垂針”、“象笏”[hù]、“曲尺”端。
(曲尺復(fù)合筆勢,橫豎的組合。如:橫折。)橫豎曲尺組合很多,我們拿古人已
經(jīng)有的一個筆勢作為基準。如曲尺勢,古人以縱橫兩筆為標準。那所有其他衍生
出來的,都稱之為曲尺化勢。這就是簡約的原則,力避繁瑣。
2.2小圈不計
舉例:顏真卿寫的兩個“有”字,左邊是他早期的作品《多寶塔碑》,橫豎的
角很方面,用了明節(jié)點。右邊是他晚年的《麻姑仙壇記》,晚年變法,用篆書
方法寫真書,雖然方向還是6-8,但角位往往出現(xiàn)了圓角。晚年這條線算不算早
年折線的化勢呢?不算。因為方向路線都相同,不同的只是節(jié)點的處理。把本
來明節(jié)點的折線,改成了暗節(jié)點的弧線而已。我們看復(fù)合筆勢,如果只是節(jié)點
有明暗不同。這僅僅是小圈有所區(qū)別,跟大圈方向路線無關(guān)。所以不把它看作
是另外一種筆勢,或者是一個新的化勢。
舉例:又如兩撇一捺飛帶勢。第二撇轉(zhuǎn)角處究竟是方角明節(jié)點呢,還是圓角暗
節(jié)點呢?這個問題也是小圈的節(jié)點處理,不影響大圈兩撇一捺。所以不把它看
成兩個筆勢,或者一個是另一個的化勢。
2.3同類合併
一復(fù)合筆勢都是由勒、裹和趯這三個單一筆勢組成的。在古籍中,左面這一個
有人叫它鉤裹勢。用于“均、旬、勿”這些字。中間這一個稱為獅口,用于“刀、
鳥、馬”等字。左邊這一個稱為節(jié)用于“即”等字中。同樣的筆勢三個稱呼。我
們可以統(tǒng)一起來這一個筆勢,稱為“獅口”。
結(jié)論:
張旭提出“五勢”,以完備筆勢系統(tǒng)。
“八法”是單一筆勢,“五勢”是復(fù)合筆勢。
整理古代復(fù)合筆勢,應(yīng)該簡單實用。
(有了這樣的基本認識,我們接下來看看“五勢”是怎么回事。)
3鉤裹勢和鉤努勢
鉤和勾兩個字意思差不多,我現(xiàn)在統(tǒng)一用“鉤”?!墩f文解字》的解釋
都是“曲也”。指彎曲的東西。還有鉤努勢,有些版本寫為“弩”。
我統(tǒng)一用“努”。講到這兩個筆勢的著作有:
但文章中講法都不一樣。我們主要年《玉堂禁經(jīng)》唐.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
這樣記錄。
鉤努勢中,有一個努,那么在這一點上,《漢翰林密論》比較令人信服。《玉堂
禁經(jīng)》中舉例“門”,且罔、閔二字用之。這三個字共有的筆勢就是鉤努勢。
明.李淳《大字結(jié)構(gòu)八十四法》:
勾裹:甸句勾勺
勾裹之字,不宜用努,若用努,字最難飽滿。
(例字中都有“ ”bao1,區(qū)別獅口沒有撇。《說文解字》說: ,裹也。)
結(jié)論:
一曰鉤裹勢。
口訣云:圓而蹲鋒,待筋骨而成,要如武人屈臂。
古軍云:迴角不用峻及有棱,是也。
均、勻、旬勿等字用之。
結(jié)論:
二曰鉤努勢。
口訣云:圓角歷鋒作努法,勢未盡而趯之。
罔、閔二字用之。
(注意“圓角{走歷}鋒作努法”,是先有角然后行筆寫“努”節(jié)點有方角圓角。
方用折,圓用轉(zhuǎn),踆鋒就是圓角。至于{走歷}鋒,我以前講過,《集韻》說就
是快速?;蛘呤恰氨I行”走起路來一左一右。筆勢的形狀就是勒努趯。
4用法和化勢
今天講的筆勢怎么用的,有沒有化勢呢,下節(jié)課講。
本節(jié)要點:
什么是“五勢”。
整理歷代復(fù)合筆勢的原則。
鉤裹勢和鉤努勢的考證。
幽答:勺:由鉤裹勢和側(cè)法組成
幽答:刁由獅口勢和策法組成。
二級課程10
4、用法及化勢
曲尺勢 鉤努勢 獅口 鉤裹勢
4.1曲尺勢
《書法三昧》說明:用于“自、目”等字。
《漢溪書法通解》說:
曲發(fā)言尺之法,“貝、見”等字用之。(曲尺勢就是一折,不帶鉤或者趯。)
如何寫好曲尺勢?
曲尺勢是勒加縱,而縱只是彎曲度較小的努。所以曲尺勢就是兩筆的得合,你
會寫“永”字就會寫曲尺勢。
曲尺勢的化勢,那就是節(jié)點有圓有方,或者有尖,線條有覆有仰等,這些以
前都講過。
一個基本筆勢的化勢,可能產(chǎn)生許多化勢,但如果僅僅是長短、弧度、節(jié)點明暗不同,
通常就不把它當作新筆勢。這些化勢中,如果有哪一個經(jīng)常使用,很流行,而且古代
已經(jīng)給了它專稱,不是我們現(xiàn)在結(jié)合實際它起個新名字,那還是可以保存,本課會介
紹舊稱是什么。
如犁梁勢(橫長豎短)
從本質(zhì)上來說,犁梁勢和曲尺勢差不多,說成曲尺勢的化勢也可以,但因為古人已
經(jīng)給了它專稱,而且途又廣,所以我們還是保留“犁梁”這一筆勢。
《漢溪書法通解》清.戈守智:犁梁之法,取其賀而得勁,方而能遒,蓋隱其鋒而
為之。“四、中”之類是也犁梁也是復(fù)合筆勢。6-7或6-9犁梁勢本身也會產(chǎn)生化勢,
橫仰勢。
4.2鉤努勢和獅口勢(很相向的兩個筆勢)
鉤努勢由勒、努和趯組成,那就是“永”字中間的在筆,三個單一筆勢組成一個
復(fù)合筆勢。
獅口由勒、裹和趯組成,所相差的只是中國一筆向右彎曲。
也可以理解:獅口是鉤努勢的化勢。因為這兩個筆勢使用頻率很高,所以
我們都把它們保留下來。
鉤努勢有“永”字八法中做支撐,有時鉤努勢的節(jié)點或許寫成暗節(jié)點。但這還是
鉤努勢。不會因為一個節(jié)點而改變名稱。
獅口也有這樣的情況,上下兩個節(jié)點,都可能變成暗節(jié)點。“永”字八法把
趯和鉤分開了,從此“趯”變成了獨立的一筆。趯有踆鋒動作形成一個足
跟,是明節(jié)點,在真書、行書中使用較多,而在草書中經(jīng)常會用暗節(jié)點往
往不做踆(chun3)鋒動,寫成一個鉤。在有些字中,鉤努拋和獅口差另不大。
4.3鉤裹勢
有兩種用法
第一種單獨寫,只寫鉤裹勢本來的形狀。第二種是包裹,鉤裹勢的形狀就是一個“ ”
字,這個筆勢的意思,正如《說文解字》所說:“ ,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
“鉤裹勢”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包裹一些東西的戀鉤。
《三十六法》傳為歐陽詢(有疑問是否出自歐陽詢之手。)
刨裹
謂如“園、圃”打圈之類四圍包裹也;
“尚、向”,上包下;
“幽、兇”,下包上;
“匱、匡”,左包右;
“旬、匈”,右包左之類是也。
(鉤裹勢屬于右包左)
隸定:書法家要變換筆勢常用這種方法,
如“男”,書法家根據(jù)大圈運用筆勢,
是常見的手法。
隸定:書法家要變換筆勢常用這種方法,如“男”,書法家根據(jù)大圈運用筆勢,
是常見的手法。
鉤裹勢的化勢
倒筆勢(原先先寫A再寫B(tài),再在先寫B(tài)再寫A)
A----B B----A
如: ,先寫啄,現(xiàn)寫橫折趯?,F(xiàn)在倒寫,先寫橫折趯,再寫啄。如“刀、力”。
第二種手法轉(zhuǎn)動角度變成上包下??蚣芙嵌鹊淖兓?,是鉤裹勢的化勢。
原來是“右包左”,現(xiàn)在化勢就是“上包下”。這一化勢確定,那就有
很泛的用處。篆書中的“月”。
外框都是“上包下”。
外框就是鉤裹化勢。
簡而言之:
鉤裹勢本身形狀是獅口加一啄。
鉤裹化勢,一種是倒筆勢。
另一種將“右包左”改為“上包下”。
要點:
曲尺勢和犁梁勢。
鉤努勢和獅口。
鉤裹勢的化勢:倒筆勢和上包下。
幽答:由飛帶勢、鉤裹勢組成。
我以為不是一次過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