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一直是困擾人類健康的大惡魔,在沒有青蒿素之前每年有上百萬人因此不幸離去,尤其是兒童,非洲地區(qū)更是瘧疾重災(zāi)區(qū)。直到屠喲喲發(fā)明青蒿素,瘧疾才有了更好的治療效果,每年讓上百萬人免受瘧疾的折磨!諾貝爾醫(yī)學(xué)獎的獲得,也證明了中醫(yī)的博大精深!
今天快問君來和大家聊聊瘧疾中醫(yī)治療的那點事兒!
瘧疾是由瘧原蟲經(jīng)蚊蟲叮咬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臨床以寒戰(zhàn)高熱,出汗,熱退,如此反復(fù)發(fā)作,并伴有脾腫大,貧血為主要特征。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流行,以南方各省發(fā)病率較高,農(nóng)村發(fā)病率較城市高。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一年四季都可以發(fā)病,并且容易流行。初生嬰兒不論在瘧區(qū)或非瘧區(qū),對瘧原蟲普遍易感,瘧原蟲也可通過破損胎盤傳給胎兒,但較少見。兒童由于免疫力低下,估發(fā)病率較高。
接下來分為:1.案例分析,2.常規(guī)治療,3.純中醫(yī)治療。三個方面更加詳細(xì)的聊聊瘧疾治療!
病案一
奉天姓呂童子,年五歲,于季夏初旬,周身發(fā)熱,至下午三句鐘時,忽又發(fā)涼,須臾涼已,其熱愈烈,此溫而兼瘧也。東醫(yī)以金雞納霜,數(shù)日病不少減。蓋彼但知治其間歇熱,不知治其溫?zé)?,其溫?zé)岵挥?,間歇熱亦不愈。及愚視之,羸弱已甚,飲水服藥輒嘔吐,大便數(shù)日未行,脈非洪大,而重按有力。知其陽明之熱已實,其嘔吐,陽明兼少陽也。為兼少陽,所以有瘧疾。
為擬方:生石膏三兩,生赭石六錢,生山藥六錢,碎竹茹三錢,甘草三錢,煎湯一盅半,分三次溫飲下,將藥飲完未吐, 一劑大熱已退, 大便亦通。至翌日復(fù)作寒熱,然較輕矣。投以硫酸規(guī)泥涅二分強,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寒熱亦愈。(張錫純·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太原;山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009)
病案二
朱某,男,10歲,仙居縣林高山人。1957年7月16日診。5天前開始發(fā)病,初起發(fā)熱而不惡寒,熱度持續(xù)不退, 至16日下午3時,其熱更甚,頭痛,煩躁不寧,口大渴, 喜冷飲,時而嘔惡,至夜間乃汗出身涼,翌日上午,熱又漸漸上升,諸癥又依次出現(xiàn),入夜又熱退而安,如是已五六日,乃邀予參治?;几邿岵煌耍婕t,唇舌紅,舌苔微黃而干燥,口渴引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脈弦數(shù),擬用柴胡白虎湯加味。
處方:軟柴胡二錢,水法夏錢半,淡黃芩錢半,生石膏一兩,西黨參二錢,肥知母一錢,炙甘草一錢,天花粉二錢,炒蜀漆錢半,生姜二片。上方連服3劑而愈?!局x天心·瘧疾證治·江西醫(yī)藥,1964,4(9):391】
【常規(guī)療法】
一 、
中成藥
1.青蒿素
片劑:50mg/片,100mg/片;栓劑:600mg/枚; 水混懸劑: 100mg/mL。
片劑:①控制瘧疾癥狀(包括間日瘧與耐氯喹惡性瘧),成人口服常用量:先服1g, 6-8小時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療程3日,總量為2.5g。②惡性腦型瘧,肌肉注射,首劑600mg,第2、3日各肌注150mg。小兒15mg/kg,按上述方法3日內(nèi)服完。栓劑:首次600mg, 4小時后600mg,第2、3日各400mg。青蒿素水混懸劑:深部肌注,第1次200mg, 6-8小時后再給100mg,第2、3日各肌注100mg,總劑量500mg(個別重癥第4天再給100mg)。連用3日,每日肌注300mg,總量900mg。
2. 清開靈注射液
重癥患者靜脈滴注,成人一日2~4支(20~40mL) ,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氯化鈉注射液100mL稀釋后使用。清開靈注射液稀釋以后,必須在4小時以內(nèi)使用。 注意滴速勿快,兒童以20~40滴/分為宜,成年人以40 ~ 的 滴/分為宜。用于熱閉。
二、單方驗方
1.蒿甲醚總劑量600mg,3日療法,用于惡性瘧疾。
2.青蒿30g,水煎,分2~3次服,連服3天。
3.馬鞭草50g,水煎,分2次服,于發(fā)作前2小時、4 小時各服1次,瘧止后連服3天。
4.常山、檳榔各7g,水煎,于發(fā)作前2小時服。
三、外治療法
1 . 馬齒莧外敷內(nèi)關(guān)穴治療瘧疾,用馬齒莧未開花的含苞枝頭7枝,紅糖25g,共搗成藥泥即成。將藥泥放于內(nèi)關(guān)穴上,然后用敷料或手帕固定24小時后除去,療效滿意。
2 . 二甘散(生甘草、生甘遂各10g,2藥共碾成極細(xì)末,裝入小口瓶內(nèi)密封備用)穴位敷貼治療瘧疾,在瘧疾發(fā)作前2~3小時,先將肚臍用75%酒精棉球消毒, 再取二甘散0.5g放入神厥穴中央,外用9cm膠布固定,待病愈后3天去掉。臨床治愈率達96.4%,瘧疾治愈后取血復(fù)檢瘧原蟲均轉(zhuǎn)陰性。
四、針灸療法
研究表明,針刺有效率達80%,對瘴瘧療效較差。在瘧疾發(fā)作前1 ~2小時,可選主穴大椎、胸道,配穴間使、足三里、后溪、曲池輪換針刺,輕至中度刺激,留針10~ 15分鐘,連續(xù)治療3 ~ 6天。惡寒甚可加灸法。
五、藥膳療法
1.雨前茶葉9g,檀桃仁(敲碎) 15g,川芎1.5g,寒多加胡椒1g。以沸水沖泡,于瘧疾發(fā)作前不拘時趁熱頻頻飲之,到臨發(fā)時止。用于三日瘧,有益氣補血,法邪止瘧功效 。
2.鵝不食草30-90g,酒、水各半煎煮,于瘧發(fā)前3~4 小時或臨發(fā)時頓服。
3.蜂蜜30g置于杯中,滴人白酒3滴,再用開水沖服,在發(fā)作前1小時服用。
4.青蒿(鮮品) 1000g,洗凈,切碎,搗爛(或用絞肉機絞爛),用紗布包好榨汁(或加少量涼開水浸泡數(shù)分鐘后再行榨汁)。每30g青蒿得汁30~40mL。一般是當(dāng)天用藥一次制備,服藥劑量成人每次100~150mL,每天3次,部分病例首劑藥量增加2~3倍,連服3天為1 療程,總劑量1000~1500mL鮮汁。兒童劑量:9~12歲者為成人量的3/4,,5~8歲者為成人量的1/2。
青蒿
用藥式【純中醫(yī)治療】
1 . 正瘧
瘧證初起,邪在半表半里,與營衛(wèi)相搏,正邪相爭,而致寒戰(zhàn)壯熱。治宜和解達邪,常用柴胡、黃芩、青蒿、半夏等;祛邪截瘧,用青蒿、常山、草果;表實少汗、惡寒重,可用桂技、防風(fēng)、羌活,以解表發(fā)汗;邪熱傷津,身熱息高、口渴自汗、神疲肢倦、脈虛無力,用黃連、知母、清氣分熱;同時,用西洋參、人參、石斛、麥冬以益氣生津。寒輕熱重、吐酸苦水或嘔黃黏涎等表現(xiàn)
為少陽濕熱、痰濁內(nèi)阻,選用蒿芩清膽湯,藥用青高、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売、陳廣皮、碧玉散等。
2 . 溫瘧
因素體陽盛復(fù)感瘧邪,或復(fù)傷暑邪,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有壯熱、煩渴、面赤,用生石膏、知母、連翹等辛寒藥物直清氣分暑熱為主,輔以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通草、西瓜翠衣、佩蘭等淡滲藥物以祛暑泄熱,暑為陽邪,本應(yīng)多汗,因暑天炎熱,每多避暑貪涼,感受風(fēng)寒,外束肌表,營衛(wèi)不宣,汗出不暢,用桂枝、紫蘇、荊芥、防風(fēng)等疏散風(fēng)寒,透邪外達;熱盛傷津,用生地、麥冬、玉竹、石斛等養(yǎng)陰生津;熱邪逗留,陰液虧損,用鱉甲、生地、知母、丹皮以養(yǎng)陰生津;濕熱偏重,胸悶泛惡,用黃連、黃芩、青蒿、 滑石、 茯苓清化濕熱。
3 . 寒瘧
脾陽不足,感受瘧邪,里寒極盛,復(fù)感風(fēng)寒,陽氣不能外達,肝膽熱郁,膽熱脾寒,治療應(yīng)用柴胡、黃芩清利肝膽,干姜、炙甘草溫補脾陽,同時予桂枝交通寒熱陰陽。
4 . 瘴瘧
瘴毒侵入,素體陽盛,熱重于濕,或濕從熱化,而成熱瘴;素體陽虛,濕重于熱,或濕從寒化,寒濕內(nèi)困,則成冷瘴。因此,正確辨別熱瘴、冷瘴關(guān)系到治療成敗。
熱瘴,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頭身煩疼,面紅目赤,煩渴喜冷飲,胸悶嘔吐,便秘尿赤,舌質(zhì)紅絳,苔黃膩或垢黑,脈洪數(shù)或弦數(shù)。用黃芩、黃連、知母、柴胡清熱解毒;青蒿、常山祛邪除瘴;竹茹、枳實、半夏、陳皮、茯苓清膽和胃;益元散清暑利濕安神。熱盛傷津化燥。煩渴喜冷飲,便秘尿赤,用生地、玄參、玉竹等養(yǎng)陰生津。神昏譫語,急用紫雪丹清心開竅。
熱閉治以清心開竅,泄熱護陰。清心開竅常用涼開三寶: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亦可用清營湯,藥用犀角、生地黃、玄參、麥冬、金銀花、丹參、連翹、黃連、竹葉心,加菖蒲、郁金。邪熱傷陰宜泄熱護陰,常用黃連、
黃芩、黃柏、生地、玄參、麥冬、銀花、連翹、羚羊角。
濁閉的治療以泄?jié)衢_竅, 溫陽化濕為法。 用右歸飲《景岳全書》(熟地、山萸肉、杞子、山藥、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dāng)歸、鹿角膠)煎湯送服蘇合香丸。瀉下法是危急重癥的急救方法之一 ,根據(jù)上病下取,通其下竅,下竅通,上竅自利, 有大便秘結(jié)或無大便均可下之。 熱閉用寒下法,可用生大黃10g水煎100~150mL,冷卻后灌腸或鼻胃管灌入,陽明腑實證明顯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煎湯鼻胃管灌入。濁閉用溫下法,可用熟大黃6~9g,肉桂等量,用沸水90mL浸泡,分3次飲服,溫陽通腑,使腸道內(nèi)宿垢污積排出為準(zhǔn),急者可用開塞露下之,且不傷正氣。
扶正法適用于脫證。由熱瘴所致熱閉轉(zhuǎn)化為亡陰,治以救陰斂陽。首選生脈散加龍骨、牡蠣、黃精、山萸肉。 虛陽浮越,面紅足冷,用地黃飲子(《宣明論方》生地黃、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蓯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麥冬、炮附子、石菖蒲、遠志、生姜、大棗、薄荷)。熱閉與亡陰互見(內(nèi)閉外脫),用生脈散(人參、表冬、五味子)加味調(diào)服至寶定。濁閉轉(zhuǎn)化為亡陽,治以回陽救逆,首選參附湯,或靜脈滴注參附注射液。冷瘴致內(nèi)閉外脫,用參附湯加龍骨、牡蠣、菖蒲,調(diào)服蘇合香丸。
5 . 久瘧
瘧證遷延,耗傷氣血,營衛(wèi)不和,故寒熱時作。久病損傷脾胃,生化之源不足,故食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 用何首烏補益精血,人參益氣扶正,當(dāng)歸養(yǎng)血和營,橘皮、生姜理氣和中,助補藥之運行。脾虛濕從內(nèi)生, 瘧疾夾痰,兼見渴喜熱飲,胸脅痞悶,欲吐不吐,精神困憊,自汗無力,苔白膩,脈弦遲,遵循治瘧先治痰,治痰當(dāng)理脾的法則,用六君子湯健脾化痰,燥濕和中,合以草果燥濕化痰、截瘧 。
6. 瘧母
久瘧不愈,脾胃虛弱,氣血虧虛,血行障礙,血瘀痰凝,結(jié)于脅下,形成癥塊,伴有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治療應(yīng)虛實兼顧,用鱉甲煎丸。方中重用鱉甲軟堅散結(jié),配合桃仁、大黃、蜣螂、?蟲活血化瘀,鼠婦、丹皮、紫葳、蜂房和血通絡(luò),人參、阿膠、桂枝、芍藥調(diào)和營衛(wèi)氣血,烏扇(射干)、葶藶、瞿麥、石韋利尿通絡(luò),厚樸、干姜理氣,半夏、赤硝化濁,以黃芩、柴胡直引少陽之樞,和解半表半里之瘧邪 。
瘧母,氣血已虧,應(yīng)虛實兼顧,可予八珍丸或十全大補丸配合應(yīng)用 。
以上諸證,除上述治法外,亦可選用截瘧之法。痰濕偏重用截瘧七寶飲,濕熱重用常山飲等方, 以常山、草果為主藥 。
黃蒿【證治條辨】
1 . 正瘧
癥見寒戰(zhàn)壯熱,休作有時。發(fā)病前呵欠乏力,繼則寒戰(zhàn)鼓頷,寒去后則內(nèi)外皆熱,頭痛面赤,頻渴冷飲,然后全身大汗,熱退身涼,神倦嗜臥。日作或間日而作。舌質(zhì)紅,舌苔薄白或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以和解少陽,解表達邪。小柴胡湯加減,藥用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棗、常山、草果、檳榔。
表實惡寒甚而汗少,加桂枝、羌活、防風(fēng),以解表發(fā)汗;胸脘滿悶、濕邪偏盛,加蒼術(shù)、厚樸;口渴熱盛,加知母、葛根,或青蒿;或用蒿芩清膽湯(青蒿、黃芩、竹葉、半夏、枳売、陳皮、赤苓、碧玉散)。重癥可用清脾飲
(《濟生方》):青皮、厚樸、草果、白術(shù)、柴胡、黃芩、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2 . 溫瘧
癥見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汗出不暢,骨節(jié)煩疼,口渴引飲,頭痛時嘔,大便秘結(jié),小便紅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或弦細(xì)數(shù)。
治以清熱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湯加減,藥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青蒿、柴胡。
但熱不寒,口渴引飲,用白虎加人參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參);熱盛傷津,加玉竹、麥冬、石斛、天花粉;熱邪稽留,陰液大傷,邪入陰分,舌光絳而干,加鱉甲、生地、知母、丹皮,或加人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知母、丹皮、生地);胸悶泛惡、尿黃、舌紅苔膩帶黃,加黃連、黃柏、滑石、茯苓;痰多,加枳實、瓜蔞仁、陳皮 。
3 . 寒瘧
癥見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胸脅痞滿,神疲肢倦。 苔白膩,脈弦遲。
治以辛溫達邪、 散寒除濕。柴胡桂姜湯加減,藥用柴胡、桂枝、干姜、甘草、黃岑、瓜蔞根、牡蠣、草果、常山。
汗出不暢,去牡蠣;脘痞腹脹,苔白厚膩,重用草果,加厚樸、檳榔、藿香;畏寒較重,或泛吐痰涎,加附子;若脾虛生濕,汗出神疲,加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 此外,可合用千金鯪鯉湯(穿山甲、烏賊骨、附子、常山)以截瘧邪而扶陽。
4 . 熱瘴
癥見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頭身煩痛,面紅目赤,煩渴喜冷飲,胸悶嘔吐,便秘尿赤,舌質(zhì)紅絳,苔黃膩或垢黑,脈洪數(shù)或弦數(shù)。
治以辟穢除瘴,泄熱保津。清瘴湯加減,藥用柴胡、炒常山、生石膏、枳實、黃芩、青蒿、竹茹、半夏、陳皮、茯苓、知母、六一散(甘草、滑石)、黃連、朱砂。
熱盛傷津、舌質(zhì)深絳,加生地、玄參、石斛、瓜萎根;大便秘結(jié),加生大黃、元明粉。
5 . 冷瘴
癥見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汗多肢冷,皮膚唇甲蒼白,或有嘔吐腹瀉。苔白膩,脈弦細(xì)無力。
治以芳香化濁,譬穢理氣。加味不換金正氣散加減,藥用藿香、佩蘭、陳皮、菖蒲、荷葉、厚樸、蒼術(shù)、半夏、草果、甘草、檳榔。 .
痰濕重,加茯苓、菜菔子、白芥子,并重用陳皮、半夏;中陽不振,加大建中湯(《金匱要略》)加城,藥用川椒、干姜、人參、 飴糖;四肢厥冷,加四逆湯。
6 . 熱閉
癥見神昏譫語,或抽搐,頭項強直,壯熱煩燥,面紅目赤,渴喜冷飲,胸痛痰黃,腹痛拒按,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滑實等。脫證見昏迷不醒,汗出淋漓,唇舌干紅,脈虛數(shù)無力。
治以清心開竅,泄熱護陰。涼開三寶加減,藥用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亦可用清營湯(《溫病條辨》)加減,藥用犀角、生地黃、玄參、麥冬、金銀花、丹參、連翹、黃連、竹葉心、菖蒲、郁金??蛇x用泄熱護陰藥物黃
連、黃芩、黃柏、生地、玄參、麥冬、銀花、連翹、 羚羊角等。
7 . 濁閉
癥見神昏不語,神志癡呆,面色晦暗,舌淡苔膩,脈沉緩。
治以泄?jié)衢_竅,溫陽化濕。右歸飲加減,藥用熟地、山萸肉、杞子、山藥、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dāng)歸、鹿角膠。煎湯送服蘇合香丸。
瀉下法是危急重癥的急救方法之一,根據(jù)上病下取,通其下竅,下竅通,上竅自利,有大便秘結(jié)或無大便均可下之。熱閉用寒下法,可用生大黃10g水煎劑100~150mL,冷卻后灌腸或鼻胃管灌入。 陽明腑實證明顯用大承氣湯(《傷寒論》):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煎湯鼻胃管灌入。濁閉用溫下法,可用熟大黃6~9g,肉掛等量,用沸水90mL浸泡,分3次飲服,可溫陽通腑,使腸道內(nèi)宿垢污積排出。急者可用開塞露下之,且不傷正氣。
8 . 熱閉亡陰
癥見昏迷不醒,汗出淋漓,唇舌干紅,脈虛數(shù)無力。
治以救陰斂陽為主。生脈散(《內(nèi)外傷辨別惑論》)加減,藥用人參、表冬、五味子、龍骨、牡蠣、黃精、山萸肉。
虛陽浮越,面紅足冷,用地黃飲子(《宣明論方》)生地黃、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蓯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麥冬、炮附子、石菖蒲、遠志、生姜、大棗、薄荷。 若熱閉與亡陰互見(內(nèi)閉外脫),方用生脈散(人參、麥
冬、五味子)加味調(diào)服至寶定。
9 . 濁閉亡陽
癥見昏迷不醒,目合口開,手撒肢厥,汗出淋漓,二便自遺,舌淡,脈微欲絕。
治以回陽救逆為法。參附湯為主,藥用人參、附子,或靜脈滴注參附注射液。 冷瘴所致內(nèi)閉外脫怔,可選用參附湯加龍骨、牡蠣、菖蒲,調(diào)服蘇合香丸。
10 . 勞瘧
癥見瘧久不愈,或瘥后復(fù)發(fā),或小勞即發(fā),寒熱時作,倦怠乏力,面色不華,食少自汗,形體消瘦,舌淡,脈細(xì)無力。
治以益氣和營,扶正祛邪。何人飲加減,藥用人參、當(dāng)歸,陳皮、生姜、酒炒常山、酒炒知母,或用四獸飲(人參、白術(shù)、陳皮、法夏、草果、烏梅、生姜、大棗)。
11 . 瘧母
癥見瘧疾久發(fā),面色萎黃,體倦乏力,脅下痞塊,捫之有形,舌紫暗或瘀斑,脈細(xì)澀。
治以軟堅散結(jié),化痰消瘀。鱉甲煎加減,藥用鱉甲、桃仁、大黃、 蜣螂、?蟲、鼠婦、丹皮、紫葳、蜂房、人參、阿膠、桂枝、芍藥、射干、葶藶、瞿麥、石韋、厚樸、干姜、半夏、赤硝、黃芩、柴胡。
以上即為瘧疾治療的精選的最全面的治療藥方,由于篇幅有限只挑選了最精華的部分,本文來源于快問平臺資深名醫(yī),被譽為深圳(小兒王)名醫(yī)“朱錦善”所著《實用中醫(yī)兒科學(xué)》醫(yī)書,超過100家醫(yī)院共同參與編著,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和出處,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
朱錦善線下工作室地址:深圳市福田區(qū)崗廈文蔚大廈c單元 5樓
微信關(guān)注:kuaiwenyangsheng,查看更多大師級名醫(yī)健康知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