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多“正統(tǒng)”原來都是“異端”。不僅孔子是這樣,佛陀和耶穌也是如此。懷疑“正統(tǒng)”,批判“正統(tǒng)”,常把“異端”變?yōu)?#8220;正統(tǒng)”,但可惜的是,坐穩(wěn)了“正統(tǒng)”的“前異端”卻常常容不下其他“前異端”,更容不下繼起的“后異端”。 《論語》很有文學(xué)性,可惜是個破碎的故事。 讀《論語》,我們都知道,孔子的學(xué)生,顏淵、子路最重要。顏淵是孔子他姥姥家的孩子,孔子最疼,???。子路好勇過人,性子急,脾氣暴,常挨老師罵。兩人形成對照。他們倆,你更喜歡誰?我更喜歡子路。孔子說“當(dāng)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那是誰?那就是子路。子路的可貴之處在于,老師待價而沽,從政心切,難免受政治誘惑(如公山弗擾之召和佛肸之召),躍躍欲試,只有他敢出來攔阻。他要急了,老師都害怕。 顏淵、子路死后,誰最重要?毫無疑問,是子貢。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子貢,談?wù)勛迂暤闹匾浴?/p>
一 孔門弟子,山東人居多,魯人最多,其次是齊人,其次是衛(wèi)人,其他國家的人極少。 子貢不是山東人,而是河南人??鬃邮账?dāng)學(xué)生是在他流亡衛(wèi)國那陣兒。衛(wèi)國是個人口眾多、商業(yè)發(fā)達(dá)的地區(qū)。 子貢善賈,“億(臆)則屢中”(《論語·先進(jìn)》)。山西喜歡炒儒商,大家都說,他是最早的儒商??鬃又苡瘟袊腥送茰y,就是由他贊助。他這個人,能說會道,擅長交際,從政,搞外交,作組織工作,都是一把好手,比他的老師,對官場更適應(yīng)。 相傳,子貢的故鄉(xiāng)在河南??h。子貢以端木為氏,名字叫賜。??h有不少端木氏。這個姓相當(dāng)罕見。 ??h有個子貢墓,在城關(guān)鄉(xiāng)張莊村南,我去看過,祠堂已毀,墳頭還在,墓前的玉米地里,有塊明萬歷年間的碑,是當(dāng)?shù)乜h令所立,叫《改正先賢黎公墓祠記》。碑文說,大伾山下八里有個張家莊,村人無知,把一座遼墓當(dāng)子貢墓,在墓前立了子貢的石像,經(jīng)常去燒香磕頭,太不像話,所以他要“改正”一下。怎么改呢?就是把墓中的東西掏出來扔掉,再把子貢的石像埋下去,這就是所謂“改正先賢黎公墓祠”。 此碑旁邊還有一些墓碑,都是近幾年端木氏的居民來此歸葬立的??磥恚@是個利用古墳張冠李戴造成的假墳,與子路墓相似。 思想也有地理。子貢是河南人,耐人尋味。 第一,今年春天,在鄭州演講,我曾經(jīng)說過,山東是古代思想的搖籃,河南也是。比如司馬遷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他講的老聃、莊周、申不害、韓非,就都是河南人。山東是儒家的搖籃,河南是道家(或道法家)的搖籃,至少有兩個搖籃。 第二,古代思想有個傳播趨勢,它是從東往西傳,先山東(齊、魯),再河南(鄭、衛(wèi)和宋),再山西(三晉),再陜西(秦),可以說是東學(xué)西漸。兵法的傳播,也是如此。即使講儒學(xué)傳播,河南也很重要。 第三,孔子周游列國,是在河南轉(zhuǎn),東學(xué)西漸,河南是中轉(zhuǎn)站。他在衛(wèi)國收學(xué)生,有兩個人最重要,一個是子貢,一個是子夏。子貢是孔子死后的掌門人。子夏居西河,收三晉的政要做學(xué)生,既是三晉儒學(xué)的源頭,也是晉秦法術(shù)的源頭,漢代的經(jīng)藝傳授也受惠于他。 這個想法,我要另外寫文章,題目都想好了,叫《思想的地圖》。 孔門七十子,宋人講道統(tǒng),最崇拜曾子。曾子影響大,關(guān)鍵是有書傳世,但他在七十子中是小字輩,孔子生前,孔子死后,地位并不高,絕對沒法和子貢比。 《論語》,誰出現(xiàn)最多?子路(有四十二章提到)。其次是誰?子貢(有二十八章提到)。子貢比顏淵(有二十一章提到)都多。 二 說起子貢,我會想起孔子的死。 這里,我想強(qiáng)調(diào)一下,孔子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大家要有足夠的理解。 第一,他是個社會批評家。他生活的時代是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他說的沒錯,這個世界太壞。 第二,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世界會好起來嗎?孔子說會??上?,他的理想是復(fù)古,“周公之夢”是個夢,于世無補(bǔ)。 當(dāng)然,夢也有夢的價值。歷史上的烏托邦,價值全在批判。千百年來,烏托邦為什么總是吸引人類?道理很簡單。人是“撲燈蛾”,總是向著光明飛跑飛跑,但情況往往是,睜眼全是黑暗,閉眼才見光明,光明只在睡夢中。 大家看過曹禺的《日出》吧?陳白露說,“太陽就要出來了,但太陽不是我們的”,那該怎么辦?她說去睡覺,說是睡覺,其實是自殺。 孔子喜歡從政,但政治是個糞坑。政治,都是利用現(xiàn)有資源?,F(xiàn)有資源是什么?是各種壞蛋:大壞蛋、中壞蛋、小壞蛋。利用壞蛋反壞蛋,是唯一的“可行性”,這是悲劇。這不是光明與黑暗的斗爭,而是黑暗與黑暗的斗爭。黑吃黑,能吃出個白來嗎?這可是難題。 他在魯國很失敗,在衛(wèi)國很失敗,周游列國也一無所獲,回到魯國也沒人理睬,從政的經(jīng)驗很失敗。 你不理解他的苦惱,你就讀不懂《論語》,不知道他為什么會猶猶豫豫,為什么會拿“喪家狗”自嘲,為什么會欣賞那些罵他的隱士和逸民。 孔子自衛(wèi)返魯,晚境凄涼。他的最后六年,幾乎是年年傷心。傷心到什么程度,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就是吳瓊?cè)A說的“眼淚泡著心”(《紅色娘子軍》)。傷子哀麟,回死由亡,他大哭過四場。 六十九歲,孔子的兒子孔鯉先他而去,他大哭一場。 七十歲,他回顧一生,自稱“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什么意思?只有去死不遠(yuǎn)的人才能理解,那是“解脫”呀。 七十一歲,哀公獲麟,讓他萬念俱灰,絕筆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杜預(yù)《春秋左傳》序),他也大哭過一場。接著,他最喜歡的學(xué)生顏淵病逝,他失聲痛哭,大呼“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jìn)》),老天不讓我活呀。 七十二歲,子路死衛(wèi),被人剁成肉醬。噩耗傳來,他失聲痛哭,也是呼天搶地(《禮記·檀弓上》)。 子路的死讓他深受刺激。四個月后,他含恨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三歲(《春秋》經(jīng)傳哀公十六年)。 孔子臨死前,非常孤獨。他最喜歡的兩個弟子顏淵和子路死了,最能干的弟子冉有成了季氏的幫兇。身邊最貼心的弟子,只剩子貢。 他跟子貢說,“予欲無言”(《論語·陽貨》),連話都不想說了。 他很絕望,“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就連周公,他也夢不見了。 《禮記·檀弓上》和《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臨死前,他背著手,拖著拐杖,在門前踱來踱去。他唱了一首歌,歌詞是:“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唱罷,回到屋里,面對大門,呆呆地坐著。 子貢趕到門口,聽到這絕望的聲音,知道老師的日子已經(jīng)不多了。 孔子老淚縱橫,呼喚著他的名字,賜!你來的怎么這么晚???昨天晚上我夢見我坐在“兩楹之間”,那是殷人停尸的地方,我就是殷人的后代呀!賢明的君王怎么一直都不出現(xiàn),天下竟沒有一個人肯接受我的主張,我是活不長了。 七天之后,他離開了人世。 孔子死后,弟子守孝,長達(dá)三年。三年后,他們才告別老師。臨行之際,抱頭痛哭。只有子貢,獨自守墓,又是三年。 三 公元前479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左傳》哀公十六年)。 魯哀公,當(dāng)時的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參加了他老人家的追悼會,寫了篇表面沉痛卻言不由衷的悼詞。悼詞很漂亮,模仿《詩經(jīng)》。他說,“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意思是,老天不長眼,怎么把他身邊這么好的大臣給帶走了,讓他失去左膀右臂,心里難受呀。子貢很不滿,說他“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左傳》哀公十六年),你早干什么來著! 孔子死后,魯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不清楚,但有一點很清楚,當(dāng)時的官場對孔子很冷漠,不但冷漠,還流言蜚語,就像毀人不倦的媒體炒作和網(wǎng)絡(luò)陷阱,越說越難聽,好像破鼓亂人捶。 聞一多寫過《死水》,“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fēng)吹不起半點漣漪”,誰都可以往里潑臟水,扔“破銅爛鐵”,撒“剩菜殘羹”。孔子死后的處境,就是這樣的“死水”。 官方罵孔子,代表人物是叔孫武叔。叔孫武叔是魯國政壇的三巨頭(三桓)之一,他要毀人,太容易?,F(xiàn)在的說法叫“輿論導(dǎo)向”。 “叔孫武叔毀仲尼”,事見《論語·子張》。它的最后六章是記子貢的話,向我們透漏了這一事件。他說“子貢賢于仲尼”,子貢多能干,比他老師強(qiáng)多了。 這對子貢是考驗。 賣師求榮的事可以干嗎?不可以。但有人會干。大家都看過達(dá)·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吧?耶穌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這人是猶大??组T中也有猶大這樣的人嗎?有,他叫公伯繚。明代,孔廟開除過三個人,一是孟子,因為他講“民貴君輕”,得罪了朱元璋;二是荀子,因為他討厭孟子,又是韓非、李斯的老師,得罪了蘇東坡;三是公伯繚,他到季氏那里告黑狀,是孔門的叛徒。 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叔孫武叔罵孔子,是抬子貢,罵孔子。 子貢怎么說?他說,“仲尼不可毀也”。 陳子禽,據(jù)說是子貢的學(xué)生,受輿論蠱惑,也來問子貢,“仲尼豈賢于子乎”。 子貢怎么說?他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他說他的老師如日月之明,雖有日食月食,暫時黑一下,黑暗過去,還是萬人仰之。 他說他的老師學(xué)問很深,不得其門而入,不知其宏大,就像圍在高墻中的建筑,你看不見它的富麗堂皇。 子貢的話很堅決。他對他的老師很忠誠。 子貢的話,有一段,我印象最深。他說: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老師的處境,讓他想到古人。他終于明白,人處下流,真是千夫所指,百口莫辯。懷疑是由此產(chǎn)生。 古代,堯、舜是好人的符號,桀、紂是壞人的符號。好人往好說,怎么都不過分;壞人往壞說,也是理所當(dāng)然。輿論有輿論的放大效應(yīng),自動發(fā)酵,迅速冒泡,誰也捂不住。 紂是“本朝之罪人”,眾人皆知的壞蛋。這家伙,不僅荒淫,而且殘暴,不僅用酷刑折磨人,還拿活人做解剖(據(jù)說,王莽也有這類罪行),當(dāng)時,領(lǐng)導(dǎo)和群眾都這么說,越說越神,子貢竟敢懷疑大家的說法,以為就連紂這樣的壞蛋,也未必像傳說描寫得那么壞,你們想想,這得有多大的勇氣? 子貢敢于懷疑官方的定評,敢于懷疑“眾惡歸之”的輿論,認(rèn)為即使是壞蛋,也要實事求是,這點非常了不起。 子貢是最早樹孔子為圣人的人。我們只有理解孔子生前身后的遭遇,才能理解他的“大樹特樹”。這和漢以來的“欽定圣人”是大不一樣的。 魯迅有段名言,是講“中國將來的脊梁”。這種“脊梁”是什么樣?他說,是“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是“敢撫哭叛徒的吊客”(《這個與那個》)。 子路結(jié)纓而死,就是“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 子貢為紂說公道話,就是“敢撫哭叛徒的吊客”。 這兩個學(xué)生了不起。 四 說起子貢的懷疑,我會想起孟子的懷疑。 我在《喪家狗》的序言中用過孟子的一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我說,我對《論語》也是如此,并不是全盤接受。 這句話,現(xiàn)在是典故,實際用法和原文的意思已經(jīng)不太一樣。大家用這句話,只是取其精神,而不問它的懷疑對象是什么。其實對原話,我并不贊同。 孟子的原話是什么?是下面這個樣子: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孟子的懷疑是針對《尚書》。古本《尚書》講武王克商,有個《武成》篇。這個古本已經(jīng)失傳,今本《尚書》有之,它是這樣說的: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gu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8220;(《書·武成》) 這篇東西是屬于所謂“古文《尚書》”,前人斷為偽書,但孟子讀過的《武成》,上面有這個故事,原文有“血流漂杵”一類話,還是可以肯定。 牧野之戰(zhàn),是“小邦周克大邑商”,戰(zhàn)斗空前激烈,乃是情理中事。但孟子不相信。他覺得,《武成》把戰(zhàn)爭寫成這個樣,血流成河,連木杵都能沖走,實在有損“圣人”的形象。 孟子不相信,道理是什么?他的推論是這樣: ?。?)武王是最最仁慈的人,紂是最最不仁慈的人。 (2)最最仁慈的人討伐最最不仁慈的人,是無法抵抗的。 ?。?)無法抵抗的戰(zhàn)爭,不可能“血流漂杵”。 在他看來,這類描寫一定是文學(xué)夸張,絕對不可信。 他說,《尚書》不可全信,比如這一篇,他就不信,信的只是“二三策”。 我們都知道,孟子是宋儒最推崇的人物,不但邁輩兒,擠進(jìn)“四配”,而且在“孔孟之道”的宣傳中,超過顏回,超過曾子,超過子思,除了孔子,誰都沒法比。他的說法很有權(quán)威性。 這里,有趣的是,子貢懷疑,是紂的傳說,孟子懷疑,是武王的傳說,這兩個人是一對活寶:前者是“壞人”的符號,后者是“好人”的符號。周人推翻商朝,成王敗寇,早有定論,但他們各有懷疑。子貢之疑,是說壞蛋未必那么壞。孟子之疑,是嫌好人還不夠好。 這里,我們要注意,孟子的話跟古代的“圣人”概念有關(guān)。 關(guān)于“圣人”,我做過一點研究。我發(fā)現(xiàn),孔子說的“圣人”全是古代的圣王,即“已故的偉大領(lǐng)袖”、“全國人民的大救星”。具體說,主要是“六大圣人”。 “六大圣人”分兩類: ?。?)“禪讓圣人”:堯、舜、禹。這三個人的關(guān)系是禪讓關(guān)系,不是三個王朝,而是三代領(lǐng)導(dǎo),三個人的在位時間加起來,大概超不過100年。 ?。?)“革命圣人”:湯、文、武。這三個人代表的王朝(商、周),加上大禹后代代表的王朝(夏),古人叫“三代”,王朝代替王朝,全靠暴力革命,三個朝代加起來,有近1300年。 這“六大圣人”,孔子盛稱,主要是“禪讓圣人”。“革命圣人”,以暴易暴,在孔子看來,差點勁兒。“禪讓圣人”,他最欣賞,是堯、舜。“革命圣人”,也是文王比武王強(qiáng)。這些都是死人,都是有權(quán)勢的人。子貢勸他當(dāng)圣人,他有自知之明,不當(dāng)。 子貢樹孔子當(dāng)圣人是在孔子死后。樹圣人,是為了捍衛(wèi)老師,壯大師門,當(dāng)時的孔門還沒站穩(wěn)腳跟。孟子泛化圣人,是在儒門立了圣人之后。他說,孔子是“圣之時者也”,魯迅翻成“摩登圣人”(《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摩登”的意思,既是現(xiàn)代,也是時髦。他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就像現(xiàn)在,“人皆可以為教授”,“人皆可以為大師”。一旦“圣人”的概念成為時尚,“圣人”也就不值錢了。 在孟子的學(xué)說中,“王者”的概念很突出。他比孔子講實際??鬃涌涞?#8220;圣人”全是上古揖讓型的帝王,比如堯、舜,“仁人”也是逃天下不受的干凈人,如伯夷、叔齊,還有泰伯,真是迂得可愛。孟子推崇,不是這類人,而是“三代王者”,即湯、武這樣的“革命圣人”。他喜歡講“王道”、“王政”和“王師”。“王道”是用來批判“霸道”。春秋戰(zhàn)國,流行的是“霸道”。 過去,讀《孟子》,我對他的“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上》)很佩服,不知“仁義”背后也有血腥。 他說,湯伐桀,武王伐紂,是拯民于水火之中,老百姓會爭先恐后,“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大旱之望云霓”(《孟子·梁惠王下》)。徐悲鴻畫“奚我后”,就是畫這種期盼。 但王者之師,無敵于天下,真的就可以不流血嗎?沒有這種事。 孟子數(shù)言“齊人伐燕”。這是戰(zhàn)國史上的著名事件。公元前316至前314年,燕王噲效禹禪讓,把王位讓給相邦子之,孟子大怒,認(rèn)為亂了名分,不合“王道”,勸齊宣王發(fā)五都之兵,入侵燕國,這就是現(xiàn)實版的“湯武革命”。 齊國伐燕,不僅見于陳璋壺,也見于中山王三器。根據(jù)后者,我們知道,這一戰(zhàn)役還有中山參加,是一次兩國聯(lián)合的入侵事件。 研究這一事件,我才明白,孟子大講“湯武革命”,就是針對這次入侵。他說的“王者之師”,其實是借鄰國內(nèi)亂,借口平亂的侵略軍。 齊國伐燕,結(jié)果怎么樣?史書記載,燕王死難,子之被剁成肉醬。出土發(fā)現(xiàn)還證明,燕國的寶器也被人掠走。老百姓,命如草芥,死了多少人,不知道。但《孟子》的書里寫得很明白,曰“燕人叛”(《公孫丑下》),不殺人,他們會叛嗎? 話說回來,牧野之戰(zhàn),“血流漂杵”,可能嗎?我說,怎么不可能?這樣的事,歷史上太多太多,就是今天也沒斷。 歷史一直很血腥,我說過:血流成河,淚流成河,逝者如斯夫!。 五 好,講完上面的故事,讓我們做一點總結(jié)。 第一,上面兩種懷疑,哪種態(tài)度好?我看還是子貢的態(tài)度更好。 第二,什么叫“懷疑精神”,我說,懷疑不光是批判,它還和衛(wèi)道有不解之緣。孟子之疑是衛(wèi)道,子貢之疑也是衛(wèi)道。 第三,同是衛(wèi)道,也有正統(tǒng)和異端之分。子貢衛(wèi)道是衛(wèi)孔子的道,當(dāng)時,孔子還是民間思想家,沒有正統(tǒng)地位。孟子衛(wèi)道是衛(wèi)王道,王道至少是名義上的正統(tǒng)。 懷疑,常被說成一種批判精神和科學(xué)精神,甚至被當(dāng)作一種方法,就像港臺評論家筆下的《靈山》和《色戒》,那叫“純文學(xué)”,那叫“純藝術(shù)”,這種方法也是“純方法”。 其實,方法后面有立場。懷疑只是一種態(tài)度或一種立場,它是相對于某種信仰。懷疑和相信,常?;楸砝?,就像同一枚錢幣的兩面。 歷史上,很多“正統(tǒng)”原來都是“異端”。不僅孔子是這樣,佛陀和耶穌也是如此。懷疑“正統(tǒng)”,批判“正統(tǒng)”,常把“異端”變?yōu)?#8220;正統(tǒng)”,但可惜的是,坐穩(wěn)了“正統(tǒng)”的“前異端”卻常常容不下其他“前異端”,更容不下繼起的“后異端”。 這是思想的宿命。 中國的辨?zhèn)螌W(xué),過去都以為是一種“純方法”,其實不是。 我發(fā)現(xiàn),遍偽群書的懷疑,后面自有厚薄: ?。?)經(jīng)和傳,它是尊經(jīng)疑傳(如果有今古之異,則尊今文,疑古文); (2)經(jīng)和子,它是尊經(jīng)疑子(如果有門派之異,則尊儒子,疑其他子); ?。?)儒與佛、道,它是尊儒術(shù),辟佛、道。 我讀宋以來的辨?zhèn)螘?,總會想起韓愈的《原道》?!对馈返?#8220;道”是什么“道”?是所謂“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后世叫“道統(tǒng)”。 “道統(tǒng)”和“治統(tǒng)”是成龍配套,現(xiàn)在叫“意識形態(tài)”或“核心價值觀”?!兑佰牌匮浴酚袀€文素臣,他的形象就是一部“道統(tǒng)”狂想曲,大家可以找來看一看。 讀崔東壁的書,也很清楚,“辨?zhèn)?#8221;是為了“考信”,“考信”是為了信“道”。 辨?zhèn)蔚暮竺媸?#8220;道統(tǒng)”。 “道統(tǒng)”是一種立場。 疑古與考信,也見于近代學(xué)術(shù)。近代疑古和以前不同,從前尊崇的“道”受到懷疑和挑戰(zhàn)。它們構(gòu)成了近代學(xué)術(shù)的兩大爭論: ?。?)哲學(xué),有“馮胡異同”,胡適“疑古”,以“截斷眾流”出名,馮友蘭“釋古”,提倡“接著講”。 (2)史學(xué),有“顧傅異同”,顧頡剛“疑古”,一輩子致力于摧毀“三皇五帝”的上古傳說,傅斯年“考古”,號召大家“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用考古發(fā)現(xiàn)重建古史。 這兩個爭論,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 我們離古代很遠(yuǎn)。懷疑,常使問題處于既不能證實也不能推翻的局面,因此才有激烈的爭論。信仰也是如此。 人們常常為信仰而爭論,但爭論對信仰最沒用。 信仰的特點是唯一性。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wèi)靈公》)。 2008年12月21日寫于北京藍(lán)旗營寓所 2008年12月25日在國家圖書館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