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淮河流域南四湖(微山湖)支流,是山東省中部較大河流。古稱泗水,為四瀆八流之一。發(fā)源于新泰市東南太平頂山西麓上峪村東黑峪山,經(jīng)新泰、泗水 、曲阜、兗州、鄒縣、濟寧、微山7縣市,于濟寧新閘南泄入南四湖,河長169公里, 流域面積238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5/1000。泗河為古代著名的大川,南四湖形成后,泗河僅余從河源到魯橋入湖的一段,建國后在入湖段另挑新河,改由新閘南入湖。
泗水縣是濟寧轄區(qū)內(nèi)的一個縣,面積1118.11平方公里,僅次于微山縣和鄒城市,在濟寧各縣市區(qū)中面積排名第三位。泗水縣歷史悠久,其名稱來自境內(nèi)一條古老的河流——泗水。
泗水是古代“四瀆八流”之一
泗水河現(xiàn)在的名字叫泗河,在歷史上是一條非常著名的河流。古代將黃河、長江、淮河、濟水四條獨立入海的河流稱為“四瀆”,將這四條河的八條主要支流渭水、洛水、漢水、泗水、沂水、穎水、汝水、沔水稱為“八流”,泗水是古代的“八流”之一。
根據(jù)資料記載,在元代之前,泗水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但在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京杭運河全線貫通后,濟寧以南泗水河道被運河占用,泗水成為京杭運河的支流。清代同治十二年,泗水河又改為直接注入南四湖。(三改)
泗水的源頭
關(guān)于泗水的源頭,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發(fā)源于泗水泉林泉群,這一說法被古代水利著作《水經(jīng)注》所認(rèn)可。另外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發(fā)源于新泰縣太平頂山西麓,一說是發(fā)源于東蒙山南麓。(大河流源頭都不止一個具體山頭、縣,但在一個區(qū)域)
那么,泗水究竟發(fā)源于什么地方?這一點有資料表明,“泗水”之所以叫“泗水”,是因為“四源同發(fā)”,也就是古代的泗水有四個源頭,如果是這樣,對于古代泗水發(fā)源于何處就不必爭論和疑惑了。
泗水在古文學(xué)中的地位
泗水縣在春秋時期屬于魯國屬地,所以那時候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常帶著弟子到泗水河邊游玩?!墩撜Z》中有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其中的“川”就是指的泗水。
南宋時期,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因為仰慕孔子游泗水教化弟子的故事,欣然寫下“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的著名詩句。對此有人質(zhì)疑說,朱熹生活在長江以南,一生沒有機會到泗水,不可能指的是濟寧境內(nèi)的這個“泗水”。(或許妄斷)
對此文學(xué)界早有定論:朱熹屬于繼承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五經(jīng)四書”中的“四書”就是朱熹指定的。朱熹因孔子的生平經(jīng)歷,所以產(chǎn)生了對泗水的向往和仰慕之心,“勝日尋芳泗水濱”是運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的一種“虛寫”。
另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還曾留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的著名詩句。其中的“泗水”,也正是指的濟寧境內(nèi)的古老河流泗水。
干流概況
泗河古稱泗水,發(fā)源于新泰市東南太平頂山西麓上峪村東黑峪山,經(jīng)新泰、泗水、曲阜、兗州、鄒縣、濟寧、微山7縣市,于濟寧新閘南泄入南四湖,河長169公里,流域面積238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5/1000。 泗河為古代著名的大川,南四湖形成后,泗河僅余從河源到魯橋入湖的一段,建國后在入湖段另挑新河,改由新閘南入湖。
泗河由源地至泗水縣苗館為上游段,河長3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66/1000。泗河由源地西南流,經(jīng)下峪、放城,至東石井,進入泗水縣境,穿過賀莊水庫,轉(zhuǎn)而西流。至卞橋東,源于泉林泉群之水由左岸注入。泉林泉群是魯中南山地區(qū)著名的泉群,最大涌水量856升/秒,涌泉大部集中在陪尾山兩側(cè),《水經(jīng)注》認(rèn)為是泗水之源。泗河又西流,至小黃溝南,大黃溝河北來注入。大黃溝河源于新泰南官莊北,南流于西峰村南入泗水縣境。又南流在右岸注入泗河。河長29.5公里,流域面積166.2平方公里。
苗館至曲阜書院為中游段,河長65.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5.5/1000。該河段基本自東往西流,在泗水石立門西,濟河南來注入。泗河又西流,至曲阜孫家道口東,蓼河北來注入。
書院以下為泗河的下游段,河長71.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3.8/1000。河道蛇形彎曲于沖積平原上,很不穩(wěn)定,若遭遇較大洪水,易決堤泛濫,曲阜、兗州、濟寧等地,常受其害。泗河自書院西流至兗州龍灣店東,轉(zhuǎn)而南流,經(jīng)兗州城東南金口壩南,小沂河?xùn)|來注入。
泗河又西南流,匯入南四湖。 泗河(古稱泗水),是境內(nèi)最大的一條古老山洪河道。發(fā)源于泗水縣東部陪尾山下的泉林。源頭群泉噴涌、匯流成溪、集溪為河。 現(xiàn)代泗河全長159公里(境內(nèi)146公里), 曲阜韓家鋪以東的上游河段基本上為地下河,中下游有堤防138公里,兗州金口壩以上安全泄洪量2296~2520立方米/秒, 金口壩以下至張橋段2300~3470立方米/秒,張橋以下1000米立方米/秒。
泗水縣境內(nèi)唯一大河,發(fā)源于泉林鎮(zhèn)陪尾山,山下有趵突、響水、洗缽、紅石4泉涌出,匯集成流,即為泗河源頭。河道全長159公里,流經(jīng)泗水、曲阜、兗州、鄒縣、濟寧、微山等6縣(市)。流域面積2366平方公里,其中山區(qū)926平方公里,丘陵556平方公里,平原884平方公里。泗河干流總落差268.5米,平均比降為1.86%。 泗河在泗水縣境內(nèi)全長52公里,比降為1‰,流域面積1015.54平方公里。干支流32條,總長360.4公里。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黃溝河、濟河、石漏河3條。另有新泰市3條支流在放城匯合后,從青龍山東入泗,在卞橋東北匯入泗河干流?!端?jīng)注》引《博物志》曰:"泗出陪尾,蓋斯阜者也。"今名泗河。泗河源出新泰縣太平頂山西,西南流,經(jīng)曲阜、兗州、濟寧市郊區(qū),于馬坡鄉(xiāng)北蘇莊村西入境,在魯橋鎮(zhèn)仲淺村北注入南陽湖。泗河全長159公里,境內(nèi)流長12公里,為山洪季節(jié)性河流,含沙量大。 泗河古稱泗水、洙泗河。發(fā)源于泗水縣泉林的陪尾山下,全長159公里。過境段全長40公里,東由防山鄉(xiāng)徐家村入境,西至陵城鎮(zhèn)粉店入兗州。河床寬150~300米,紅旗閘上、下游比降1/1100,進入姚村、時莊至金口壩比降為1/1400。境內(nèi)流域面積648平方公里,占市境總面積的72.3%。河道曲折,在北陶洛、泗濱及坊上等河曲處有大面積河漫灘分布。河槽安全排泄量1900~2400立方米/秒。天然最大年徑流量為10.2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2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15億立方米。泗河最大洪峰流量為4020立方米/秒。年平均輸沙量達(dá)37萬噸之多。屬較大的季節(jié)性山洪河道。
泗河古稱泗水,發(fā)源于泗水縣東蒙山南麓。明朝中期以前,自泗水縣西南流,歷曲阜、兗州、濟寧、鄒縣,過魯橋、南陽,至谷亭東,折而南,經(jīng)故胡陵城西,故沛縣城東,故留城東,抵故茶城東,又屈東南,至徐州東北,東南行,至淮陰入淮河,全長850余公里。
金 后,徐州以下段,為黃河所奪。入元后,魯橋至徐州段,借用為運道,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黃河決溢,谷亭至留城段,幾乎被淤成平陸。隆慶元年(1567年)漕運新渠鑿成,泗水改行漕運新渠。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 河通航,泗水隨由新渠入 河。從此,泗水之稱,只局限于魯橋以上段,以下段故道雖存,而名稱已變,入清以泗河稱之。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泗河由張橋過程堂、泗河涯、麥仁店,至師莊入運(后稱西泗河)。乾隆十四年(1749年),總河顧琮以泗河下游董家口段,河槽淤淺,漫水橫流,改董家口壩為砌石滾水壩,導(dǎo)漫水經(jīng)東程樓、寨子、馬坡,至圈里村東入白馬河,是為新泗河(后稱東泗河),形成東、西兩條泗河共泄上游之水的局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河督姚□□,因董家口壩壩脊過高,宣泄不及,拆除董家口石壩,展寬孟家橋舊石橋,疏浚馬坡以下尾閭,使上游之水全流由東泗河下泄,西泗河逐漸淤塞。
光緒二年(1876年),因東泗河淤積嚴(yán)重,無法宣泄,又重新疏挖西泗河。上游之水,由西泗河下泄,東泗河又逐漸淤塞。
主要支流
泗河共有大小支流30條, 左岸11條,右岸19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 的一級支流5條:大黃溝、濟河、石漏河、小沂河、蓼河
泗河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支流,而且其上游地段還分布著大量的山泉,其 中名泉14處,多位于泗水縣泉林、城關(guān)、張莊、金莊、苗館等鄉(xiāng)鎮(zhèn),尤以陪尾山坡麓 地帶的"泉林"最為著名。泉林泉群位于泗水縣泉林鎮(zhèn)泉林村,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 西部為河谷平原,其成因為:北、東面新泰境內(nèi)的山峪、萬家峪、峽峪三條客水在 放城匯合,經(jīng)青龍山南麓滲入境內(nèi)并大量入滲形成地下徑流,至泉林處由于受第三系 粘土質(zhì)砂巖、頁巖等不透水沉積物的阻隔,在局部寒武、奧陶系石炭巖斷裂破碎帶導(dǎo) 水作用下, 地下水經(jīng)集壓奪罅而出, 上升成泉。 1981年5月測定, 泉林日涌量為 117072立方米,平均流量1.36立方米/秒;其中,"石縫泉"日涌量38361.6立方米, 平均流量0.44立方米/秒。 另外較大的還有:黑虎泉、趵突泉、響水泉、淘米泉、紅 石泉、珍珠泉、石岔泉等。
泉林泉群,位于泗水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泗河發(fā)源處泉林村,因名泉薈萃,泉多如林,故稱泉林。泉群地處泰沂低山丘陵邊緣,龜蒙山縱列東北,彌山、毛山、鼓山分列西南。山麓盆地相接處,眾泉會聚,形成泉群奇觀。泉群屬于石灰?guī)r裂隙巖上升泉。泉群屬于山東省36個日流量大于1萬立方米的巖溶大泉之一。由于泉水來自地下深處,加之附近賀莊水庫庫區(qū)大面積為第四系透水層下部奧陶系灰?guī)r出露,水滲下去為泉群增加了補給源,所以在枯水期,該泉流量并不減少。不穩(wěn)定系數(shù)僅為1.49。1981年5月,山東省水文三隊對泉林泉群進行測定,日流量為117072立方米,流量為1.355立方米/秒。石縫泉地勢高亢,日流量為38361.6立方米,流量為0.444立方米/秒。
小沂河。是泗河最大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鄒縣城前廟子嶺,流向西北,全長58公里,流域面積647平方公里,經(jīng)過泗水縣泗張、圣水峪鄉(xiāng)的南部,縣內(nèi)流經(jīng)長13.2公里,流域面積76.25平方公里,注入尼山水庫,至曲阜河頭村匯入泗河。全河落差135米,比降平均2.3‰,大于干河比降。由于尼山水庫尾水的頂托,泄沙能力下降,致使泗水縣境內(nèi)河床抬高,北野村已低于河床1米多,沿岸近5000畝田地被沙淹沒。
大黃溝河。是位于泗河上游較大的支流。發(fā)源于新泰縣石萊、官莊北,全長26.5公里,流域面積167.5平方公里,從新泰石萊納入趙溝河谷,至劉保進入泗水縣境,經(jīng)華村水庫、大黃溝,在小黃溝村西,以30°角匯入泗河。上游共有支溝29條。
濟河。為泗河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鄒縣尚河北的張莊南嶺,流向西北,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177.5平方公里,在泗水境內(nèi)流經(jīng)石龍咀、張莊、牛莊、尚家莊、王家莊、漢舒、安德、龍灣套、彭家莊、五里廟、禮泉、泗水城,至西立石村,匯入泗河。
石漏河。系泗河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泗張鄉(xiāng)柴禾山東側(cè),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159.5平方公里,全河落差133米,曲折率1.52,流經(jīng)岔河、南陳村、天齊廟、太平莊、辛莊、石漏、李家廟,至苗館黃陰集東,于泗河南岸匯入干流。
澤溝河。為泗河上游東部左側(cè)一級支流,位于泉林東南部,發(fā)源于馬家莊鄉(xiāng)澤溝南,全長12公里,流域面積6平方公里,由東南向西北流經(jīng)御駕道西、西澤溝東、馬家莊、澤溝鋪匯入賀莊水庫。
韓家村河。發(fā)源于泗水縣東北部的青龍山西,全長5公里,流域面積6平方公里,經(jīng)韓家村,匯入泗河干流。
王家林河。發(fā)源于泉林鎮(zhèn)馬泉北,全長5公里,流域面積9平方公里,至泉林的張家莊于泗河北岸匯入干流。
高峪河。為泗河的一級支流,位于高峪鄉(xiāng)的東部,發(fā)源于泗水北部堯山諸嶺。上源分三支:一支源于王莊、北陳西與哈古山之間。二支發(fā)源于哈古山西,經(jīng)上下峪至程林,與前支相匯而南流,在堯山東與來自蓮花峪的一支相匯。三條支流匯流后,在堯山前與西頭村干溝相匯,流經(jīng)亮莊,經(jīng)高峪至崔家莊西北匯入泗河干流。全長13.5公里,流域面積58.5平方公里。
雙泉河。發(fā)源于星村鎮(zhèn)辛莊北嶺,全長7公里,流域面積7平方公里,于星村梁家莊西南匯入泗河。
星村河。為泗河一級支流,發(fā)源于星村鎮(zhèn)侯家莊北,流經(jīng)星村,轉(zhuǎn)向西南至星村鎮(zhèn)南陳東,于泗河北岸匯入泗河干流。全長12公里,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全河落差206.7米。
苗館河。為泗河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踅莊鄉(xiāng)尚巖莊東,流向西北,經(jīng)松山、峙山莊、黃家?guī)X、故安,在苗館西匯入泗河干流,全長11.5公里,流域面積39.5平方公里。
林泉河。發(fā)源于星村鎮(zhèn)李莊東,長7公里,流域面積6平方公里,在泉林西匯入泗河。
鮑村河。為泗河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泗張鄉(xiāng)東獨角嶺,全長17.5公里,流域面積54平方公里,河道縱貫泗水鎮(zhèn)中部,流向西北,經(jīng)獨角、王家莊、小鮑村,于徐家樓村北以63°角匯入泗河干流。
北頂河。發(fā)源于星村鎮(zhèn)王家莊北,全長18公里,流域面積43平方公里,于寺臺東匯入泗河。
盛糧溝。發(fā)源于泗水鎮(zhèn)長山莊東南,長4公里,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至苗館鄉(xiāng)蔣家莊西,于泗河南岸匯入泗河干流。
河西河。發(fā)源于星村鎮(zhèn)后河西北山,全長8公里,流域面積28平方公里,于趙家莊南匯入北頂河。
李家莊河。發(fā)源于苗館鄉(xiāng)劉家南嶺,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51.4平方公里,匯入石漏河。
丁莊河。發(fā)源于中冊鄉(xiāng)蔣家?guī)X,全長5公里,流域面積8.5平方公里,于北岸匯入泗河干流。
故縣溝。發(fā)源于中冊鄉(xiāng)侯家莊東,長8公里,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于故縣水電站西匯入泗河。
中冊河。為泗河北岸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北老寨山,匯集珂 埠山、寨山前之水,西南流經(jīng)徐家莊、中冊前后侯,順勢南下,在東楊莊、西楊莊之間匯入泗河,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
音義河。是泗河南岸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尖山村南磨石山北麓,大致南北流向,經(jīng)玄帝廟、何家莊、高家莊西、韓家莊東、泗城西,至西音義東北匯入泗河,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
碧溝河。又名李白河,發(fā)源于中冊鄉(xiāng)王家?guī)X北之將軍帽子,會集坡水與中冊河平行南流,經(jīng)大李白、石橋、宋家莊于北臨泗東入泗河,全長7.2公里,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
柘溝河。為泗河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柘溝鎮(zhèn)黃土崖北諸山。流向西南,流經(jīng)黃土崖、陳家莊、岔河、楊家?guī)X、馬莊、老泉、琴柏,最后于楊柳鄉(xiāng)倉上村南以70°角匯入泗河干流,全長15.5公里,流域面積65.5平方公里。
蘆城河。發(fā)源于金莊鄉(xiāng)永興莊東南,轉(zhuǎn)山東北麓,經(jīng)西峪、尹城、金莊,經(jīng)官園西匯入泗河,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53平方公里,落差80米。
西里仁溝。發(fā)源于楊柳村東北,長8公里,流域面積14.5平方公里,于三角灣村匯入泗河。
三角灣河。發(fā)源于金莊鄉(xiāng)大泉村南,長6公里,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于三角灣村東匯入泗河。
岳嶺河。發(fā)源于柘溝鎮(zhèn)圣府嶺南小廠以西,長12.5公里,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經(jīng)西柳莊西,在夏李莊東匯入泗河。
珠河。發(fā)源于新泰縣石萊上峪東黑谷山,全長16公里,流域面積148.7平方公里,于泉林鎮(zhèn)卞橋東匯入泗河。
雷泗新河。發(fā)源于平邑縣大殿王南峪,長20公里,在泉林鎮(zhèn)卞橋東北匯入泗河干流。
玉溝河。發(fā)源于金莊鄉(xiāng)喬家洼南嶺,經(jīng)北玉溝在南臨泗西入泗河,全長5.5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
丑村河。發(fā)源于星村鎮(zhèn)鮑家莊北,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在高峪鄉(xiāng)寺臺西入泗河。
沂河,古稱沂水,曾名慶源河、泗沂河,為別于臨沂地區(qū)的沂河,亦稱小沂河。發(fā)源于鄒縣城前鎮(zhèn)鳳凰山北麓,全長58公里。從尼山水庫上游的曲、鄒交界處入境,至曲、兗交界的金口壩入泗河。境內(nèi)長39公里,河床寬50~200米,流域面積365.6平方公里。最大年徑流量l.88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0.1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0.752億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309立方米/秒。行洪能力魯源壩一蔣溝河口段為360立方米/秒,蓼河入口處至金口壩為570.7立方米/秒。為季節(jié)性山洪河道。
蓼河,亦稱蓼溝,古為水。1959年前,蓼河由紅廟南轉(zhuǎn)向西南流,在陵城鎮(zhèn)程家莊西過鐵路入鄒縣而匯入白馬河。1959年于陵城鎮(zhèn)紅廟南改道北入沂河。其主支發(fā)源于鄒縣葛爐山,全長30公里。在息陬鄉(xiāng)劉家莊以南為近南北向,劉家莊至陵城鎮(zhèn)古路套轉(zhuǎn)為南東~北西流向。境內(nèi)長21公里,流域面積131平方公里。為季節(jié)性山洪河道。
崄河,古稱崄水。其主支發(fā)源于寧陽縣華豐鎮(zhèn)的梧桐峪。西支源于境內(nèi)吳村鎮(zhèn)的九山東麓。全長28公里,境內(nèi)長17.5公里,流域面積134平方公里。近南北流向,于王莊鄉(xiāng)孫家道溝東匯入泗河。入王莊鄉(xiāng)后河道比降變緩,但仍為1/500~1/800,汛期洪水流速高達(dá)2.5米/秒以上。源短流急,迅漲猛退,為典型的寬淺、多彎季節(jié)性排洪河道。
流域概況
泗河流域面積2366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丘陵區(qū)1482平方公里, 平原區(qū)884平方公里;流域:北到老寨、牛截、鳳凰 山(曲阜)與大汶河流域為界,西到林家寺、姚村、津浦鐵路與府河流域為界,東到 鄧家溝、太平頂、長山與沂河流域為界,南到鳳凰山(鄒縣)、西葦水庫北首陽山與白 馬河流域為界。
河道變遷
泗水流域的演變泗水名稱的演變?nèi)脬羲澈蟾南蛭餍校燎肥泻蛢贾菘h邊境復(fù)折西南,于濟寧市東南魯橋鎮(zhèn)入京杭運河于任城區(qū)辛閘村入南陽湖,河長159公里,流域面積2357平方公里。古代的泗河為淮河的大支流,流經(jīng)山東、安徽、江蘇三省,河長400余公里,流域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流向東往西, 全國最大的倒流河。
發(fā)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陪尾山下的泗河是一條十分古老的河流,古稱泗水,《尚書·禹貢》和《山海經(jīng)》中均有記載。從華夏文化、東夷文化到儒家文化,從三皇五帝到夏禹商湯等古代帝王,直至孔孟顏曾等圣哲賢人,莫不與泗水密切相關(guān)。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隨著泗水的變遷其名稱也曾發(fā)生過多次變化,搞得撲朔迷離,給我們了解古代歷史帶來了種種困惑。因此,探討一下泗水名稱的來由及變遷,對于有關(guān)的歷史研究不是沒有意義的。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出于不同的理由,曾賦予泗水多個名稱,根據(jù)筆者的收集研究,至少有以下十稱。
桑水,因泗水上游兩岸古代曾為產(chǎn)桑區(qū)而得名?!兜弁跏兰o(jì)》曰:“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呂氏春秋》:“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薄堵肥贰じ哧栍洝纷ⅲ骸暗哿⒂诟F桑,有窮桑之號?!笨丈!⒏F桑分別位于泗水上游兩岸。王子襄《泗志鉤沉》云:“窮桑在魯北泗水之陽,循水北山南而東,數(shù)十里皆窮桑地。循水南而東,數(shù)十里皆空桑地?!备F桑、空桑皆以產(chǎn)桑得名。古代桑田多在魯南曲阜、兗州一帶,傳為伏羲一族所發(fā)明,其后隨其族裔輾轉(zhuǎn)而流播他地。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說:“曲阜一帶既有窮桑,即為桑區(qū),其附近水流,以窮桑之故,亦取桑名,號為桑水?!鄙?、泗同紐音近,日久訛變,桑水音轉(zhuǎn)為今之 泗水。
若水,因桑、若二字古文相似,桑誤為若而得名?!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云:“昌意降居若水?!薄秴问洗呵铩罚骸暗垲呿溕匀羲瑢嵦幙丈?,乃登為帝?!比羲畬嵓瓷K?。桑字與若字,古文字形十分相近,秦漢以前便出現(xiàn)混淆不分的情況,許多古籍中將桑木誤為若木。如《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薄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若木在建木西?!蓖瑯釉?,桑水也被誤為若水。王獻唐先生經(jīng)過分析指出:“桑既為若,若亦為桑,兩不劃分,……反復(fù)推證,漢唐以來之字書音書,無不上下條貫,蒙覆俱顯,而若桑二字之互訛,因以益明。若水之為桑水,從可知矣。”
泗水,由桑水訛變而來。桑古讀心紐唐韻,泗古讀心紐脂韻。桑、泗雙聲。經(jīng)過長期的語言演變,韻母也趨于簡化,ang縮略為i,桑水訛變?yōu)殂羲?。又由泗字的聲符“四”,衍生出源頭有四故曰泗水的說法?!独ǖ刂尽吩疲般羲丛趦贾葶羲h東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為名。”《元和郡縣志》、《環(huán)宇記》并稱四泉俱導(dǎo)?!稘h語大字典》也說:“泗水,古水名。源于今山東省泗水縣東,四源并發(fā),故名?!?至于四泉的具體所指,說法不一。 1991年《泗水縣志》記載為:“泗河:縣境內(nèi)唯一大河,發(fā)源于泉林鎮(zhèn)陪尾山,山下有趵突、響水、洗鉢、紅石四泉涌出,匯集成流,即為泗河源頭?!鼻宕』实墼谄湓伻衷娭?,數(shù)次提到泗水名稱的來由,如詩句“泉源有四分而合,泗水因之得以稱”,“四泉因致水稱泗,天一曽無分別情”,“四泉流作泗河源,乳竇靈根今古翻”。
江水,因泗字與江字形近而訛為江水。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云:“江泗形近,殆訛泗為江,本泗水也?!薄兜弁跏兰o(jì)》:“少昊帝是為玄囂,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币蚋F桑位于泗水之陽,與泗水同處一地,故少昊帝所降居的江水當(dāng)即泗水無疑。又考古代四瀆為江、濟、河、淮?!妒酚洝ひ蟊炯o(jì)》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薄稜栄拧め屗罚骸敖⒑?、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fā)原注海者也。”《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泗水出魯東北而南,西南過湖陵西,而東南注東海。”可知東方的江在淮之北、濟之南、黃河之東,所指顯然不是長江,而只能是發(fā)源于陪尾山,直接注入東海的泗水了。
食水,因與泗水發(fā)音相近而得名?!渡胶=?jīng)·東山經(jīng)》:“《東次二經(jīng)》之首空桑之山,北臨食水?!蓖踝酉濉躲糁俱^沉》言空桑在泗水之南:“循(泗)水南而東,數(shù)十里皆空桑地?!眲t空桑北臨之食水當(dāng)即為泗水無疑。泗、食疊韻,且聲母發(fā)音部位相同,二字發(fā)音相近。泗水流域方言至今多無翹舌音,普通話中的聲母zh、ch、sh讀為z、c、s,食與泗音不分,古文以泗水為食水或與此有關(guān)。
洍水,因與泗形似音近而得名。洍,音si,與泗同音?!墩f文》:“洍,水也?!对姟吩唤袥?。”洍從水聲,泗從水四聲,古文、四形近,泗水遂訛為洍水。王子襄《泗志鉤沉》云:“洍……與泗古皆通用”,故洍水即泗水也。
姬水,姬與洍形近,由洍水演變而來。因黃帝居于洍水,故以水名為姓,遂將洍字的水旁改為女旁,洍水變?yōu)榧?。《國語·晉語》載:“黃帝以姬水成。”《史記》索隱案:“皇甫謐云:'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奔?,史無明載。然黃帝既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其生、長之地必不相遠(yuǎn)。壽丘在曲阜城東4公里處。緊鄰壽丘北面的泗水應(yīng)該就是黃帝生長之地的姬水。王廷贊《泗志鉤沉》云:“黃帝生于壽丘,育于姬水,姬即泗?!?/p>
池水。發(fā)音相近假借為泗水。商代甲骨文中稱泗水為池水?!稘h書·地理志》載:“臨樂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池水。”顯然也把泗水稱為池水。光緒《泗水縣志·卷十三》:“曲水亭:《春秋》桓十二年夏六月壬寅,公會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杜注:曲池魯?shù)?,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王子襄《泗志鉤沉》云:”池與泗音近字通,即今城北六里之曲泗也。“今泗水縣城北故縣村東泗水河曲南岸有曲泗村,即春秋時曲池所在,曲池衍變?yōu)榍?,可證池、泗音近通用。這是因為,古代池字有時不發(fā)chi音,而發(fā)shi音。《禮·樂記》:“咸池備矣?!薄蹲ⅰ罚骸跋?,皆也。池之爲(wèi)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边@里的“池之爲(wèi)言施也”是聲訓(xùn),池字發(fā)施字的音,意為施行、布施。施音shi,池水讀為shishui,泗水流域方言讀shi為si,shishui變?yōu)閟ishui,于是,池水也就讀為泗水的音了。
汦水,因汦、泗音近而得名?!洞蟠鞫Y》言“青陽降居汦水”。青陽即為少昊帝。《帝王世紀(jì)》又言青陽“降居江水”,邑于窮桑。則汦水即為江水,與窮桑同處一地,其為泗水無疑?!稄V韻》:“汦:水名?!睕E音zhi,從水氏聲。聲符氏,音shi,則汦亦可讀shi音。而泗水流域方言中無翹舌音,shi讀為si,則汦水的發(fā)音實際為泗水,屬同音字假借。正如王獻唐先生所言:“汦泗聲通,是汦水亦即泗水,地與窮桑、曲阜正相吻合。”王子襄《泗志鉤沉》亦云:“《大戴禮》曰青陽降于汦水,汦、洍、池、食,與泗古皆通用,汦水即泗水也?!?/p>
清水,古代泗水中下游河段又有清水之稱,熊會貞認(rèn)為是因清水入泗而得名,宋后遂通稱為清河,又名南清河?!端?jīng)注疏·睢水》“(睢水)東南流入于泗,謂之睢口。會貞按:《宋書·沈攸之傳》稱睢口,《魏書·孔伯恭傳》又稱睢清河口,蓋清水入泗,泗水亦得清水之名,故睢水會泗水謂之睢清河口也?!蓖踟S會《泗水河道變遷淺析》認(rèn)為:“所謂的清水,即指濟水,又因為菏水亦有濟水之名,所以菏水便有清水之名。再加上桓公溝開鑿成功以后,又直接溝通了濟水(清水)與泗水(桓公溝與泗水的合流處在今金鄉(xiāng)縣北),所以泗水在任城縣以下的河段便有了清水的別名。隋文帝時王玄謨曾經(jīng)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竣整,襟衛(wèi)周固?!拼娙隧n愈也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的詩句,據(jù)此可知,清即泗也?!笔飞匣幢痹O(shè)清河縣,即因地近清河(泗水),故以水名地。清胡渭《禹貢錐指略例》亦載:“金昌宗明昌五年,實宋光宗之紹熙五年,河決陽武故堤,灌封丘而東注梁山泊,分為二派,一由北清河即大清河入海,一由南清河即泗水入淮是也。”
漢代
在漢代,汴河是漕運的骨干河道,西漢武帝至宣帝間,每年漕運關(guān)東谷400萬擔(dān)至關(guān)中,其中大部分是經(jīng)過汴河。西漢年末,汴河受到黃河決口影響,都城洛陽和淮河流域間的水路交通受阻。東漢初年不得不連年治理汴河。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又進一步對汴河運道進行了整修。到隋朝,在今杞縣以西汴河分出一支折向東南,經(jīng)商丘、永城、宿縣、靈璧、虹縣,至盱眙北入淮河。這支撇開徐州以下泗河徑直入淮的河道,就是唐、宋時期的汴河,亦稱新汴河。但是,原來的汴河仍有灌溉和航運之利。
沂、沭兩河原為泗河左側(cè)的兩大支流,屬于山洪河道,發(fā)源于山東省沂源魯山一帶山區(qū),向東南經(jīng)今沂水縣西,折向南流,經(jīng)沂南縣東、臨沂市東、郯城縣西,再折向南流經(jīng)邳州東,至睢寧縣古邳鎮(zhèn)注入泗河。
沭河發(fā)源于山東沂水縣北部山區(qū),與沂河平行南流,經(jīng)莒縣東、臨沂縣東南至沭陽縣北40里分成兩支,一支向西南流,兩漢時期于下邳注入泗河,到南北朝時干涸。另一支向南流經(jīng)今江蘇沭陽西100余里,至建陵山東又分兩支,一支向西南至宿遷市區(qū)東南入泗河;一支向東南合木且水至東??h匯入游水(也稱漣水)入海。公元520~525年,齊王蕭寶寅在建陵山下沭河上修建大堰,截堵西南流入泗河的沭河分支而流入木且水。
濉河源頭在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與鴻溝相通,向東南流經(jīng)河南省杞縣、睢縣、寧陵、商丘縣、夏邑、永城縣西北,再折向東流,經(jīng)安徽省宿縣北、江蘇省睢寧縣至宿遷市區(qū)西南濉河口注入泗河。
元代
元代,黃河由封丘南、開封東至陳留、杞縣分為三股,一股由杞縣、太康經(jīng)陳州會潁水至潁州南匯入淮河;一股經(jīng)鹿邑、亳州等地會渦水入淮河;一股經(jīng)今商丘、徐州合泗水南下入淮河。汴河在杞縣以上又成為黃河正溜,以下歸德至徐州則變?yōu)辄S河分支。明代前期,黃河在汴河故道南北遷徙不定。潘季馴治河以后,黃河基本歸于一流。這時,汴河故道在虞城以上已全部淤墊,以下便成了黃河,經(jīng)碭山,蕭縣至徐州與泗河相會南下入淮河。
明代
從明代后期(公元1506年)開始,由于弘治年間黃河在河南境內(nèi)的北岸堤防形成,隨后南岸也修了提防,黃河由潁河入淮的河道于嘉靖初逐漸淤墊,河患自河南境內(nèi)移至山東和江蘇境內(nèi),集中在曹縣、單縣、沛縣和徐州等地,加之明代統(tǒng)治者不惜一切代價積極"保漕"而消極"治黃",所以,導(dǎo)致泗河水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明代前期的運河大致與元代相同。元代的運河即京杭大運河,它有三種不同河段:一是新開鑿的運道,即今山東濟寧市至今山東梁山縣以北的濟州河,梁山縣到臨清的會通河,通州到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二是利用宋以前臨清至直沽的御河,揚州到淮安的淮揚運河和杭州到鎮(zhèn)江的江南運河;三是利用天然河道,即淮安至濟寧的泗河水道。此時,徐州以南的泗河,既成為黃河水道,又兼為運河航道;徐州以北的泗河,則成為南北溝通黃河與濟州河、會通河的運河航道。
黃河奪泗
公元1558年,黃河在山東曹縣和單縣相繼決口,分流多達(dá)十一支。其中,東北經(jīng)單縣段家口的一支分為大溜溝、小溜溝、秦溝、濁溝、胭脂溝等數(shù)股,皆至沛縣沖入運河。魚臺縣至沛縣以南40里之間的泗河淤積。公元1565年,黃河又在豐、沛兩縣泛濫,分南北兩支,南支繞沛縣棲山楊家集入秦溝至徐州;北支繞豐縣華山東北,由三教堂出飛云橋,又分為十三股入泗河。為了保證南北漕運的通暢,明朝于公元1566年在泗河以東30里開挖了一條長140華里的南陽新河。即自魚臺南陽閘下引水經(jīng)夏鎮(zhèn)(今山東省微山縣),抵沛縣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與銅山縣接界)再與泗河故道相接。公元1603年,黃河在單縣和曹縣決口,流入昭陽湖橫沖運道,漕運進一步遭到危及,明統(tǒng)治者不得不下決心開加避黃。從1640年開始,在總河李化龍的主持下,上自夏鎮(zhèn)李家口開河引水經(jīng)韓莊湖口、臺兒莊至邳州南直河口(今宿遷皂河口西)入黃河(泗河故道)。新開挖的運河(亦稱泇運河)全長260里。
公元1623年至1624年,黃河危及直河口,另開通濟河,在直河口以北的馬頰口改道向東南于宿遷市區(qū)西的陳家口入黃河。明崇禎末年,又改從宿遷市西20里的董家口入黃河。清康熙初年,董家口被黃河淤墊。公元1679年,總河靳輔采納陳潢建議,在董家口以西20里的皂河口開河筑堤,南北溝通加運河與黃河的聯(lián)系。由于皂河口經(jīng)常為洪水倒灌,公元1681年便向東開支河20余里至張莊(亦稱支河口),使清水于張莊入黃河。公元1687年,靳輔自張莊運口經(jīng)駱馬湖口開河,經(jīng)宿遷、泗陽至淮陰仲家莊入黃河。公元1699年,總河于成龍認(rèn)為,泗陽至淮陰段中河南岸地勢低下,難以筑堤,又自泗陽盛家道口至淮陰,棄中河下段改挑新河60里,以舊河北堤為南堤,重筑北纖堤,名為新中河。由于新中河淺狹,盛家道口河道彎曲,行運不暢。公元1700年在三義壩筑攔河堤,截用舊中河上段、新中河下段合為一河。至此,中河自宿遷張莊運口至淮陰縣西黃河口門共長約157里。公元1703年將中河運口改至仲莊下游10里的楊家莊。
從此,泗河運道經(jīng)過明、清兩代的整治,除黃、淮、運交會口處外,運河與黃河完全脫離關(guān)系,結(jié)束了借黃行運的歷史。
沂河本在今睢寧古邳鎮(zhèn)流入泗河。加運河截斷了沂河入泗河之路。沂河被迫滯蓄在駱馬湖一帶洼地。由于加運河與駱馬湖僅一堤之隔,而且在堤上建有減水壩,每至汛期,駱馬湖水位暴漲,加運河與駱馬湖之間的大堤,隨時都有潰決危險。為保護運道和宿遷城,明崇禎末年鑿馬陵山斷麓,開攔馬河(亦稱六塘河)引水東注碩項湖。碩項湖淤墊后,公元1685年在碩項湖南北開挖南、北六塘河,在沭陽錢家集分別出武障河、龍溝河入灌河(亦稱大潮河)東至灌河口入海。
沭河在明末清初,為保漕運在宿遷至今泗陽之間的黃河北岸興建徐升、崔鎮(zhèn)、古城、劉老澗、溫州廟等減水壩,向東北方向分泄黃河洪水。沭河受到壓抑和破壞,在沭陽境內(nèi)分成五股:一股由漣河入海;一股入桑墟湖;其余三股匯入碩項湖。由于黃河北岸在宿遷與泗陽之間大量分黃,致使桑墟,碩項兩湖淤墊,沭河無法入湖,同時,漣河歸海出路全部淤墊,入漣河的沭河分支也無路可走。沭河只得轉(zhuǎn)向東北經(jīng)薔薇河入臨洪河至臨洪口入海。
濉河原在宿遷小河口(即睢口)注入泗河。明代后期,黃河合為一流,泗河故道淤積嚴(yán)重,宿遷小河口隨之淤墊,濉河向南改道于白洋河口入黃河。明萬歷年間,潘季馴治理黃河時,在小河口至白洋河口之間不筑黃河堤防,在歸仁集至白洋河口之間筑了一道東西橫堤,以逼濉水入黃河。同時,利用歸仁堤與黃河之間的三角地帶作為黃河與濉河的滯洪區(qū)。天啟、崇禎年間,濉河在孟山湖以下全部淤墊,改由孟山前經(jīng)睢寧縣南大李集、找溝集、祠堂湖至白洋河口入黃河。公元1685年黃河在睢寧縣峰山口決溢。濉河在孟山湖以下被泥沙淤成平陸。次年白河口被黃河倒灌,歸仁堤決口??滴踔衅?,在大李集南,自孟山湖東南開出一條新道經(jīng)四山集、烏鴉嶺沿歸仁堤入黃河。乾隆中期,黃河河床不斷淤墊,濉水無法注入黃河而分為二股,一股由謝家溝入洪澤湖;另一股經(jīng)烏鴉嶺出歸仁閘由安河入洪澤湖。到咸豐年間,烏鴉嶺出安河一股斷流,濉水皆由謝家溝入洪澤湖。
古泗水流域的附庸小國
周初, 分封諸侯, 同時也有附庸小國的出現(xiàn)。 泗上是眾多小國所在地, 而魯是附庸小國的主要宗主國之一。 關(guān)于附庸小國的記載, 流傳下來的很少。 現(xiàn)在我們只能就眼下所見的僅有資料,略事整理, 以見史事之概。
釋附庸
《左傳》 定公四年記載魯國初封的情形說:“分之土田倍敦, 祝宗卜史..因商奄之民, 命以伯禽, 而封于少皞之虛”。 土田倍敦, 在《魯頌· 閟宮》 作“土田附庸”, 《召伯虎■》 則作“仆庸土田”。 孫詒讓、 王國維認(rèn)為陪敦即附庸, 亦即仆庸, 因倍、 附、 仆古音相同, 故可通用, 敦殆即庸字之誤。 但是附庸究竟是什么呢? 他們卻沒有解釋。《孟子· 萬章下》 篇說: 天子之制, 地方千里, 公侯皆方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 不達(dá)于天子, 附于諸侯,曰附庸。
《禮記· 王制》 與《孟子》 所說略同。 這樣應(yīng)以“附庸” 一詞為正, 陪、 仆都是假借字。 庸為城郭外墻, “附庸” 就是城墻外圍從事農(nóng)業(yè)耕作的勞動者?!睹献印?與《王制》 顯然系指國家,附庸國家的人民也自然是附庸人民了。 自上古以來, 今山東至河南的東南部, 曾經(jīng)散居著許多氏族部落。 按照“興滅國, 繼絕世” 的習(xí)慣制度, 它們雖然歷經(jīng)改朝換代, 換了幾個新的統(tǒng)治者,但仍舊被保留下一小塊土地, 奉祀他們的祖先。 例如,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nèi)還有黃帝、 堯、 舜及夏禹的后人, 如姒姓、 己姓、 曹姓、 任姓、 風(fēng)姓等等。 它們不但有一小塊地方, 而且仍舊在父家長或氏族長領(lǐng)導(dǎo)下, 過著聚族而居的生活。 由于地方太小, 人口不多, 不能上達(dá)于天子, 而只能依附于某一諸侯。 如果以“附庸” 為正, 那么它們所在就是都城不太遠(yuǎn)的地方。 這樣的氏族、 國家,大概就是孟子所謂“附庸” 了。 上引《左傳》“因商奄之民” 云云, 必定是原來居住在曲阜的土著人民, 被征服以后, 除了那不甘心做順民而逃亡者外, 就只好做附庸了。 由于他們原有的社會組織尚未破壞, 人們還有一定的自由, 所以他們不是奴隸。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卷五《爵姓存滅表》 注明為“附庸” 者, 有邾、 小邾、 蕭、 鄣、 顓臾、牟、 鄟、 極等。 但是鄣, 姜姓; 極, 姬姓。 他們與齊、 魯同姓, 不知何故也列為附庸。 邾在春秋時期雖是附庸, 但是它在齊國的支持下, 國力相當(dāng)強大, 分為小邾、 大邾兩部分, 屢與魯國作戰(zhàn),打敗魯國, 與天子和諸侯都有往來, 為什么也是附庸呢? 這說明, 即使原是附庸, 大國諸侯對它的統(tǒng)治并不嚴(yán)格, 所以仍有恢復(fù)獨立的機會。
關(guān)于附庸的社會和歷史, 我們至今所知很少。《論語· 季氏》 篇記載季氏將伐顓臾。 孔子的學(xué)生冉有為季氏宰, 因此向孔子征求意見。 孔子說: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 和無寡, 安無傾。 夫如是, 固遠(yuǎn)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 則安之。 今由(子路) 與求(冉有) 相夫子, 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而動干戈于邦內(nèi)。 吾恐季孫之憂, 不在顓臾而在肖墻之內(nèi)也。
這段話很重要, 可以幫助我們對附庸進一步的了解:
(1) 魯國初封時, 其生產(chǎn)力還很低下, 因此貧富比較平均, 社會也比較安定。
(2) 對于周圍的氏族、 鄰國, 征服以后, 并未消滅, 而只作為“附庸”, 所以說“修文 德以來之”。 來是招徠歸附的意思, 并不是強制性的。 所以孔子認(rèn)為, 在他們歸附之后就應(yīng)該好好地招撫它們, 和平相處。
(3) 顓臾是魯?shù)母接梗?它的地方就在曲阜附近, 所謂“邦內(nèi)”, 和季孫氏的費邑相鄰。 正因如此, 季孫氏強大之后, 就想把它并為己有。 孔子預(yù)見到三家的陪臣已很猖狂, 行將發(fā)生叛亂,所以說“季孫之憂, 不在顓臾而在肖墻之內(nèi)”。 因此, “附庸” 被解釋為“負(fù)郭之田”, 住著從事農(nóng)業(yè)的依附農(nóng)民, 是有理由的。
以上是說附庸在周初與分封諸侯同時出現(xiàn)的。 周宣王時, 繼續(xù)舉行分封和附庸制度。 例如《大雅· 崧高》 記載分封申侯于謝(今河南南陽市) 時說: 因是謝人, 以作爾庸。
以《左傳》 定公四年封魯“分之土田陪敦, 祝宗卜史..因商奄之民” 的記載為例, 可知此“庸即附庸之省稱, 就是說, 被征服的謝人已成為申侯的附庸民了。 又《詩經(jīng)· 大雅韓奕》 詩記載韓侯分封的情形, 非常生動。 詩里說: 因時百蠻, 王錫韓侯, 其追(穢) 其貊, 奄受北國。 因以其伯, 實墉實壑, 實畝實藉。 ..這“因時百蠻” 與“因是謝人” 和“因商奄之民” 語例一致, 可證百蠻(包括穢、 貊) 已成為韓侯的附庸國或附庸民了。 韓的地點應(yīng)在河北以北, 直至遼河之間,似不應(yīng)在今陜西韓城。 故詩里說“以受北國”。 庸作墉, 是城郭的圍墻。 壑是窖或護城河。 藉是藉田, 實畝是指私田。 這大概是, 百蠻被征服后已被組織于公社內(nèi), 故有公田和私田的區(qū)別, 并且在城墻外從事耕作。 如上所說, 附庸是處在被征服者的地位。 由于他們還保留其原有的社會組織、 土地、 房屋等, 因而它們雖淪為附庸, 被迫在野外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 對征服者有一定的負(fù)擔(dān)和貢獻, 但他們不是奴隸, 而應(yīng)該是依附農(nóng)民。 但是如果他們的民族、 宗族或者國家已遭破壞, 其田宅已遭沒收, 那么, 他們的命運就必然更加悲慘, 因而淪為奴隸。
泗上附庸小國
自泰山以南至泗水一帶, 曾經(jīng)有許多附庸小國。 盡管在文獻上并沒有一一記載它們是附庸,但其實就是附庸, 如郯、 鄫、 莒等國之為附庸是文獻里明白記載的。 春秋以后, 它在齊國的支持下已經(jīng)強盛起來, 成為獨立國家了。 此外滕和徐也可能原是附庸, 而也成為相當(dāng)強大的獨立國家。
《戰(zhàn)國策· 楚策五》 說: “大王悉起兵以伐宋, 不數(shù)月而宋可舉, 舉宋而東指, 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有已?!?戰(zhàn)國時泗上十二諸侯還包括宋魯。 當(dāng)時宋魯已是弱國, 但是決不是附庸。
邾, 金文作鼄。 傳世邾國之器數(shù)件, 制作精致, 韻文鏗鏘可誦, 與華夏諸侯的器物無別, 可見春秋時它的經(jīng)濟文化已與華夏文化相等。 由《邾公■鐘》 銘文自稱為“陸終之孫”, 曹姓, 則它與徐楚等都是顓頊之族。《大戴禮· 帝系》 篇說: “陸終娶于鬼方氏, 鬼方氏之妹謂之女 氏?!卑磁?氏產(chǎn)六子, 其五曰安, 是為曹姓, 則邾氏為曹姓之說, 是可信的。 邾與徐楚等可能都是從北方或東方沿海逐漸南遷, 至西周時, 邾已成為魯國的附庸了。 春秋時期邾已成為獨立國家, 并分裂為大邾和小邾兩部分, 猶之大宗和小宗一樣。 大邾原在今山東的魚臺縣西南, 小邾則是在今滕縣之東。 同在滕縣南的薛城則是薛國, 任姓。 鄫在今山東峰縣, 姒姓。 莒, 已姓, 在山東海邊,春秋時也遷至莒縣。 這些小國大都是古代留下來的氏族, 土地微小, 人口很少。
春秋以后, 齊國稱霸, 逐漸向東南發(fā)展, 魯、 宋、 鄭、 衛(wèi)等國都常常遭到它的干擾, 這些小國更不在話下。 不過它也不能立刻明目張膽地滅亡它們, 而是以它們?yōu)楦接梗?使它們成為衛(wèi)星國和保護國, 從而與魯為敵。 如邾本是魯?shù)母接梗?春秋以后, 齊國常常暗中支持它, 與魯作戰(zhàn)。 公元前 639 年(魯僖公二十一年), 魯伐邾, 次年又伐邾, 從此關(guān)系日益惡化。 公元前 609 年, 邾又去攻伐鄫國而發(fā)生邾魯戰(zhàn)爭。 公元前 555 年, 晉會諸侯伐齊, 并執(zhí)親齊的邾悼公。 但是以后“邾人驟至”, 屢次擾亂魯國的邊境。 國內(nèi)部也有親魯?shù)模?如公元前 552 年邾庶其來投奔魯國, 就是一例。
滕國是一個姬姓小國, 在今山東滕縣西南。 公元前 716 年, 滕已見于《春秋經(jīng)》, 可見它與魯國的親密關(guān)系。 公元前 712 年“滕侯薛侯來朝”, “滕薛爭長”, 即爭行禮時位置的次序。 薛侯說: “我先封”。 薛之祖先薛仲為夏的車正, 所以他說: “我先封”。 滕侯反駁說: “我, 周之卜正也(卜官之長)。 薛, 庶姓也, 我不可以后之?!?魯公聽了他們的話, 終于不得不請滕侯為長, 薛姓為次。 從這個故事看來, 周初分封時, 庶姓諸侯要低于姬姓諸侯, 因而庶人也就必定要低于周人。
戰(zhàn)國時期, 滕國是著名的。 據(jù)說滕文公時曾要實行“仁政”, 因而孟子也曾到過滕國。 同時還有楚國許行之徒也到了滕國, 他們“愿受一廛而為之氓”, 他們大概都是庶人, 而孟子則是貴族, 所以滕文公要在“國中授孟子室”, 室包括奴隸和其它財產(chǎn)。 許行之徒提出“君民同耕”, 孟子堅決反對他們, 認(rèn)為勞心勞力都是勞動。 但是堅持“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于人”, 提出國野的區(qū)分, 說“無君子莫治野人, 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p>
在春秋時期, 這些泗上小國都衰弱了。 但是它們?nèi)云堁託埓匮永m(xù)到了戰(zhàn)國時期。 后來它們不是被滅亡于齊, 即滅亡于楚。
泗上小國, 有的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氏族, 有的是被征服的國家。 它們在經(jīng)濟文化上, 有的落后, 有的并不落后。 華夏諸侯往往以勝利者自居, 視它們?yōu)樾U夷。 在它們這方面, 確也或多或少地保留著自己的風(fēng)俗習(xí)慣。 例如《左傳》 昭公十七年記載, 郯子朝魯, 魯公在宴會時問他說:“少昊氏以'鳥名官’, 是什么緣故? ” 郯子回答說: “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 鳳鳥適至, 故紀(jì)于鳥,為鳥師而鳥名?!?接著他列舉鳳鳥氏、 玄鳥氏、 伯趙氏、 青鳥氏、 祝鳩氏、 鴡鳩氏、 爽鳩氏等??鬃勇牭桔白拥恼勗捄?, 去見郯子并向他請教, 然后告訴人家說: “吾聞之, 天子失官, 學(xué)在四夷?!?意思說, 當(dāng)時周人已經(jīng)沒有“以鳥名官” 的制度了, 但是周人也可能實行過這個制度, 或夏商實行過這個制度, 而當(dāng)時卻只有郯國還保留著這個制度, 所以孔子說: “學(xué)在四夷”。東方諸侯國家在君位繼承上往往“一繼一反”, 同時并行, 并且保留貴族民主制, 以及野蠻的人殉人祭的習(xí)慣。 這大概也是夏商和東夷人的習(xí)慣, 有的已經(jīng)周人改革, 有的卻被保留著?!?/p>
例如《左傳》 文公十三年記郯文公準(zhǔn)備由鄒遷都于繹, 史官說: 遷都于繹“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說: “天生民而樹之君, 以利民也。 民既利矣, 孤之愿也。” 這種“天生民而樹之君” 的思想是古代貴族的民主思想, 后來為孔孟所繼承發(fā)揚。
清末以來, 在泗上諸國遺址中發(fā)現(xiàn)許多青銅器, 如鄫國的《曾伯■簠》, 早有著錄。 解放后,在今湖北隨縣發(fā)現(xiàn)了隨的墓葬、 銅器等, 銘文均稱為曾侯, 因此有人認(rèn)為隨就是曾。 但隨是姬姓,而曾是姒姓, 還是疑問。
莒國是己姓。 解放以后, 在莒縣發(fā)現(xiàn)了 不少墓葬和文物。 1963 年, 在莒縣天井汪出土一批銅器, 有編鐘、 鎛和列鼎等, 其中壺蓋上有蛇形的鈕古文字“已”, 作蛇形, 己姓或是以蛇為圖騰。 從器形、 紋飾、 制作技術(shù)看, 它們實與華夏諸國文物無甚差別, 但是《左傳》 記載鄫、 邾、莒、 宋等國都還保留人殉人祭的野蠻習(xí)慣。 莒縣大店 2 號墓, 在花園村北有墓主棺槨和十具殉葬人棺, 墓主為男性。 南部為器物坑, 有殘馬骨架四具, 有青銅器、 陶器。 整個墓室底部中央有一腰坑, 一狗, 仍保持商代墓葬的傳統(tǒng)。
泗河文化
在中國的江河水系中,濟寧的泗河只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然而,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上,泗河的地位卻不可小覷。在它古老的河灣里孕育了源遠(yuǎn)流長、厚德載物的儒家文化,它的一泓碧波從遠(yuǎn)古流來,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里回旋激蕩,并從這里流向全國和世界,即使在萬里之遙的邊陲,也有它汩汩流淌的清音??梢哉f,泗河,是一條儒家的河流。
泗河古稱泗水,發(fā)源于山東泗水縣泉林的陪尾山麓。這里曾是東夷族群聚居之地,也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fā)祥地。在泉林以東有一片廣闊的低洼地帶,上古時代曾是一個碧波蕩漾的巨大湖泊,據(jù)史籍記載及當(dāng)?shù)貍髡f,這里就是古雷澤湖遺址,是三皇之首的伏羲和五帝之一的虞舜生活的地方?!妒酚洝份d:“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fù)夏”。壽丘即今天的曲阜,負(fù)夏亦稱負(fù)瑕,即今天的兗州。當(dāng)?shù)匾恍┕爬系牡孛灿∽C著伏羲、虞舜當(dāng)年生活的痕跡。
雷澤湖夏秋時節(jié)積水成湖,秋后冬前湖水泄漏,“湖響如雷,三日漏涸,故曰雷澤秋聲。”雷澤湖的水從陪尾山前涌出,有大泉十?dāng)?shù),渟泓澄澈,稱之泉林。其中尤以趵突、洗缽、響水、紅石四源并發(fā),匯流成河,泗河因之得名。泉林景色宜人,歷代歌詠詩文眾多,宋朝朱熹曾至此游春踏青,留下了“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詠嘆。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經(jīng)駐蹕泉林,后來乾隆皇帝南巡,又九度駐蹕泉林。
泗河之水涌出泉林,流向西南400米,就是卞橋。卞橋是中國最早的石拱橋之一,始建年代無考。橋西有一處春秋時代卞國故城的城墻遺址,卞國有兩個著名歷史人物,以勇著稱。一個是卞莊子。卞莊子是個孝子,他的母親在世時,他隨軍作戰(zhàn),三戰(zhàn)三敗,朋友看不起他,國君羞辱他。其母死三年,魯國興師伐齊,他請求從戰(zhàn),三戰(zhàn)三獲敵人甲首,以雪昔日敗北之恥,最后又沖殺七十人,戰(zhàn)死在疆場上??鬃臃Q贊卞莊子之勇,說這是成為一個完人的重要條件。另一個人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孔子很喜歡子路,但也深知這個弟子性格魯莽,因此時時點撥他。子路曾經(jīng)問孔子什么是強??鬃诱f:“你問的是南方之強、北方之強,還是你所當(dāng)行的強呢?南方之強教人寬厚柔順、逆來順受,為君子所遵行;北方之強摜甲提刀、死而不惜,為強者所遵行。一個君子,心平氣和而不為流俗所誤,那才叫強啊!直道中行而不偏差,那才叫強啊!國家有道,不改變最初的操守,那才叫強啊!國家無道,不變節(jié)媚俗,那才叫強啊!”泗河潺潺流淌,一如孔子和弟子們流傳千載、直達(dá)心靈的絮語。
泗河一路歡快地向西奔流,來到曲阜境內(nèi),南側(cè)有一條洙水河成為它的支流??鬃又苡瘟袊?、到處碰壁之后,晚年來到洙泗之間的杏樹下,在這里帶領(lǐng)弟子們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著春秋?!肚f子》記載:“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闭媸且欢谓虒W(xué)相長、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泗河之濱有一片院落,古柏參天,深幽雅靜。東漢時“諸弟子房舍井甕猶存”,后來建起了講堂、大成殿、兩廡等,歷代碑刻遍布其間。宋代之前稱為“先師講堂”,元代時改稱“洙泗書院”,這里應(yīng)是世界上第一座書院吧?就像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流經(jīng)的兩河流域是西亞文明的濫觴一樣,洙水和泗河流經(jīng)的地方,也是儒家文化的兩河流域,是圣賢教化之地的代名詞。千年岳麓書院就有一個美麗的別名—瀟湘洙泗,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有一個大牌坊,名字就叫“洙泗淵源坊”,就連日本、印尼,也有泗水的地名呢。
泗河溫柔地流過孔子家鄉(xiāng)之后,匯入了沂河等支流,河水大漲,到了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城東,開始折向南流。這里是古代的泗河、濟水、淮水與黃河等“四瀆”交匯的地方,是大禹治水的古戰(zhàn)場。鯀采用堵塞的辦法失敗被殺,大禹則采用疏導(dǎo)的辦法,不屈不撓,三過家門而不入,“盡力乎溝洫”,才止住了洪水。大禹是中國儒家經(jīng)典中所稱頌的堯舜禹三代時的圣君,而三代則是儒家理想的社會,大禹帶領(lǐng)人民治水的精神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兗州城東、泗河之上,有一座金口壩,堪稱歷代人民治水的見證。金口壩古名石門,始建于漢代。隋文帝元年(581年),兗州刺史薛宙為治理泗河水患,在這里“積石為堰”,挖府河西流,灌溉農(nóng)田。金口壩全長130米,設(shè)有5個泄水孔。元朝實行“泗水濟運”,通過金口壩上的黑風(fēng)口引水閘,將泗河之水引入府河,然后匯合汶河、光河之水流到濟寧天井閘,補充大運河的水源。金口壩還是古代驛道上的交通咽喉。
泗河從兗州南折向西南,這里地勢平坦,阡陌縱橫,泗河像脫韁的野馬,左右沖撞,經(jīng)常泛濫。再往下進入微山境內(nèi),在魯橋匯入了京杭大運河和江北第一大淡水湖—微山湖。今日泗河僅限于魯橋以上159公里,流域面積2350平方公里,共有32條支流、7處閘壩、26座水庫。建國后,通過多次治理,在防洪、灌溉、供水、生態(tài)修復(fù)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受到泗河之水的潤澤,這里的人民長期以來形成了見義勇為、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歷史上和建國后,涌現(xiàn)出一大批豪杰志士和英雄模范,為社會進步和國家建設(sh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他們身上,依然流淌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儒家血脈。
近年來,濟寧市對泗河進行全流域治理和生態(tài)景觀提升,建成了泗河景觀大道,這里成了一條生態(tài)景觀、文化長廊。夏日,你可以開著車在堤頂路上馳騁,觀賞“無邊光景一時新”的泗河美景,也可以在岸邊駐足,聽著潺潺流水,抒發(fā)“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甚至也可以下河暢游一番,體驗“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的真性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