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一個男人,不管姓什么,名字叫做“建國”,就知道他的什么年代的“產(chǎn)物”,肯定是1950年代出生,那時候還特別流行這個名字。于是到了后來讀書的時候,會有好幾個“建國”,王建國,李建國,張建國……老三屆是也。
當馬建國作為一個“老三屆”畢業(yè)生來到上鋼三廠的時候,那是1968年;“鋼鐵工人”不僅是一個職業(yè)的身份,更是一個包含社會虛榮心的花環(huán),遠比如今的白領神氣得多。頭戴藤條安全帽,一身勞動布工作服,頸脖上掛一根白毛巾,腳上一雙翻毛工作皮鞋,標志性的著裝,與他的父親、《海港》中的碼頭裝卸工馬洪亮毫無二致。對于這個為生于1949年自豪而取名“建國”的年輕人來說,他從未想到過中國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從英國購進煉鋼平爐1座,煉出了中國的處女鋼;至1949年,中國具備了年產(chǎn)3萬噸鋼、7萬噸鋼材的生產(chǎn)能力。馬建國的青春發(fā)育和大躍進大煉鋼鐵、10年超過英國鋼產(chǎn)量同樣的膨脹,同樣地找不到著落的地方,但是馬建國深知鋼鐵對于保衛(wèi)祖國的重要,重要的不僅僅在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且還在于做一個鋼鐵工人多榮耀。在他進廠之前10年,上鋼三廠誕生了一個工人英雄邱財康,他是上鋼三廠的青年爐長,1958年被1300攝氏度的鋼水燒傷,燒傷面積達89.3%,最后被奇跡般地搶救過來;有一份通訊報道寫道,邱財康燒傷醒來后的第一句話是:“我的黨費交了沒有?”
其實馬建國從進廠當徒弟一直到提前退休,從來就沒有煉過鋼,而是在鋼廠當一個運輸工,跟隨著小火車在廠區(qū),轟隆隆的來,就像轟隆隆的去,只是這樣的火車,沒有坐席臥鋪,更沒有冬妮亞的撒嬌和任性;一年四季,嚴寒酷暑,刮風下雨。臉像鐵砂皮一般的粗糙,像老農(nóng)民一般黝黑,晚上和老婆親熱,都會從鼻孔耳洞里掉出黑屑。很快,“煉鋼工人”的花環(huán)在心中凋謝,剩下的,是在上海工作的幸福,當然這也是很本質(zhì)的幸福。直至工齡快滿30年的時候,馬建國提前退休了。在最后一天跟小火車出車時,幾十年的牢騷埋怨,竟然都化作了親切,下班后最后一次在廠里洗澡,竟然就洗不完地洗,搓不完地搓,不是想徹底地洗干凈,而是想再也沒有了這樣的洗澡。順便說一句,有很長一段時間,鋼廠里只有男子浴室,因為鋼廠的第一線工人都是男人。
馬建國退休,標志著老三屆退休,也標志著“建國”這一個名字的退休。其實在“建國”退休之前,和建國這個名字同呼吸共命運的許多鋼鐵廠、儀表廠、紡織廠……也退得差不多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