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人們一向重視交朋友,但朋友與朋友之間又有不同層次的區(qū)分,其中境界最高的便是:知音。
常說:曲高和寡,知音難覓。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稱作知音。
何謂知音?知音是友誼的最高境界,緣于兩個品性高潔之人在興趣、意向上的和諧一致,是“不朽的神靈賦予人類最好的東西”。
在中國古代,最為推崇的友誼便是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鐘子期死,伯牙絕弦,更是成為千古佳話。
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
伯牙絕弦的故事最早出于《列子》一書,書中以簡短的語言描述了一曲人人向往的最高友情:知音。明末小說家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擴(kuò)充了伯牙絕弦的故事,也為伯牙增加了“俞”姓,成為俞伯牙。
雖有杜撰之意,但以更豐富的文筆訴說了這段凄美的友誼,每每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名士,名曰伯牙,精通琴藝。雖為楚國人士,卻出仕晉國,后奉楚王之命出使故國,因途中的一場奇遇,造就了一曲千古佳話。
話說這一日恰逢中秋之夜,伯牙攜隨從正乘船沿江而行,突遇一場大雨,雨后現(xiàn)一輪明月,高掛如墨夜空,一時風(fēng)光無限。
看著這夜色,伯牙一時興起,遂命人取琴、焚香。待收拾妥當(dāng)后,伯牙靜心撫琴,好不悠閑。
一曲未終,正撫琴間,伯牙突覺指下琴弦跳動,倏而一弦繃斷,妙曲戛然而止。伯牙大驚:琴弦繃斷是從未有過之事,自忖琴技雖未臻至最高境界,但彈斷琴弦是絕不可能發(fā)生。仔細(xì)想來,定是有人在暗處偷聽學(xué)藝。
原來,自古以來,凡是專注做事之人,最忌外界干擾,尤其書畫曲藝之道,一絲風(fēng)吹草動,便會產(chǎn)生影響。這伯牙即是如此。
待伯牙想明原由后,命人外出巡查,果有一人立于江邊,作樵夫打扮,神色穆然,似在聆聽琴曲。隨從便將此情回報伯牙。
伯牙聽聞后,一時好奇:難道這山野之地也有懂琴之人?但又怕只是一場誤會:樵夫只是在休息而已。
伯牙遂命人將樵夫喚上船來,一番詢問之下,深感驚異:眼前之人雖是山野村夫打扮,卻談吐不凡,更能說出自己此前所奏之曲,想必是避世隱居之人。伯牙對樵夫印象大為改觀,不敢再輕視他。
這伯牙已是當(dāng)世琴技高超之人,雖孜孜不倦追求更高的境界,但他更需要的是一位能聽懂他所奏樂曲之人。幾句簡短的交流,伯牙發(fā)覺眼前的樵夫似乎精通樂理之道,那他會是自己苦苦尋覓之人嗎?
伯牙激動之余,又怕是一場夢,夢醒后一無所有。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試探道:“先生可愿再聽我一曲?”樵夫自然欣喜。
只見伯牙眼望著兩岸的高山,靜思片刻,手指一動,悠揚的曲調(diào)在夜色中起舞,環(huán)繞在樵夫的耳邊。
曲畢,伯牙默視著眼前的樵夫,眼中似有所期待。只見樵夫緩緩開口贊道:“妙??!曲中似有巍峨高山屹立眼前?!?/p>
伯牙聽后并未言語,閉眼沉思一會,指尖輕撫,又一曲隨風(fēng)消散在夜色中。曲畢,只聽樵夫又贊道:“好??!似有無邊無際的江河在眼前奔騰而過?!?/p>
伯牙大喜,原來此前所奏之曲,一在高山,一在流水,皆被眼前樵夫所通,心中確認(rèn)此人便是自己苦苦尋覓之人。隨即起身行禮道:“鄙名伯牙,先前不識先生大才,多有怠慢,還望海涵。敢問先生尊姓大名?”
樵夫亦起身回禮道:“原是伯牙先生,久聞大名,今日得見三生有幸。鄙姓鐘,賤字子期,今夜多有打擾,還望見諒?!?/p>
二人互通姓名之后,伯牙命人置酒備食,遂于鐘子期在船上歡飲暢談。期間,伯牙又撫琴幾曲,一一為鐘子期所識。
這二人間的緣分,似是前世定,今生又相逢。
所謂“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聽話偏長”,推杯換盞間,二人忽見明霞吐海東,旭日漸發(fā)萬丈紅。隨從們眼見天色漸明,便起身收拾繩索準(zhǔn)備開船,子期亦起身辭別。
只見伯牙說道:“所謂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與先生徹夜長談后,在下已然確定,先生便是在下苦苦尋覓的知音,故而有一唐突請求,欲與先生皆為異性兄弟,望乞先生成全。”
子期聽后甚為驚異,心想:伯牙貴為楚國高官,卻不嫌棄自己山野村夫之身,不以貧賤富貴交友,得友如此,夫復(fù)何求?
想罷,子期回禮道:“先生位高權(quán)貴,尚愿屈尊與子期相交,子期又怎會不愿?”
伯牙聞言大喜,急命人更換杯箸,以天地為證,就船艙中與子期相拜,結(jié)為知音契友。伯牙年長為兄,子期年幼為弟。
事畢,伯牙欲攜子期同游,子期以孝養(yǎng)父母而辭。伯牙意欲隨子期同拜高堂,又想起有王命在身,不好再耽擱下去,遂于子期約定明年八月十五重聚此地,再敘知音情。
子期欣然應(yīng)允,二人含淚而別,道不盡離別的惆悵。
相逢何太遲,相別太匆匆。
不料這一轉(zhuǎn)身,一場生離卻成了死別,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
春去秋來,暑消寒盡,轉(zhuǎn)眼又到了中秋月圓之夜,伯牙乘船到舊地赴約,以期與子期再撫琴對飲。船至舊地,卻不見子期赴約,等了一夜,天明時分亦未見子期之身。
伯牙心中焦急,攜隨從上岸打探,才得知好友子期已然離世。聞聽噩耗,伯牙哀慟不已。又在人帶領(lǐng)下,見到了葬友之處。
伯牙眼望子期墳塋,不禁悲從心中起,只哭得肝腸欲斷,見者無不落淚。
哭罷,伯牙言道:“原欲于賢弟再撫琴暢飲,卻不料已陰陽相隔,既如此,愚兄為你再撫琴一曲,以告賢弟在天之靈?!?/p>
言罷,命人取琴,自己席地坐于子期墳前,指尖微動,將心中傷痛化為一曲悲音彌漫在天地間,如泣如訴,天地同悲。
曲中悲意,是伯牙失去知音之悲,如何得見?有詩為證: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fù)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fù)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伯牙的哭聲和著琴聲,引來不少人前來觀看,待伯牙撫琴結(jié)束,圍觀眾人拍手叫好。伯牙大驚,自己如此悲痛,聞琴之人為何還能發(fā)笑?
詢問之下,得知:此地之人久居山野,不識音律,以為是取樂之具。
聞聽此言的伯牙,更加悲痛:想這世間聽音之人有不少,但知音之人卻無幾個,而自己曾經(jīng)擁有過一個知音,卻又失去了他。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失去是一件痛苦的事,那是因為我們曾經(jīng)擁有過一段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記憶,伴隨著失去,一切猶如夢幻泡影,煙消云散。
此刻的伯牙,便是如此,一切痛苦源于擁有又失去:這茫茫人海,自此再無知音之人,縱有千萬曲,又該奏于何人聽?心念于此,伯牙取出隨身匕首,割斷琴弦,起身將琴摔碎在子期墳前。
眾人甚是驚異,隨從更是難以置信,連忙上前詢問:“大人為何要摔碎自己的心愛之物?”
伯牙也不多解釋,誦詩而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從此,這伯牙之弦再未響過,只因無了那聆聽之人。
“人最怕的是相遇,最難的是別離,因為一場邂逅可能就是翻山越嶺的回憶?!?/blockquote>而對伯牙來說,這場相遇換來得卻是痛徹心扉的回憶。
孤獨是人類最終極的宿命,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上孤獨而砥礪前行著;時間久了,人們總期望著有人相伴同行,也許是愛情,也許是友情,也許是親情。只是這種相伴是靈魂的相伴,是精神世界的共享,凡此種種謂之:知音。
人之一生,最渴望的是擁有,最害怕的是失去;但人總是貪心的,擁有之后便不想失去。伯牙尋覓半生,終遇子期,以為此生在音樂之道上不再是孤獨一人;不料這一切宛如曇花一現(xiàn),短暫的艷麗過后留下的是無盡的思念與悲傷。
所以,當(dāng)伯牙看到子期墳塋的那一刻,他明曉自己失去了一位知音,失去了一位精神世界的同行者。這對伯牙來說,失去即是死去,死去的不僅是他的知音,更是他重尋知音的心。所以,他甘愿絕弦封琴,從此關(guān)閉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大門,留下了“伯牙絕弦”的千古絕唱。
4.相忘
古羅馬哲學(xué)家西塞羅說:
“友誼就其本性來說的容不得半點虛假的;就其本身而言,它是真誠的、自發(fā)的。因此,友誼是出于一種本性的沖動,而不是出于一種求助的愿望;出自一種心靈的傾向,而不是出自對于可能獲得的物質(zhì)上的好處的一種精細(xì)的計算?!?/blockquote>然而,這種真正的、純粹的友誼往往只存在于少數(shù)人或一兩個人之間,若有人能得一知己同行,是人生一件幸事。自有了伯牙子期的千古絕唱后,后世的文人墨客皆欲找到亦如子期般的知己。
然而,朋友易得,知音難覓,這樣的遺憾彌漫在歷史長河中,卻也造就諸多驚才艷艷的詩詞,詠嘆著無知音相伴的寂寥。
因思念知己張元夫,唐代女詩人薛濤寫道:“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因年老但壯志難酬,南宋詞人陳亮向志同道合的辛棄疾寄去“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的思念。
因知音王元裕的去世,溫庭筠寫下“聞?wù)f蕭郎逐逝川,伯牙因此絕清弦”寄托哀思。
……
凡此種種,皆只因無知音相陪的孤獨與寂寥。
然而在生命的旅程中,總是有一段路需要獨自走完,曾經(jīng)苦苦尋覓的無論是知己亦或是朋友,最后都會分道揚鑣,各自踏上自己的人生之路。曾經(jīng)的親密無間,似乎最后都走向了相忘于江湖。
但真正的、純粹的友誼之所以吸引著人們的追尋,魅力在于:它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縱然隔了千山萬水,相聚時亦能把酒言歡、秉燭長談。
正是因為明曉了友誼的這一魅力所在,才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淡然,才有了“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瀟灑,更有了一份“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豁達(dá)與豪情。
后記:謹(jǐn)以拙劣的文筆獻(xiàn)給過往時光中以及未來歲月中的而每一位朋友,感謝你們的相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