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是東方女性的代表性服裝,而且穿著旗袍的女子都很知性優(yōu)雅,所以大部分的中國女子都非常喜歡旗袍,對旗袍有一種迷戀。旗袍不分季節(jié),不管春夏秋冬想穿就能穿。今天我們來去看看旗袍的起源。
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穿的的袍子。旗人就是滿族人。所以,旗袍是由滿人的衣服演變過來的。滿族人的先祖是女真族,女真族剛開始生活的地區(qū)是山林,所以在高大茂密的山林中生活免不了要騎馬攀爬,所以普通的衣服不適合他們的日常生活。于是,他們就按照符合自己生活習(xí)慣制造出適合他們的服飾,旗袍最原始的就是由此誕生。那個時候的旗袍比較寬大,兩邊都有一個較大的開叉,這樣他們在田中勞作的時候就可以把袍子系起來,也便于他們騎馬攀爬,在冬天的時候還可以用來保暖。后來滿族被人被納入“八旗”,所以又被稱作旗人,這個寬大的袍子也就被稱為“旗袍”了。
后來滿族進(jìn)入中原后,旗袍也就流傳到了中原。為了讓漢人表示對自己的臣服,于是就要求所有的人穿上滿人的衣服旗袍,誰知,漢人女子穿上旗袍以后更加顯得身材苗條秀美,由于穿著方便,于是旗袍就成為了女子的服飾,后來經(jīng)過多年的修正和改良,在用上最中國的布料,和特殊的剪裁,就變成了現(xiàn)代這種美麗的旗袍。清朝末代的皇后就非常喜歡穿旗袍,甚至有一個為自己專門做旗袍的衣坊。
在二三十年代的時候,旗袍是寬大平直的,倒大袖,旗袍下擺也比較寬大,整個旗袍呈現(xiàn)一個倒大的形狀。但是,在肩胸還有腰部都是合身的。張愛玲曾這樣描述過那個時候的旗袍,初興的旗袍是嚴(yán)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fēng)格。到了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一個黃金時代,也是近代女裝最為輝煌的時刻。這個時候的旗袍進(jìn)入了國際服裝的大家族,旗袍的剪裁和結(jié)構(gòu)偏西化。胸部和腰部的地方更為合身。更加貼合女性的身材,凸顯女性的曲線美。全世界的人們都看到了旗袍的特殊魅力。
雖然旗袍經(jīng)過了多年的改變,但是兩邊的開叉卻一直都在,這是為什么呢?保留兩邊的開叉當(dāng)然不再是為了便于騎馬攀爬,而是為了方便行走,而且開叉更能表現(xiàn)東方女子的含蓄美。行走時,能看見若隱若現(xiàn)的小腿,給人無限的聯(lián)想。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上廁所方便,如果不開叉,上廁所就是一個問題了,其實不說還好,說出來感覺臉都要羞紅了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