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通過《莊子》闡釋莊子的思想:淡泊名利、笑談生死、超然物外和道法自然,感受其中的微妙禪意。以及其思想對于今天社會的積極作用。
關鍵字:莊子 人生哲學 禪意 社會 作用
有人說莊子是消極的,我說出此言論者必是不了解莊子的人。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不僅不是消極的,且對于今天的社會是可貴的。我們正處于一個浮華的時代,人人躁動不安。不同的誘惑,不同的欲望讓人人眼花繚亂,欲罷不能。
讀《莊子》,讓我們在這樣聒噪、污濁的社會中保持一種恬靜,安然的心境,讓《莊子》蕩滌我們心中的塵埃。讓那微妙的禪意讓我們目空一切。
一、 淡泊名利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古至今,人最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而今尤甚。不想批判,也不想指責。只是想談談莊子對于名與利的態(tài)度。
莊子一生就如同他所描繪的那條涸轍之魚,常常貧困到無米下鍋,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盡管如此貧困,莊子從未放棄過對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且是那么的幽默詼諧。因此他看淡一切名與利。他在《列御寇》篇講了一個故事:就在他們宋國有一個叫曹商的人。有一次他很榮幸的為宋王出使秦國。那個時候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他走的時候,宋國只給他配備了幾乘馬。曹商到了秦國,不辱使命,特別得到親王的歡心,回來的時候,秦王浩浩蕩蕩送了他上百乘馬。
曹商回國后,趾高氣昂,對莊子說:我這樣一個人啊,要讓我住在陋巷的破房子里,窘困的每天織草鞋度日,人也餓得面黃肌瘦的樣子。要我這樣的生活,我估計我沒有那樣的能力。我的能力是什么呢?見到大國強
他夸耀完后,莊子是什么態(tài)度呢?他淡淡地對曹商說:我聽說這個秦王有病,遍求天下名醫(yī)給他治病。能治好他的膿瘡的人,就可以賞他一乘車馬;能為他舔痤瘡的,就可以賞他無乘車馬。給他治的病越卑下,得到的車就越多。曹商啊,你去給秦國國王治痔瘡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帶來這么多車馬???
莊子的話,可謂極盡辛辣諷刺之能事。同時也說明,“利”這個字是困不住莊子的心的。
同樣,對于名莊子也毫不放在心上。他曾把梁國的宰相之位視為一個腐爛的老鼠。在《秋水》篇里他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是個大國。那天,莊子正逍逍遙遙在濮水上釣魚呢。楚王派了兩個大夫去到莊子那里,畢恭畢敬地說:“想要用我們國家的事
兩個大夫回答:“當然是愿意活著在泥地里爬啊!”
莊子說:“那好吧,你們請便吧,讓我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活著吧!”這就是莊子對送上門來的名的態(tài)度。
這就是莊子一個不為名利所惑,悠然隨心隨性隨緣的老男孩。
佛家弟子都說“看破紅塵,目空一切”,可是世上真正看破紅塵(誘惑)的又有幾人?莊子算第一個。他看破了人世百態(tài),所以他了無牽絆。這不是消極的處世態(tài)度,而是一種更崇高的生活態(tài)度。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狈鸺宜枷胗衅浔苁老麡O之處,但想想我們之所以痛苦是不是為名?為利?若淡泊了這一切,我們是否能生活得更快樂些?
二、 笑談生死
面對生死,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這是一種“達生”的態(tài)度,他渴望生,亦不畏懼死。因為莊子看透了生命的真諦,所以在其妻死后才會鼓盆而歌。因為莊子對生死懷有一種豁達的態(tài)度,所以對待自己的生死上,莊子同樣達觀。在《列御寇》篇里有這么一個故事:
莊子快死了的時候,他的很多學生就商量,老師如果真的死了,我們一定要厚葬他。就是要好好安葬他,禮儀用品一定要豪華。
莊子聽了,跟他的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這廣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寶,天下萬物就是送我的禮物。這是多么奢侈的葬禮?。∵@是多么宏大的氣魄??!
實際上,莊子的意思就是,你們不要搞什么厚葬啦。我不要棺材,不要陪葬,不要禮物,你們就直接把我扔在曠野里,交給天地自然就行了。
學生們顯然很為難。他們大概以為老師快死了說胡話吧。想來想去,還是要勸勸老師,就說:老師啊,要這樣,我們怕烏鴉、老鷹把你吃了。還是做個棺材埋在地下吧。
莊子說:把我放曠野里,烏鴉、老鷹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那些螞蟻也要吃我。你搶下烏鴉、老鷹的口糧,喂給地下的螞蟻吃,干嘛這么偏心呢?這個回答是那么豁達和幽默。形體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
佛曰:“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zhí)著于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諸多痛苦”。莊子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這種佛家境界,他早已超脫了生與死的界限,做到了他所謂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正如佛家所說:“不要再求五百年,如我空門,早已超脫涅槃”。
如果我們也能笑談生死,那么世上還有什么是我們所不能面對的呢?我們從莊子的生命哲學中得到的不是要多么的達觀,而是要得到莊子那顆勇敢的心。
三、 超然物外
莊周夢蝶的故事具有一種虛幻的色彩。是莊周化蝶,還是蝶化莊周,莊子真的疑惑了嗎?這其實是莊子更高一層的人生哲學——超然物外。
超然物外是審美的最高境界,蕓蕓眾生能達到的也許只是短暫的物我兩忘的境地。莊子要的是超然物外的大境界。那種感覺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么莊子是如何做到超然物外的呢?
佛曰:“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莊子早已將人世看淡,他又何來的人生八苦呢。他物我兩忘是佛家的“從忘我到無我,就是禪心的顯現了”高深境界。
莊子無意修禪,卻達到了佛的最高境界?,F在的我們是不是也要保持一顆超然物外的心?用這顆心去感受世界的本真。
四、 道法自然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婪ㄗ匀弧笔堑兰宜枷氲暮诵?,意為:道教仿佛他自己的樣子。是在表明讓一切順應自然,保持萬物的本性。莊子對于“道法自然”闡釋的尤為精妙。他說人要“游心于淡,合氣于漠”,讓人要遵從自己的本性。對萬事萬物他同樣提倡“道法自然”。
莊子在《應帝王》篇中所講的混沌之死。表明違背自然的后果只能導致混沌死亡。
同樣莊子在《至樂》篇里,借孔子的口,講了這么一個故事:魯國的郊外飛來一只很大的海鳥,
而這只海鳥呢?目光迷離,神色憂郁,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這樣郁郁寡歡,三天就死了。
莊子借孔子之口總結說,這叫“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也就是說,這是以養(yǎng)人的方式養(yǎng)鳥,不是以養(yǎng)鳥的方式養(yǎng)鳥。這是以人喜歡的禮儀對待鳥,而不是以鳥自己的心思在對待鳥。
不順應自然,弄死的不僅僅是一只鳥,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毀滅?,F今社會上違背自然的例子應該不少??墒侨祟愐廊晃倚形宜氐娜ジ脑熳匀?,結果只能讓大自然面目全非。這一切的后果的接受者只能是我們人類自己。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類可否真正的懂得回頭是岸?
莊子的的人生哲學很多很深,他喜歡用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闡釋其中的大哲理。宜靜宜和的莊子讓我們身處鬧市,卻可以存有一顆寂靜的心。這不是佛家的空空如也、無欲無求的心,而是佛所說的“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是佛祖布道拈花,弟子迦葉微笑。是莊子的逍遙游,說不具體,卻可以心領神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