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可能不知道哪個皇帝最偉大,但是說起詩,10個人里有一多半要把李白排在第一。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李白之詩,世人聽之,誦之,仿之;李白之情,世人感之,動之,效之;李白之名,世人皆知,上至黃發(fā),下至垂髫,都能說出李白之名,頌出李白之詩。
大圖模式不僅是李白的詩歌,李白的許多逸聞趣事,也都眾所周知。似乎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著一個李白;在每個人的頭腦中,都能浮現(xiàn)出一張李白的面孔。
在全面考察了李白的故鄉(xiāng)、童年、生活、游歷、交往、思想等側(cè)面后,結(jié)合李白的詩句,發(fā)現(xiàn)他除了是詩仙,還有許多被人忽視的畫像面孔:異國教養(yǎng)者、游俠、道教徒、魯仲連……
面孔一:異國教養(yǎng)者
大圖模式李白畫像,出自《晚笑堂竹莊畫傳》,清·上官周撰、繪,清乾隆八年刻本。
稱李白為“異國教養(yǎng)者”,主要是因為李白的出生地一直是個謎。李白五歲之后生活在四川青蓮,是學(xué)界的共識,可是關(guān)于他五歲之前生活在哪里,始終沒有定論,甚至學(xué)界至今連李白的父親是誰也不知道,只知道李白的父親本沒有姓,是因為見李樹而姓了李,又因客居四川而被人稱作“李客”。
這些都在李白手稿整理成的《草堂集》的序言。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lián)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fù)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這是有關(guān)李白家世最原始的記錄,可能沒有之一。這段話里面有幾個隱藏關(guān)鍵信息的點,很值得注意一下:
其一是“隴西成紀人”,旨在說明李白出自唐代最著名的“五姓七宗”之一的隴西李氏。
大圖模式其二是“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涼武昭王李暠是唐王朝指定的祖先,左昭右穆一路排下來,排到唐玄宗李隆基這一代,是第十一世,所以光論輩分,李白比玄宗皇帝還高兩輩。
后面就寫得比較詩意了,大意是李白的祖上因罪謫居西域,甚至改了姓名,先后五世都淪為庶民,沒有貴顯身份,直到神龍初年才逃回蜀地,改回李姓。
因此推測李白是一名華僑,身上有著異國的教養(yǎng),5歲以前和家人住在中亞地區(qū),5歲以后才回到了四川。
另外,李白在長安時曾作過《答蕃書》,這證明他精通外國文字。又如,李白的孩子,有叫頗黎的,有叫明月奴的,這與他的異國身份有關(guān)。
從詩歌來說,因為異國的情調(diào)主宰著李白的精神,所以李白差不多是離儒家最遠的,“儒教色彩曾籠罩了陶淵明,曾籠罩了杜甫,但是卻把李白幾乎整個漏掉了”。
李白對儒家,是“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是“小看著”。也因此,李白的詩歌里,很少帶有儒家的色彩,飽含的是豪情和豪氣。
面孔二:游俠
大圖模式《太白行吟圖》,南宋·梁楷繪
這里所說的“游俠”,確切地講應(yīng)分為“游”和“俠”。
李白的“游”,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是踏遍千山萬水,遍覽名山大川,因而留下不少千古流傳的詩句,如《望廬山瀑布》《登金陵鳳凰臺》《峨眉山月歌》,等等。據(jù)后人統(tǒng)計,他的足跡遍布18個省,206個州縣,80多座山,60多條江河、湖泊,按照今天的說法,李白是名副其實的旅游達人。
大圖模式不過李白更喜歡,也更看重的是“俠”,而他本身似乎也是一名很好的劍手。
據(jù)《新唐書·文苑傳》記載,李白“性倜儻,喜縱橫術(shù),擊劍為任俠?!痹谒淖运]書《與韓荊州書》中,李白稱自己“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侯?!?div style="height:15px;">
最能體現(xiàn)他熱愛劍術(shù)的,莫過于在他千首詩作里面,有106首含“劍”,“劍”及其同義詞出現(xiàn)共計118次。
在他看來,“儒生不及游俠人”,為此他寫了大量關(guān)于游俠的詩。從他“少以俠自任”到“十五好劍術(shù)”,到“感君恩重許然諾,太山一擲輕鴻毛”,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李白不但為做游俠做了充分的準備,而且極盡贊美與向往。
大圖模式因為游俠,李白的朋友遍布三教九流,他自己也有各種各樣的奇遇。比如李白曾經(jīng)在太原援救過唐朝中期的名將郭子儀;比如李白曾在揚州一年花費三十萬金,救濟了一個不太熟悉的“落魄公子”;再比如,李白還持劍退猛虎,當時李白的好友吳指南在游歷洞庭時病死,李白非常悲痛,守喪期間,來了一只猛虎,為保全朋友的遺體,李白與猛虎對峙,最終劍退猛虎。
李白的游俠思想中,充滿了活力、朝氣,流動著青年人的活潑潑的情感和新鮮的血液,是為生活而戰(zhàn),為生命而戰(zhàn)。不只李白,杜甫、王維也在詩篇中有過對游俠的向往和憧憬,只是不如李白盡致罷了。
面孔三:道教徒
大圖模式《清平調(diào)圖》,清·蘇六朋繪
《唐明皇招飲李白圖卷》,明·杜大綬繪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xué)道。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wù)摰澜?jīng)。后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于岷山,潛心學(xué)習(xí)。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yǎng)了許多奇禽異鳥,由于飼養(yǎng)慣了,這些鳥兒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被傳作奇聞,一位刺史還特意趕到山上觀看,并極力推薦他們?nèi)⒓佑嘘P(guān)考試。
大圖模式后來李白兩次投身仕途,第一次是唐明皇宣召,李白任翰林供奉,三年左右;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入永王幕僚,幾個月。兩段從政加在一起也就三年左右,而學(xué)道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
李白從小接受道家的熏陶,閱讀道家的典籍,“五歲誦六甲”“十五觀奇書”“好道心不歇”;他也從很早開始修行,少年時在四川岷山,青年時上河南嵩山,中年時去湖北隨州,賜金放還之后又到山東齊地,“學(xué)道北海仙”。此外,李白還“結(jié)神仙交”,有很多求仙學(xué)道的朋友,除了東巖子,還有著名的元丹丘和元演、紫陽先生等,都與李白有交往。如此,李白一生的生活,都跟道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學(xué)道和道家思想對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李長之在《李白傳》中詳盡解說了道教概念在李白詩歌中的滲透,并得出如下結(jié)論:“李白的本質(zhì)是生命和生活,所以他之接受道教思想是當然的了。生活上的滿足是功名富貴,因此李白走入游俠,生命上的滿足只有長生不老,因此李白走入神仙。
面孔四:魯仲連
大圖模式李白畫像,出自《古先君臣圖鑒》
魯仲連,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士,善于為人排憂解難,出奇謀,立奇功,救人于水火,卻有功不受祿,堅守自己的理念,令詩仙李白羨慕不已。
李白之所以欣賞魯仲連,不在于他的功績,而是在于魯仲連的品行和人生態(tài)度,“希望有人來請,忽然出山,忽然立功,然后再功成身退”。
可是唐明皇只讓他做一個翰林供奉,讓他寫寫《清平調(diào)》這樣風(fēng)花雪月的東西,完全不是李白想要的,所以李白只好出走,繼續(xù)他的修仙問道。
李白自己作詩說:“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于時人同?!?div style="height:15px;">
也就是說,自己是有能耐的,但即使做官也不是貪圖榮華富貴,無論有否作為,也要像魯仲連一樣,保持自己心靈的自由。這也表達了李白決心直道而行,不貪圖虛名的的高尚情懷。他一方面贊揚魯仲連,一方面常常以魯仲連自比,來激勵自己。正因為如此,李白才如此崇敬魯仲連。
李白是自古以來中國詩人中受到普遍熱愛的一位,是第一流的詩人。他寫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脑姡纭按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如“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等等。李白羨慕魏晉人的風(fēng)流,其詩傳承自魏晉時期的謝靈運和謝朓?!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是李白詩歌的風(fēng)格,而“黃河之水天上來”是李白詩歌的氣魄,充滿了豪氣和快意。
而他的詩往往和酒有關(guān),“當他政治的熱心上升時,他就放棄了學(xué)道;在他政治上失敗時,他就又想學(xué)仙;自然,他最后是兩無所成,那就只有吃酒了?!崩畎拙褪窃谶@兩者間徘徊著,痛苦著。
就連他的死,也和醉酒有關(guān),《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民間傳說的另外一種死法則極具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