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李商隱,字義山,詩風獨具特色,詩歌成就很高,與杜牧一起被尊稱為“小李杜”。他童年不幸,十歲不到,他的父親李嗣便沒了。自此,他隨母親還鄉(xiāng),過著貧苦生活。
李商隱也算是一個歷經(jīng)貧苦曲折生活錘煉出來的詩人。在此分享李商隱的唐詩《憶梅》。單單從詩題的字面意思上看,憶梅應該就是回憶梅花。
為什么是“憶”梅?他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應該已經(jīng)過了梅花的花期。梅花凋謝,某天,他憶想著梅花,借梅花抒發(fā)心中情緒。往下且看李商隱的《憶梅》原詩。
憶梅
唐代: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第一句“定定住天涯”。這句詩是李商隱真摯又較為含蓄的憂傷感慨。他那時候久久滯留在他鄉(xiāng)。李商隱當時所在的他鄉(xiāng)距離他的故鄉(xiāng)有多遙遠?詩人沒有具體明說,而是借“天涯”含糊地表達了路途的遙遠,因為天涯就有遙遠之意。
第二句“依依向物華”。有一種說法,把“依依”理解為依依不舍,把這句詩理解為依依不舍地向往美麗春景。如果是這樣理解它,和第一句以及第三句,有點不搭。
我個人更傾向于把“依依”理解為對故鄉(xiāng)故人的留戀,如此在情感上便與第一句有所銜接,這樣顯得情感抒發(fā)得更為流暢。
李商隱心中滿滿的留戀傷感情緒無處寄托,只好將注意力轉向眼前百花盛開的春景,試圖通過欣賞美麗事物來淡忘煩惱、緩解傷感。
然而,美麗景物讓他不再憂愁了嗎?這便引出了下句。
第三句“寒梅最堪恨”。李商隱當時面對春天那么多正在綻放的花,沒有一千種鮮花也有一百種鮮花,這些正值花期的鮮花,他一個都不提,唯獨憶想起已經(jīng)過了花期、已經(jīng)凋零、已經(jīng)被淡忘的寒梅。
李商隱為什么會將思緒轉移到寒梅上?是因為他依舊憂愁傷感,他眼前所有美景都治愈不了他那份喪心情。喪心情使他憶想去寒梅。
第四句“常作去年花”。寒梅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它們明明先春而開、望春而凋卻總被當成去年開的花。寒梅的遺憾悵恨就是李商隱的遺憾悵恨,借寒梅抒情。
總而言之,李商隱的唐詩《憶梅》流露出當時他心情低落惆悵。李商隱之所以有這樣的消極心情,并不是他不夠堅強,而是他經(jīng)歷的苦難曲折過多。
有時,別人喪,別人傾訴負能量,別人顯露出脆弱一面,并不是因為別人不夠堅強,更可能是別人經(jīng)歷了更多的挫折磨難,實在是扛不住,崩潰了,不得不傾訴!對此,我們應該多一份理解和關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