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一說《項羽本紀(jì)》,在這篇文章中,他是整個《史記》人物傳記里可以稱得上最具文學(xué)色彩的篇章之—,司馬遷把項羽一生中的幾件大事如:起義反秦、鉅鹿之戰(zhàn)、鴻門設(shè)宴、垓下被圍以及烏江自刎等這些故事貫穿在一起,把項羽勇武粗豪的性格描寫得栩栩如生。同時又把劉邦、范增、張良等各人的工于心計、老謀深算、胸有成竹的種種心態(tài)刻劃入微。既有文學(xué)性,又有故事性,而且又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京劇藝術(shù)家梅蘭芳更對《霸王別姬》這出戲經(jīng)過細(xì)致的塑造和加工,把個虞姬描繪得溫存賢良,識大體、顧大局,達(dá)到家喻戶曉,享譽世界。成為一出可歌可泣英雄末路哀婉凄切的戲劇故事,博得許多人對她的同情。我曾經(jīng)寫了一首《虞美人·本意》的詞:“悲歌一曲酬知己,未詠心先碎。霸王意氣已成灰,含淚強顏歡笑解君悲。勸君飲盡杯中酒,從此誰相守?滿腔離恨別英雄,化作杜鵑啼血到江東?!钡拇_很有詠味。
歷來許多文學(xué)、詩詞作品大都對項羽和虞姬的自刎表示婉惜,唯獨王安石有兩首詩一名《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志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另一首名謂《范增》:“中原逐鹿待新羈,力戰(zhàn)紛紛此一時。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眴物L(fēng)格就與各家截然不同,不但表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還對范增有所譏誚。其實范增固深知項羽之性格,勇猛有余而智謀不足,只求衣錦還鄉(xiāng)而不圖統(tǒng)一天下,雖然驕橫,卻講誠信。而劉邦則不然,他善于用人,嫉于內(nèi)而寬于外,故知亡秦必楚而滅楚必漢。項羽既已尊范增為亞父,所謂: “士為知己者死,”被楚放還,早為意料中事!其與項伯之以小利而忘大義固不可同日而語也。霸王之?dāng)崝∮陧棽锿ㄍ夂?,見小利而忘大義,保個人身家性命,而置楚室江山于不顧,實在有悖人倫,固非君子之道!
王安石人家稱他是“拗相公”就是說他的為人、作文,所持觀點每每與人不同,而且有其獨到之處。他的散文筆意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宋時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未被采納,待神宗即位又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力陳各項弊端,要求變法,企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新法實行。使許多平民百姓得到好處。他主張推行的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nóng)田、水利等新法,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們的特權(quán),使既得利益者受到損害。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使新政推行受到阻礙,以致二次被罷相,退居金陵。新政的所以失敗,主要是政治上阻力深重,同時新政本身也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他性格固執(zhí)以及用人失當(dāng),有些人乘機發(fā)財,不是改革而是在弄權(quán),這是種種錯綜復(fù)雜的因素造成,這些都也是他始料所未及的,結(jié)果仍然使老百姓受害。他的《答司馬諫議書》是在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作者收到司馬光第二封信的回信,表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駁斥了對方的責(zé)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并且不顧眾人的反對,言簡意賅,立場鮮明,理足氣盛,體現(xiàn)了王安石勁悍的文風(fēng)。也許是他固執(zhí)己見,不接受別人的勸告,因此人家便稱其為“拗相公”的由來也未可知?這封信與司馬光給王安石洋洋灑灑三千言的長信同是歷代傳誦的名家書信。神宗卒,王安石他認(rèn)為知音已去,怏怏不知所終,隔了一年他自己也就逝世了。他實在是個“儒家中的改革派,官場中的讀書人”!這是站在文學(xué)角度上對他的評價。
王安石在退居金陵以后,其所筑住宅,不設(shè)墻垣,僅蔽風(fēng)雨而已,后來更舍宅為寺。這也是他“拗”勁的具體表現(xiàn)。試問古今中外能有幾人達(dá)到如此境界?在他罷相之后,許多曾經(jīng)在他門下任事而發(fā)跡的人,都紛紛遠(yuǎn)避,唯恐禍及自身,有些翻復(fù)之徒還進(jìn)讒詆謗,甚至落井下石。張舜民《哀王荊公》詩云:“今日江湖從學(xué)者,人人諱道是門生” 。哲宗即位,起用司馬光為相,他和王安石雖然政見不同,但兩人都是讀書人,同朝為官,都較正直。光聞安石歿就建議朝廷,厚加禮遇,免得翻復(fù)之徒乘機中傷。我在《溫荊遺風(fēng)》一詩中寫道:“政見何妨存異同,奏封介甫為荊公。人人諱道曾從學(xué),司馬高風(fēng)舉世崇?!币再澏t。
我更佩服的是王安石為人很能同情老百姓,不以貧富看成敗,而以學(xué)問重人才。他對當(dāng)年家境十分貧寒,十六七歲就自謀衣食,在天長等地以教書為生的王令。令字逢原,亦是北宋的有名詩人,很有學(xué)問。他并不因王令窮困,而將己妻之從妹吳氏妻之。王安石和王令,一個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一個卻是出身低微.一生依靠坐館教書.生活貧困潦倒的平頭百姓。盡管地位不同,可是王安石卻十分器重他,可憐的是在婚后一直過著“冬燠常寒,晝短苦饑”的貧窮生活,上面這二句話的出處就是王令自己寫的《送窮文》!婚后三年,王令就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了。據(jù)載王令死后其墳亦葬在我市武進(jìn)的薛村,現(xiàn)已無考。
王安石罷相移居江寧之后他所居的房屋十分簡陋,甚至不蔽風(fēng)雨,過著極其普通的平民生活。不似一些人從高位上退下來之后,還是過著脫離群眾,高高在上,享受極其奢華的生活。因此人家稱他為“拗相公”恐也是原因之—。讀書人不諳世事,實亦是常事!
對王安石還有一點要贊賞的是,他罷相之后退居金陵,所建房屋僅蔽風(fēng)雨,不設(shè)圍墻,過的是平常人生活,后來更把自己這座房屋也捐獻(xiàn)給了寺院。即使他在位做宰相時,也一身清廉,在金錢和道德上從未受到指責(zé)。據(jù)說有這么一件事,他夫人曾為他買了一個丫環(huán)給他做偏房,晚上他回到寢室,見到一個陌生女子前來侍候,感到十分驚訝,問清情況知道這個女人因家中欠了官債被出賣,王安石聽了之后,不但給了這女人一筆錢替她們還清了官債,還立即把這個女子放了回家??梢娺@位“拗相公” 正直的為人。
還有一點值得記載的事是王安石吃飯時只顧吃擺在眼面前的菜,對別的菜肴全然不顧,人家以為他只喜歡吃這個菜。有一次家人換了一個菜在他面前,他卻只吃在他眼面前的這個菜。原來他吃飯時腦子里仍一心關(guān)注著公事,而把吃飯的事全然不注意了。
過去在我們江蘇省的常州市北大街現(xiàn)在的新世紀(jì)弄口上面有個叫“半山亭” 的景點,上面有假山和亭子,這就是為紀(jì)念王安石而造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