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之十九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一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接著人稱“歸來不看岳”的安徽黃山。兩岸青山,山為水鑄情,滿目蔥翠;一江春水、水因山溢美,江流澄碧。富春江融合眾多飛瀑、雄奇巖峰、古老村落綴成一組風(fēng)光旅游帶,可謂“水碧山青畫不如”。
一線串珠
富春江總稱為“錢塘江”,又名“浙江”,全長605公里,發(fā)源于安徽省休寧縣六股尖,流經(jīng)皖南至浙江省淳安、建德、桐廬、富陽、蕭山、杭州等地,最后注入東海。其中自安徽屯溪至浙江建德梅城段,稱為新安江;自梅城三江口至蕭山聞家堰,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河段,稱錢塘江。
富春江分上下兩段。從杭州的聞家堰到桐廬為下游,從桐廬到建德梅城為上游,也是富春江最美的一段。沿江兩岸的七里揚帆、南峰塔、先賢堂、北峰塔、梅花城、鵲淇頭、江南村、葫蘆瀑布、子胥野渡、大奇山、天目溪、瑤琳仙境、七里瀧、烏石關(guān)、烏龍峽、嚴(yán)子陵釣臺、富春江大壩等景點。猶如無數(shù)珍珠串在這條黃金旅游線上,步移景異,風(fēng)光綺麗。
富春山水,天下獨絕。歷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并留下許多瑰麗詩篇和絢麗畫卷。《富春江名勝詩集》摘錄了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間的1003人,吟詠富春江山水的詩詞2000余首。這些詩人有:謝靈運、沈約、孟浩然、李白、崔顥、劉長卿、范仲淹、陸游、張伯玉、宋維藩等。書畫家有:沙孟海、蘇步青、沈鵬、賴少其、李鐸、郭仲選、施南池、歐陽中石、周而復(fù)、陳大羽等。
例如,南朝吳均的《與宋元思書》曰:“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水皆飄碧,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唐朝韋莊稱贊富春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由此可見,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七里揚帆
游富春江以乘船觀賞為主,行至主要風(fēng)景區(qū)則上岸參觀。在建德梅城古鎮(zhèn)上船,首先游覽了七里揚帆風(fēng)景區(qū)。
江岸兩邊山頂兩座寶塔,這是古代的嚴(yán)陵八景之一、今新安十景之一的“雙塔凌云”景觀:北峰塔、南峰塔,也是梅城鎮(zhèn)的鎮(zhèn)山寶塔。
南峰塔牌坊石柱上鑿有書法家錢定一先生寫的楹聯(lián):“光孝禪林、尚留山址;南峰古塔,永峙江濱?!彼碌墓庑⒍U林寺,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石坊背后的匾額為“鐘靈毓秀”,楹聯(lián)為“龍山紫氣凝佳氣,鵲水縈回?fù)砉懦恰?。這副楹聯(lián)由著名書畫家譚建丞先生所書。
“鵲淇頭”,因唐朝詩人孟浩然曾泊舟于此,并寫下了傳世之作《宿建德江》:“移舟泊煙者、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比娒鑼懥艘环粗勰核藿系木吧阂股蹬R,皓月高掛天空,從船頭遙望,天空無限,曠野無垠,江水清澈,月映水中,一幅空曠茫遠,清麗幽柔的夜江圖景讓人陶醉。
南峰塔景區(qū)是一處以弘揚嚴(yán)陵文化為主體的風(fēng)景區(qū)。嚴(yán)陵文化碑廊長達60米,兩翼墻上鑲嵌著江西太和石鑿刻成石碑38方。其中文獻地圖7方、景名題書2方、山水畫5方、古人詠嚴(yán)陵錦山繡水22方。它的突出特點是文化品位高,均是流傳后世的精品。欣賞名人書畫、誦讀古人詩文、體會詩情畫意,堪稱人生一大樂趣。
看完碑廊,來到先賢堂。在梅城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曾涌現(xiàn)過許多政績顯赫的官宦人物。后人為紀(jì)念他們的業(yè)績,立“先賢堂”,以供后人銘記他們的名字,瞻仰他們的業(yè)績?!跋荣t堂”中共塑有5個歷史人物:三國東吳建德侯孫韶、唐朝杜牧和劉長卿、北宋范仲淹、南宋陸游。
梅城又名“梅花城”,南峰塔下的梅苑,有白梅、紅梅、青梅、花梅、臘梅等品種,冬末春初,梅花綻放,爭妍斗艷,游人接踵而至。登上塔頂眺望,碧波蕩漾的富春江、萬叢爭妍斗艷的梅花、遠處巍峨挺拔的烏龍山……盡收眼底。
北峰塔建在江北面,外觀為六面七層,塔內(nèi)有磚砌中心柱,與塔內(nèi)部構(gòu)成過道,由第一層南門進入,向西折北,按順時針方向盤梯至塔頂。登塔遠眺,山光水色,如詩如畫,令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過北峰塔,江面突然開闊,這就是著名的三江口了。新安江和蘭江交匯,成一直線,而富春江的流向象一豎,整體構(gòu)成“丁”字型,這就是“嚴(yán)陵八景”之一的“兩江成字”景觀。唐代杜牧曾有“越幛遠兮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年花”名句,描寫的就是這里風(fēng)景。
七里瀧
七里瀧在建德至桐廬江段,是富春江山水精華所在?!皟砂懂嬌较鄬Τ?,一脈秀水迤儷來”?!叭粘鼋t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歷代文人墨客留下難以數(shù)計的贊詠富春江詩句,大多寫的是這段江面兩岸如詩如畫的景色。
富春江兩岸山勢陡立,群山如黛,江面彎曲,碧波蕩漾。江面景觀與長江三峽相似,長江有一門三峽,這里也有一關(guān)三峽:烏石關(guān)、烏龍峽、子胥峽、葫蘆峽,組成引人入勝的富春江小三峽景觀。
江面越來越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過了烏石關(guān),我們便進入富春江小三峽,當(dāng)?shù)厝朔Q“七里瀧”。瀧是急水的意思,它全長23公里,江面狹窄,兩岸陡立,河多彎曲,水急灘多。青山綠水間千帆竟發(fā),藍藍的天上飄著白云,漁歌欸乃,山谷相應(yīng),風(fēng)光異常秀麗。
沿著小水灣棄舟登岸,北岸一塊危立的石璧,上有摩崖石刻“子胥渡”三個紅色大字。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文韜武略俱全的將才,他得知父兄被殺的消息后逃離楚國。在經(jīng)過昭關(guān)時被楚王“通緝”,到處貼滿了他的畫像。憂愁、煩惱和仇恨深深地折磨著他,一夜間滿頭烏發(fā)變成白發(fā)。這就是“伍子胥過昭關(guān)——一夜白了頭”的典故。渡口東岸,原有子胥祠。
從子胥渡進入“子胥峽”,往北岸看,那里有一內(nèi)凹的石壁,壁立如門,稱龍門坎。山崖高處,有瀑布臨空而下,如白練自天而下,噴珠濺玉,氣勢壯觀。
水送山迎,游船不覺來到了葫蘆峽、葫蘆灣。這里原有眾多的農(nóng)居村舍,充滿了天然古樸的情趣。明朝畫家董其昌經(jīng)過此地時曾畫過優(yōu)美景色,并題詩一首:“路入江臬一徑斜,綠楊深處有人家。洲前風(fēng)度千帆影,谷口春藏萬樹花?!焙髢删湓娛种瑸榍Ч沤^句。抬頭仰望,那葫蘆瀑布清晰可見。在陡峭光滑的石壁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鑿出了上下相連、上小下大的兩個巖洞,極象一個巨大的葫蘆,瀑水從崖頂流入洞中,再噴薄而出,然后飄然而下,沖擊在一級級外凹的山石上,迸散作一顆顆的水點,如珍珠,似碎玉,洋洋灑灑地跌入深潭之中。
葫蘆飛瀑長百米、寬7米,雨季時,寬達10米。站在葫蘆瀑底下,我們可以感受到聲若雷鳴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宋朝詩人稱它可與雁蕩山、廬山瀑布“共蟬聯(lián)”,并用“素色噴成三伏雪,余波流出萬年溪”的詩句贊美它。當(dāng)?shù)孛耖g相傳,葫蘆瀑是位列八仙之首的鐵拐李那能大能下的酒葫蘆變的。哦!云游天下的鐵拐李竟然也為這里的景色陶醉,怪不得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到了此處,會油然而生脫俗超凡的飄然之感了。
人常以柔情比水,將水比作明眸巧盼的姑娘,而葫蘆瀑同時以它“飛流直下”的氣勢,再現(xiàn)了壯士的剛強和力度。陰柔之美、陽剛之態(tài),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不由你不驚嘆這天地之造化,華夏之奇觀。
嚴(yán)子陵釣臺
來到桐廬,最值得一去的是嚴(yán)子陵釣臺。到了釣臺,眼前的水光山色忽而變了樣子。清清的一條江水,比上游又窄了幾分,四周山色圍著輕舟,隱隱的白色磚墻被綠色映襯得雪白。水面波光凌洵,對岸山中村舍時不時冒出一縷縷炊煙。遠望上游,則如瞿塘峽口一樣壯麗雄偉,怪不得稱它為小三峽。兩座峭崖聳立江邊,山色青翠,更增添江流的澄碧。釣魚臺倒影江水,剔透空靈,雄偉多姿。釣魚臺分東西兩臺,由兩條山脊直插江邊,臨流突起兩座屹立的峭崖,巨巖高聳,石壁陡立。據(jù)說,東臺是東漢嚴(yán)子陵隱居垂釣之處;而西臺是宋朝謝翱哭文天祥的地方。
自幼喜歡文學(xué),“桐廬”、“富春江”、“嚴(yán)子陵釣臺”……這些充滿詩意的字眼早就銘刻腦海。有一則故事記載:嚴(yán)子陵不愿為官,隱匿山林,光武帝劉秀將他請到都城洛陽。是夜,兩人縱酒暢敘,倦極,同床而眠。嚴(yán)子陵酒醉酣睡時,一翻身竟將一足擱在劉秀的肚皮上。好個劉秀,也不去推醒他,直到天亮起床。早朝,有太史入奏,言夜觀星象,有客星侵犯帝座。劉秀莞爾一笑道:“朕與故人子陵共臥,難道便上感天象么?”故事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編的,劉秀不太可能與嚴(yán)子陵同榻而眠,但劉秀作為東漢的開國之君,其氣度、其胸襟、其愛才倒是千古頌揚的。
還有一則逸事:“嚴(yán)子陵釣臺”高高懸在山腰上,離江面百米之距。嚴(yán)老先生乃一文弱書生,他如何手持巨型釣竿,揮動近千米的釣絲?到此游客無不心存疑惑。歷來有人說嚴(yán)子陵不可能在此垂釣。上個世紀(jì)六十年代,郭沫若游覽此處后賦詩一首:“百尋磴道辟蒿萊,一對奇峰屹水涯。西傳皋羽傷心處,東是嚴(yán)光垂釣臺。嶺上投竿殊費解,中天墮淚可安排。由來勝跡流傳久,半是存真半是猜。” 郭沫若無愧大詩人,隨手這么一涂,盡道游客心中所想所愿。
沿著石級登上釣臺,俯身下探,只見桐江成了條墨綠色的帶子,彎彎曲曲繞過了數(shù)重青山。太陽下的浙西一隅,竟這樣的美,這樣的靜,令人陶醉,令人夢幻。赤、橙、黃、綠、青、藍、紫……富春江的水給人的感覺是清新,象早晨的空氣,令人有疲勞頓散的爽快,又有一種深邃的美感。古人云:“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清美”,我沒有行盡三吳,然而,觀富春江之山水,已經(jīng)令我滿足了。
預(yù)告:下期推出《江南行》之二十《江南最憶是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