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戲是十二世紀三十年代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期間,在中國南方流行的舞臺藝術,它在歷史上和民間習俗上也通稱為戲文。由于它使用中國南方流行的曲調演唱,因此也稱之為南曲或南曲戲文;也有的以地方來命名的,如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經過長期的演出實踐,它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對于后世戲曲的發(fā)展,影響至為深遠。
^^南戲的形成與發(fā)展
南戲最初流行于浙東沿海一帶,出現的時間當在北宋宣和(1125年)以后。它來源于南方的民間歌舞小戲。徐渭《南詞敘錄》說:“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jié)奏,徒取其畸農、士女順口可歌而已?!庇终f:“其曲則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不葉宮調,故士夫罕有留意者?!笨梢娝畛跏且环N民間的地方小戲,采用的還是農村中人們熟悉的一些流行曲調。及至南戲流傳漸廣,影響日益增多以后,又有了“書會才人”從事編寫劇本的創(chuàng)作活動,才開始引起社會的注意。
在南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汲取宋雜劇和其他民間技藝的成分來豐富自己的藝術。它的創(chuàng)作題材,受說唱藝術的影響是很大的。據元代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中所述及的29種南戲名目和《永樂大典》所收的33種宋元南戲名目,與宋雜劇、宋元話本、諸宮調名目,就其取材內容加以比較,可以看出,南戲受說唱藝術的影響比受宋雜劇的影響還要大,表明說唱藝術等民間技藝在南戲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到了十三世紀后期,隨著元朝滅宋,南北分割局面的消除,南戲藝術傳播到了北方的大都(今北京),北雜劇也流傳到了南方。在這兩種戲曲藝術南北交流之下,南戲得以吸收北雜劇的成就來豐富發(fā)展自己。元代南戲改編雜劇劇本,在接受其故事題材的同時,對于原來的藝術描寫有所吸收,如關漢卿的《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曾對《拜月亭》南戲的藝術描寫有過深刻的影響,即是明顯的例證。另外,在劇本體制上,北雜劇以音樂結構為主體的曲牌聯套方法,南戲也有所吸收和發(fā)展,使各行腳色在不同的套曲中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更加豐富了南戲的表現形式。在聲腔上南戲還采用了北雜劇的若干曲調,出現了南北合套的形式,也使南戲的音樂和唱腔更加增強了表現能力。而在元統(tǒng)一之后所出現的若干雜劇作品,如《王月英元夜留鞋記》、《徐駙馬樂昌分鏡記》、《犯押獄盆吊小孫屠》等,則是雜劇吸收了南戲的題材的。
南戲的發(fā)展,除了傳統(tǒng)的和民間的藝術淵源之外,還和當時南方的經濟、文化等狀況有著很大關系。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自從六朝以來,社會經濟就逐漸發(fā)達,到了唐代的后期,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北宋時代的社會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東南地區(qū)在經濟上已經成了封建政權的支柱,被稱為“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范祖禹傳》)。十二世紀初葉,由于金兵不斷侵掠,宋室南遷,北方人口曾大規(guī)模南移。據《宋史·地理志》及《宋會要輯稿》記載,僅在兩浙地區(qū),南渡后的人口即較南渡前增加三分之一。由于上述原因,在南方的市鎮(zhèn)和鄉(xiāng)村,民間歌舞和戲劇活動一時出現十分繁榮的局面。陸游在《春社》一詩中就反映了浙江越州山陰(今之紹興)一帶農村戲劇娛樂活動的盛況:“太平處處是優(yōu)場,社日兒童喜欲狂,且看參軍喚蒼鶻,京都新禁舞齋郎?!蹦纤稳岁惔驹谒摹渡细邓仑┱撘鶓驎分杏涊d了福建漳州城鄉(xiāng)演戲的情況是:“某竊以此邦陋俗,當秋收之后,優(yōu)人互湊諸鄉(xiāng)保作淫戲,號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結集浮浪無賴數十輩,共相倡率,號曰戲頭,逐家裒歛錢物,豢優(yōu)人作戲,或弄傀儡。筑棚于民居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爭為之不顧忌。今秋自七、八月以來,鄉(xiāng)下諸村,正當其時,此風正在滋熾?!保鳌ず螁踢h《閩書》一五三卷引)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東南一帶農村市鎮(zhèn)的社火活動,不僅十分普遍,而且都是鄉(xiāng)民集資舉辦,并有專業(yè)藝人參加的。此外,南方農村經濟的繁榮及東南地區(qū)城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也為南戲進入城市并得到新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保證。據宋代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107卷記載,南宋初年號稱繁華大邑的工商業(yè)城市,浙西有14個,浙東9個,江東8個,江西、福建各4個,湖南一個。這些著名城市,有的是唐及北宋以來的繼續(xù)發(fā)展,有的則是南渡后才新興起來的。從比例數上可看出,兩浙城市的興起最為突出。而當時的溫州就是一個貿易中心。溫州雜劇最初興起于溫州,是與這個貿易城市的經濟繁榮分不開的。城市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各種民間技藝的演出和交流更加頻繁,也使職業(yè)的演出班社得以維持和加強,從而促成了一種新的藝術的興起和發(fā)展。至于溫州雜劇在浙江流行之后,再進一步發(fā)展成為成熟的戲曲藝術,則又與南戲及元代最繁華的城市臨安(今杭州)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臨安的游藝場所,遠較北宋時汴梁為盛,據《武林舊事·瓦子勾欄》記載,城內外便有南瓦、中瓦、北瓦、蒲橋瓦等二十三處瓦子。每一處瓦子又有若干勾欄(固定的演出場所),象北瓦就有勾欄十三座。至于各處流動演出的“路歧”藝人就更多了。來到臨安的溫州雜劇藝人們?yōu)榱瞬┤∮^眾互相爭勝斗新,必然要提高它的藝術質量。到了南宋末葉,南戲遂在臨安成熟并迅速發(fā)展盛行起來。南宋的臨安還有從汴梁來的北方諸技藝在瓦舍中流傳,當地藝人也紛紛學習。及至元代,由于南方繁榮的社會經濟生活的吸引,大量北人繼續(xù)南下,許多北方雜劇的作家和演員也隨之到了臨安。有些雜劇作家如馬致遠、蕭德祥等也曾編寫了南戲劇本,能演南戲的雜劇演員也不少,如龍樓景、丹墀秀即“專工南戲”(《青樓集》)。這更有利于南戲吸收北雜劇的藝術成就,來豐富自身的舞臺藝術。同時,隨著臨安瓦舍技藝的繁盛,在這里還出現了很多叫做“社會”的團體組織,據《武林舊事·社會》記載,有專演雜劇的“緋綠社”,有專演唱賺的“遏云社”,有專演影戲的“繪革社”等等。這種藝術團體對于各種技藝之間的觀摩、交流、借鑒、發(fā)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象“九山書會”等書會組織的出現,它的成員是一批下層文人和粗通文墨的藝人,專管給演出者編寫劇本。南戲到了臨安以后,出現了很多新劇目,其中大部分便是從書會里來的。這對于南戲的成熟和發(fā)展,也是很重要的。
^^宋元南戲的劇本及其存佚
宋元南戲有二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前后經歷了兩個朝代的遞變,社會局勢的動亂,造成了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南戲劇本從許多方面反映了這些矛盾,不同程度地表達了當時各階層人們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及其生活愿望。南戲劇本雖然流傳的很少,但從其傳目來看,本事大多可考,題材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有取材歷史故事的如《蘇武》、《朱買臣》、《司馬相如》;有取材現實生活的,如《祖杰戲文》;有出于唐宋傳奇的,如《王仙客》、《李亞仙》、《磨勒盜紅絹》;有來自民間故事的,如《孟姜女》、《祝英臺》、《劉錫沉香太子》、《董秀才遇仙記》;有的題材與宋金雜劇相同的,如《裴少俊》、《劉盼盼》;有出于道經佛典的,如《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王母蟠桃會》、《西池王母瑤臺會》、《鬼子揭缽》;還有與宋元話本同一題材的,如《柳耆卿詩酒玩江樓》、《陳巡檢梅嶺失妻》、《洪和尚錯下書》;與金元雜劇同題材的,如《關大王單刀會》、《拜月亭》、《詐妮子調風月》、《殺狗勸夫》等。南戲取材既如此廣泛,因此它的內容豐富多采。南戲中反映婚姻問題的特別多,約在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爭取婚姻自由,一是婚變。很多南戲劇本,如《王月英》、《孟月梅》、《崔駕鶯》、《張浩》、《楊曼卿》、《崔懷寶》、《裴少俊》、《磨勒盜紅綃》、《韓壽》、《羅惜惜》等,都是沖破了“父母之命”的藩籬,自主地結合在一起。這些南戲劇本,對于當時向往婚姻自主的青年,是一種有力的鼓勵。南宋時期在杭州演出《王煥》這個戲后,某倉官的諸妾們毅然離開倉官家庭逃走,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至于婚變的問題,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里,女子隨時有被男子遺棄的可能。唐宋以來實行的科舉取士制度,使一些出身寒門的書生發(fā)跡變泰,富則易交,貴則易妻,往往隨便拋棄了貧賤時的妻子,這種婚變現象在當時是相當普遍的。在南戲劇本中,郊《王魁負桂英》、《趙貞女蔡二郎》、《張瓊蓮》、《崔君瑞》等作品中,對發(fā)跡變泰后的負心男子,給予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
由于宋元南戲劇本的撰寫,大多出自下層文人和藝人的手中,能夠反映被壓迫階層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要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如對于英雄、愛國者的歌頌,對于反抗者、弱者的同情,對于那些奸邪兇惡的反面人物,則加以批判,愛憎十分鮮明。除此之外,在一些劇本中,總是附帶描寫了兵荒馬亂的年代里,混亂的社會面貌和人民顛沛流離的情景。有些劇本中,把戰(zhàn)亂作為家庭離散和愛情波折的原因,如《樂昌分鏡》、《孟月梅》、《王仙客》、《章臺柳》、《柳穎》等,它的“破鏡重圓”的結局,表達了人民要求安定團聚的生活愿望。當然,有些作品中也摻雜著一些維護封建秩序,宣揚封建道德的內容,其中也還有一些神仙道化戲,宣傳宿命論思想內容的消極作品。
宋元南戲主要是民間的創(chuàng)作,刊刻付印的機會不多,遺留下來的劇本是很少的,目前只能從《永樂大典目錄》卷37,三未韻“戲”字下,《南詞敘錄》中之“宋元舊篇”,《宦門子弟錯立身》中〔仙呂排歌〕、〔哪吒令〕、〔排歌〕、〔鵲踏枝〕四支曲文中,沈璟《南九宮詞譜》卷四正宮之〔刷子序〕二支(原注:集古傳奇名)、〔黃鐘賺〕二支(原注:集六十家戲文名)中,清人鈕少雅《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所收錄的注明“元傳奇”的戲文名目中,《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卷首的“譜選古今傳奇散曲集總目”中,寶敦樓舊藏增補本《傳奇匯考標目》所著錄標明“元傳奇”目錄中,《李氏海澄樓藏書目》之“元傳奇”書目中,以及宋周密《癸辛雜識》等書中可以見到。錢南揚在《戲文概論》中輯錄了238個宋元南戲劇目。
^^宋元南戲的藝術成就
南戲藝術從萌芽興起到發(fā)展成熟的進程是漫長的。溫州等地的民間歌舞小戲用村坊小曲進行演唱,戲劇結構比較簡單,出場的角色也只有三四個人物。這種現象還殘存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隨著南戲活動地區(qū)的擴展,進入城市以后,各種舞臺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表演手段的綜合運用程度才逐漸成熟。它的戲劇結構也就更加嚴謹和完整。《琵琶記》以及《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五大傳奇的出現,是南戲藝術成熟的顯著標志。
宋元南戲的劇本形式,在結構布局和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都有它特定的規(guī)格。劇本開頭有一段介紹創(chuàng)作意圖和敘述劇情大概的開場戲,使觀眾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到戲里來。這種形式,就叫做“副末開場”或者稱為“家門大意”,在明清傳奇里,一直還是保存著。南戲進入正戲,是從第二場開始的。按照南戲劇本的規(guī)格,在前幾場戲里,男女主角和主要配角,都要盡先上場和觀眾見面;在故事情節(jié)展開以后,便要照顧到角色行當的勞逸、大小場子和冷熱場子的安排調劑。同時,圍繞著生旦戲的進行,分別穿插凈丑插科打諢的戲,使熱鬧輕松的喜劇場面和冷靜嚴肅的正劇場面交替出現。在每一場戲里,運用歌唱、念白和科介等戲劇表現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這種藝術創(chuàng)造,反映在劇本文學上,就出現了曲、白、科介相間的文學形式。
南戲的音樂,最初取材于當地流行的民歌?!赌显~敘錄》中說“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庇终f“其曲,則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這種“村坊小曲”與“里巷歌謠”就是當地人們通俗易懂的民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宋代極為流行的詞體歌曲。據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的統(tǒng)計,南戲曲調來源于唐宋詞的有190首,占總數543首的三分之一。這些詞體歌曲在曲調形式與唱詞格式上變化很多,曲調的風格和情趣也多種多樣,適合南戲表現各種人物的感情。除此之外,還有大曲、諸宮調、唱賺等傳統(tǒng)音樂成分。南戲音調與南方語言是相一致的,它以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為特色的南曲音樂為主,其旋律多用級進,節(jié)奏多舒緩宛轉,以管笛伴唱,以板點拍。其后南北合套新的表現形式的出現,把南曲與北曲兩種風格的音樂結合在一起,開創(chuàng)了戲曲中不同的聲腔互相吸取融合的先例。
在南戲的演出中,運用唱、念、介等表現手段,充分發(fā)揮其不同的作用,有的善于抒情,有的富于戲劇性。它們之間彼此配合,互相補充,說明一種綜合性的戲曲表演藝術已經形成。南戲角色行當共有七種,即生、旦、凈、丑、外、末、貼。凈,丑是南戲中的一對喜劇角色,它們和生、旦等正劇角色形成鮮明的對比。按照人物類型的專業(yè)分工已逐漸細致,每行角色的專業(yè)化程度的提高也日趨明顯起來,并形成了以生、旦為主的角色表演體制。
宋元南戲的演出形式和它的藝術成就,在此后的幾個世紀中,影響是很大的,明清戲曲的舞臺藝術便是沿著這種傳統(tǒng)發(fā)展起來的,從而也就奠定了整個戲曲藝術的基本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