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意象與意境
在意象與意境的關(guān)系上,劉禹錫有一句名言:“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說,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包括景象、物象、事象,它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xì)微的水珠,意境則是漂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
意象較實,也叫“實境”;意境較虛,也叫“虛境”。寫實境的目的,是為了引發(fā)、生成“虛境”。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輕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此詩寫的閨房情事,都是“實境”(意象群),
然而作者要表達(dá)的,卻是由這些“實境”所生成的“虛境”:作者以“新娘”自擬,表達(dá)參加科考前的不安心情,并希望張水部(即張籍)給予指導(dǎo)和援引。這種由群“象”引發(fā)生成的“虛境”,才是整詩的“意境”。
但,“實境”的描寫,也有“實像”、“虛象”之分。要虛實相生。清代翁方綱《石洲詩話》:“唐詩妙在虛處,宋詩妙在實處”。清代劉熙載《藝概》:“按實肖象易,憑虛構(gòu)象難”全詩只有實景實象,沒有虛景虛象,難成佳作。實有盡,虛無窮。如晚唐貫休《春晚書山家屋壁》: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樹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明代謝榛《四溟詩話》批評此詩:“景實而無趣”。實中無虛,言盡意止,枯淡寡味。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句是實,二句“入海流”是虛(系虛景),三句“千里目”是虛,四句“一層樓”是實。這一連串的“虛實相間”的“象”,生成了渾融一體的“意境”,表達(dá)了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和高瞻遠(yuǎn)矚的博大胸襟,蘊(yùn)含著“登高望遠(yuǎn)”的哲理。
又如我市詩人韓秀松:
《讀全球變暖報道適值降雨》
聞道冰山化,天公亦忿無?
彤云如墨帶,淋作萬言書。
一三句較實,二四句較虛?!氨交?為實,“聞道”是虛;“彤云”為實,“如墨帶”是虛?!傲堋睘閷?,“萬言書”是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表達(dá)了作者,對環(huán)境污染的憂心和譴責(zé)。清靈深蘊(yùn),別有見地。
也有的好詩,只寫“實象”,以實含虛,“意境”全含在空白處。如溫庭筠《商山早行》: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妙就秒在,這兩句詩只寫了有特征性的六種景物,只寫實象,未寫虛象,留下一片空白。而這種“空白”,卻引發(fā)生成了一種“意境”:一幅商山早行圖,遠(yuǎn)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心情的凄苦和艱難。
更有高妙者,全詩無象為象,無景為景。留下空白,以虛補(bǔ)實。如唐賈島《放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全詩既沒寫深山景色,又沒寫隱者形象。虛景也變成了空白。卻發(fā)人想象,形成了深邃的意境:一幅云煙杳渺、幽靜深遠(yuǎn)的水墨畫,和一位從深山白云間歸來、風(fēng)神清朗的隱者。由此,給讀者以心靈深處的極大震顫!
總之,描寫詩中的“實景”,完全是為了引發(fā)生成“象外之象”的“虛境”,從而形成一首詩的整個意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