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62 個字,4 張圖片,預計閱讀3 分鐘
在唐代詩歌史上,李白和杜甫堪稱是最耀眼的明星詩人。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圣;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生性豪放曠達,一個生性沉郁頓挫。他們兩個人的詩詞作品,構成了唐詩不同的風格。
而且兩個人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于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迥然不同的。每當詩興大發(fā)的時候,李白往往是脫口而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杜甫則不然,“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們兩個人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不同的詩詞內容,構成了唐詩最絢爛的色彩。
不過對于杜甫的創(chuàng)作方式,李白曾經(jīng)調侃過。畢竟對于他來說,寫詩作詞就像是飲酒舞劍一般,手到擒來,所以對于杜甫的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嘔心瀝血苦心經(jīng)營,多少表現(xiàn)出一種不理解或者擔憂。且看: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戲贈杜甫》,最能表達出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就是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自上次分別以后,你怎么顯得更加消瘦了?恐怕都是因為你這一段時間寫詩太耗費你的心力了吧?
詩仙和詩圣生于同一時代,李白比杜甫還要大11歲,但是兩人之間的友誼卻是地久天長的。李白曾經(jīng)為杜甫寫詩,杜甫也曾經(jīng)寫過《夢李白》。李白很清楚杜甫的詩詞創(chuàng)作方式,但是對于杜甫這種為了作詩不顧身體健康的做法并不認同。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這里寫的是李白的回憶,今天還記得當年和老朋友在飯顆山上相遇,那個時候頭上戴著斗笠,剛好是中午的時候。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杜甫身體情況的擔憂。你這樣做詩太耗費精力,畢竟作詩也不能當飯吃,為了作詩如此煞費苦心,忽略了自己身體的健康,有什么益處呢?
李白和杜甫其實對于寫詩態(tài)度都很認真,但是顯然杜甫要更為用心,畢竟杜甫最喜歡寫的律詩,要求更高,付出的精力也更多。李白如此表達擔憂,實際上也是對兩人共同命運的一種感慨。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