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三節(jié),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愛蓮說》。
設計的學習目標是:1、熟讀、背誦、默寫課文;2、體悟作者潔身自好的人生態(tài)度;3、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是按照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安排3個板塊:第一,誦讀;第二,探究;第三,拓展。
課堂上,首先檢查復習,指名(2名學生)背誦《陋室銘》,然后一齊背誦。見學生有點緊張,便多了一個心理調(diào)節(jié)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互相笑一笑,又讓一名學生到講臺上去表演“笑容”,繼之模仿張山在《我打敗了男子漢》中的那句“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讓學生記了一句“成功,源于自信;課堂,我是主人”,并一齊大聲讀了一遍。
在早安排學生在黑板上寫了幾首(句)描寫蓮花的詩之后,齊讀,然后講解了其中楊萬里的一首《采蓮曲》(看看表,有點著急,時間已經(jīng)過去15分鐘了)。
于是,解題,講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學生朗讀“作者簡介”(本來是應該還有一個“背景材料介紹”的,一看時間,免了,學習目標的說明也省略掉了)。
進入第一個板塊:誦讀。三個小組齊讀展示,老師范讀,全班齊讀。(本來應該是留出時間指導背誦的,省略了,誦讀指導也沒有具體下去)。
進入第二個板塊:探究。設計思路是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蓮花的語句,結合注解理解意思,然后用“作者在這里是在寫蓮,又是在寫人,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當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zhì)”過渡到托物喻人,在總結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通過研討“寫菊和寫牡丹的意義”歸結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從效果來看,講的多,留給學生研討的時間少了)
最后一個板塊:拓展。設計了兩個,一個是“中國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用自然界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請列出這樣的人物和他們的代表詩句”。第二個是“學習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以‘我愛 ,因為 ’說一段話,抓住事物特征,說出新意”。(這個時間,時間到了,只布置了第二個,匆匆讀了第一個的幾句詩,結束)
通過這節(jié)課,我覺得至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自己的教學:
一、教學目標明晰,再明晰,在“如何實現(xiàn)目標上充分預設”。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統(tǒng)帥,目標模糊則教學必然模糊,這是方向性的大問題。從本節(jié)來看,盡管目標明確,但不管是誦讀的指導、托物言志寫法的學習,尤其是后者,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最起碼思想還是混沌的,或者說對于這樣的一個難點,沒有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梯度”,在一些環(huán)節(jié)的過渡上生硬、不科學,再加上時間緊,致使本來應該引導學生完成的,變成了老師的獨角戲。
二、課堂效率要提高,老師在課下做的工作就要多,必要的教學手段就要用。只所以這節(jié)課在時間調(diào)控上出現(xiàn)問題。就是因為在課始階段,沒有用多媒體,也沒有用小黑板,或者給學生印發(fā)材料,而是在快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到黑板上抄。無形中就耽誤了時間,再加上怎么用這些材料,考慮得也不細,一“展開”,時間便不足了。
三、學生情緒調(diào)動起來了,讓他們“干什么”?這牽涉到的是一個“精講”和“巧練”的問題,老師要少講,精講,這個沒有異議。問題是,如何合理安排學生的練。語文課,練的范圍應該更廣,讀,寫,聽,說,無一不能大做文章。學生的能力是練出來的,不是老師講出來的。一堂好課,關鍵是看學生提高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新知識,培養(yǎng)了什么新能力。這樣就要求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多設計一些旨在“提高他們”的內(nèi)容,以便真正“提高他們”。
四、老師的課堂也要“慎獨”。記得好像是谷通老師說過,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要“假裝有人聽課”,我理解為就是課堂的“慎獨”?,F(xiàn)在提倡原生態(tài)的課,拒絕作秀的課,有些老師也埋怨學生在公開課上的表現(xiàn)和平時上課不一樣,這里的關鍵是我們平時上課和公開課的方式太不一樣,自己也不適應,學生也不適應,效果自然不會太好。如果平時能嚴格要求自己,能盡量按照公開課的方式來上,就像“模擬考試”一樣,長此以往,水平自然會提高的。
五、用一輩子去備課,多讀書?!耙o學生一滴水,老師必須要有一桶水”,這樣的理論永遠不會過時,說老師必須是“常流水”,那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文字游戲。老師一定要多讀書,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能相對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多讀書,上出語文味,給學生以感染,以引導,以培養(yǎng)。
六、鍛煉好語文基本功。有些老師上課不敢讀,因為誦讀水平不高,有些不敢寫,因為字不漂亮……作為語文老師,示范作用永遠是不可低估的,為了學生,也為了發(fā)展自己,必須刻苦練習基本功。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要堅持認真反思,有了學習,有了實踐,再加上反思這把利器,一個老師的成長與成熟便只是時間問題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