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初中階段,要求背誦的古詩詞是90首,數(shù)量并不多。
可以算一筆賬,按一般的時間來算,一年學期大約是20周,初中四年,是160周左右,也就是說,接近2周才背誦一首詩,十三、四天掌握一首詩(有些詩還是七言絕句)幾乎是沒有難度的。
然而,教過多年語文的老師都知道,恰恰是這些看起來沒有什么難度的詩詞卻讓人傷透了腦筋。
別的不論,單從考試的角度來說,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這樣一個事實:平時教學費盡心力,那么多篇課文,那么多的知識,真正能碰上“原題”的概率低得可憐。唯有詩詞的默寫(包括記憶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倒是可以碰上的。所以,在這方面花的工夫自然是不會少。于是,新授課階段反復讀,拿出充足的時間背,背過之后檢查,并且不厭其煩地默寫,有時候甚至挨個檢查落實。進入復習階段后,更是變著花樣讓學生準確默寫,以求考試的時候不在這方面丟分……
很尷尬的事實是,不能說這樣做沒有效果,但與當初所追求的結(jié)果一直有較大的差距。班內(nèi)總有那么一部分學生背不過,寫不出,考不好。
何以如此呢?
困惑之余,經(jīng)過反思,我覺得問題可能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科目增多帶來的時間投入不足。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個很突出的現(xiàn)象,不管基礎(chǔ)如何,絕大部分學生小學階段掌握的詩詞記憶牢固,而初中時“新學”的往往出問題較多。這一方面與年齡特點有關(guān),更重要的是小學只有兩門功課(有的是三門,包括外語),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去反復背誦,盡管理解不了,可是留下的印象卻深。而從記憶的規(guī)律來說,“重復是記憶的母親”,沒有一定次數(shù)的重復,記憶是不會牢固的。到了初中后,需要考試的科目一下子加到七八門,而這些科目的大部分又都是要求記憶的,這樣,在時間上,顯然是不如從前了。
二、作業(yè)量太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國孩子的作業(yè)負擔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話題,減負喊了多少年,效果始終不明顯。原因很多種,根子并不在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可是因為教師考評機制的問題以及家長給孩子“掙起跑線”的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矛盾。而為了提高成績,又必然要把時間壓到課外,作業(yè)量便極難降下來了。于是,學生要面對來自各科老師的作業(yè)戰(zhàn)術(shù),主要的是書面作業(yè),因為易于檢查。語文老師布置的詩詞背誦和默寫任務(wù)也就得過且過了。
三、學科本位造成的“教育合力”缺位。從道理上來講,教師的任務(wù)是教書和育人的統(tǒng)一。在涉及孩子成長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不同學科的老師的教育目標應(yīng)該是一致的。拿學生的錯別字來說,這可不能是語文老師自己的事,因為如果只有語文老師在抓,根本不會有什么質(zhì)的變化。而目前的現(xiàn)實是,除了語文老師外,別的學科極少有老師會關(guān)注學生作業(yè)或者試題上的錯別字。由于缺乏共同的要求,學生在作業(yè)和考試中寫了錯別字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糾正,尤其是寫了錯別字在別的學科上也不減分,時間久了,也就習以為常了。從語文詩詞的考試角度來看,大部分學生不是背不過,而是背過了某句詩,寫出來的某些字是個錯別字。
四、信息渠道多遠帶來的語言環(huán)境混亂。的確,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的學生這樣面對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他們接受的信息除了書本和老師的講授外,還有來自家長、親戚、朋友、電視、手機、報刊、網(wǎng)絡(luò)……等各種媒介的沖擊,尤其是網(wǎng)絡(luò)上時興詞匯的影響。夾雜著外文、方言、生造詞等各種因素的語言以一種更為刺激的方式讓學生迷失于其中,時間久了,都不知道哪個字、哪個詞是本字,哪個是規(guī)范的了。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又怎么能準確地掌握詩詞中的內(nèi)容呢?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以解決的背后,必然有其復雜的主觀和客觀因素。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為了讓我們的學生不至于連幾首完整的詩詞都不能準確地背誦和默寫,需要語文老師從自身做起,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最大努力純潔學生的語言環(huán)境,從學習態(tài)度上引導之,從學習方法上指導之,讓學生體悟到詩詞之美,提高學習的興趣,自覺為提高語文素養(yǎng)而奮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