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這首詩表明“偶題”,應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秋風乍起的季節(jié),日已偏西的時光,把偶然進入視線的溪橋上、柳岸邊、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藝術(shù)剪裁和點染,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蘊結(jié)的畫圖。在作者的妙筆下,畫意與詩情是完美的融為一體的。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站在溪橋遠眺,落日西斜,距地兩竿,對岸楊柳含煙,淡影朦朧。
詩的首句點明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兩竿落日”,則既非在紅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蒼茫之中。在讀者眼前展現(xiàn)的這幅畫中的光線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點是“溪橋上”,則說明詩人行吟之際,既非漫步岸邊,也非泛舟溪面,這為后三句遠眺岸上柳影,俯視水上綠荷定了方位。
詩的次句,寫從溪橋上所見的岸柳含煙之景。詩人的觀察極其細微,用詞也極其精確。這一句中的“半縷輕煙”與上句中的“兩竿落日”,不僅在字面上屬對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會含煙;又因為落日畢竟還有兩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朧彌漫一片濃煙,只可能是若有若無的“半縷輕煙”;而且這半縷輕煙不可能浮現(xiàn)在日光照到之處,只可能飄蕩在柳影籠罩之中。
這兩句詩純寫景物,但從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讀者自會感到,畫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帶暗淡的;詩篇的情調(diào)不是那么開朗,而是略帶傷感的。這是為引逗出下半首的綠荷之“恨”而營造的合適的環(huán)境氣氛。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毙≡姷暮髢删涫钦f,水面上,荷葉亭亭、相簇相擁,一陣西風吹過,滿溪的荷葉隨風翻轉(zhuǎn),似含無限愁情。
詩的三、四句寫從溪橋上所見的荷葉受風之狀。這兩句詩,除以問語“多少”兩字令起,使詩句呈現(xiàn)與所寫內(nèi)容相表里的風神搖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兩字托出了青蓋亭亭、簇擁在水面上的形態(tài),而下句則在“回首”前用了“一時”兩字,傳神入秒的攝取了陣風吹來,滿溪荷葉隨風翻轉(zhuǎn)這一剎那間的動態(tài)。應當說,杜牧的這兩句詩把風荷的形態(tài)寫得更為飛動,不僅筆下傳神,而且字里含情。
當然,風荷原本無情,不應有恨。風荷之恨是從詩人心目中呈現(xiàn)的。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到無生命的風荷之中,帶著自己的感情去看風荷“相倚”、“回首”之狀,覺得它們似若有恨,心懷恨事,因而把對外界景物的描摹與自我內(nèi)情的表露,不期然的融合為一。這里表面寫的是綠荷之很,實質(zhì)寫的是詩人之恨。
聯(lián)系杜牧的遭遇來看,其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芳時不再、美人遲暮之恨。杜牧是一個有政治抱負和主張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沒落時期,平生志事,百無一酬,這時又受到排擠,所以在他的眼底、筆下,連眼前無情的綠荷,也仿佛充滿哀愁了。
附錄《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注釋
齊安:今湖北省黃岡黃州一帶。
兩竿:這里形容落日有兩竹竿高。
相倚:形容荷葉密密層層地依偎在一起。
譯文
站在溪橋遠眺,落日西斜,距地兩竿,對岸楊柳含煙,淡影朦朧。
水面上,荷葉亭亭、相簇相擁,一陣西風吹過,滿溪荷葉隨風翻轉(zhuǎn),似含無限愁情。
名家點評
明代敖英《唐詩絕句類選》:末二句風刺婉然,似指世變淡靡,不能向振者。
清代張文蓀《唐賢清雅集》:極失意時極有趣景,極無理話極入情詩,胸中別有天地??〗∮型裰?。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