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jīng)傳統(tǒng)課堂的“滿堂灌”到現(xiàn)今高效課堂的“零參與”,前者弊端甚多已是路人皆知,而后者包治百病我卻并不認同,畢竟課堂乃師生共同生長的園地,武斷地將某一方置于絕對支配者的地位,縱然再怎么用心良苦或仿佛真理化身,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作為一線之普通教師,我認為教師不僅要積極承擔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更要結合自身特點建立獨特的教學風格。
南師大附中吳非老師在文章中提及大學時的課堂,“如中國古代文學史,先后有8位老師上,每人上一部分。讓我大開眼界:有的連上4節(jié)課,氣如雄辯,唾沫橫飛;有的長于旁征博引,豎行板書,一個問題也引用十多種說法;有的說詞曲忽然發(fā)了癮,當堂吟唱,余音繞梁;也有的上著課進了自己的境界,念念有詞,旁若無人;有的捧著書本從容地念上一節(jié)課,末了忽然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有的上課只逼著學生提問題,如答記者問;有的信馬由韁,黑板上一個字也不寫,吹到下課才如夢方醒……”這樣的課堂教學,如若依今天的評課標準恐怕都會被歸入到不合格之列,但吳非老師卻從沒有覺得誰的課怎么不好,在他看來,“正是那些風格迥異的課,才讓我懂得必須運用多種手段汲取豐富的知識,讓我懂得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讓我懂得一個學習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
傳統(tǒng)課堂強調“教師講,學生聽”,如果教師視教材和教參為神明而不敢有半點改造,那么,同一學科的課堂勢必千人一面,聽了一節(jié)課便讓人沒有興趣再聽第二節(jié);高效課堂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如果導學案依然跳不出教材和教參的桎梏,無論課堂展示中學生的參與面有多廣,亦不過是換一種方式掌握應試知識而已。在我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優(yōu)質課堂,既應該有教學風格獨特的教師,也應該有主動學習思考的學生,前者善于在改造教材中傳授知識、傳播思想、傳遞精神,后者樂于在課堂學習中充實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如此才能最終達成教學相長之理想境界。
教師應當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風格,并努力使這樣獨特的教學風格服務于學生的生命成長。我非名師,卻喜歡通過自己的思考改造手中的教材,或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或是盡可能多帶些學生可感知的新鮮內容入課堂,或是引導學生按《課程標準》構建規(guī)范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著力培養(yǎng)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勤于提出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當然,作為教師我還熱情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努力追求課堂能有掌聲和笑聲。對于大家皆重視的知識鞏固問題,我一直以來的做法都是精練、詳批和持續(xù)關注學生的自我糾錯。
吳非老師說“風格延續(xù)著教師的教學生命,因為它有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我努力在學習與思考中建立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并不在意被貼上的是“傳統(tǒng)課堂”還是“高效課堂”的標簽,畢竟我用我作為教師的成長服務著學生的成長,想想都是一件讓人感到幸福和快樂的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