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場合藝術
就大多數學生而言,是不愿意被叫時辦公室或大庭廣眾之下受到訓斥的。每個學生都存在可教育性。具有可教育性的學生都有起碼的自尊和羞恥感,獲得別人承認的肯定欲。因此,他們的行為一旦超出了基本的道德標準,有悖于各項規(guī)定和制度的時候,潛意識里總有一種害怕曝光的心理。在眾目睽睽之下,他們會緊張恐懼,本能地心理防衛(wèi)使他們緊閉嘴巴,或低頭不語,右用對立的目光瞪著老師,或用淚水表達自己的委曲。
為什么我們總喜歡把辦公室或教室作為教育學生的場所呢?可能老師們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威嚴的氣氛,以顯示自己的權威,認為這樣就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教育藝術要達到的效果是一種和諧,所以,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的教育氣氛:親切、融洽,讓學生如坐春風,如沐春雨。當我們放下架子,來到學生宿舍時,受教育者心中的感激就為你的工作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當你冒著大雨,踏著泥濘的道路來到學生家中時,在你面前還會有頑固不化的人么?樓道口,走道邊,飯?zhí)美铮恳惶幎伎梢猿蔀槲覀兘逃膱鏊?,關鍵在于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什么樣的氣氛,在我們和學生間搭起一座感情的橋梁。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就或挫折非常關心。一旦學生失去了“可受教育能力”,對名譽,成就漠不關心,置自尊于不顧時,就意味著我們教育的失敗。當學生感到難堪時,表明他的內心承認了錯誤,也就給解決問題提供了契機。因而,我們必須以不挫傷孩子的上進心為原則。在熱情的激勵中激發(fā)學生心中的進步欲望,在對具體情況合情的分析中讓學生心服口服,以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教育術
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與藝術。
教學過程不同于簡單的物質授受過程,而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授受活動?,F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中存在兩條主線,一是“知識對流”主線;二是“情感對流”主線。教學過程正是在知識與情感這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完成的。而知識往往是通過情感這種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所接受。由此看來,要想搞好教學,教師除了對學生傾注熱烈而真摯的情感和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外,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素養(yǎng)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了這方面的素養(yǎng),就可以駕馭教學規(guī)律和心理活動規(guī)律,從而提高按規(guī)律施教的自覺性,反之,老師如果不了解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因素,縱然是知識上的博士,也會成為情感上的文盲。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就象在黑夜里走路一樣。
感召人格
教育藝術是教育者依靠人格感召的一種藝術。
當我們向人們講述怎樣做人的道理時,人們不只是聽我們是怎么說的,更在看我們這些講道理的人是怎樣的人。如果我們言不由衷,不是身體力行,講的理想和信念是一套,而自己做的又是一套,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意義。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