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才能改變教育(轉自《中國教師報》)
孩子們的世界里沒有對與錯,幫助他們就是要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一起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評論品質(zhì)。解決問題的過程,最重要的不是技術的準確,而是對兒童心靈的體恤與疏導。
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并不僅僅是技巧的問題。不觸及他的生命,不傳遞愛與善意,教育就會輕薄、無力。改變一個孩子一定是一個不斷反復、不斷修正的過程??晌覀兠鎸⒆拥姆磸蜁r,往往采用一成不變的說教方式,錯失了教育的良機。
……
這些發(fā)人深省的話語,出自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韓倉小學校長侯登強。
改變自己就能改變世界,改變自己就能改變教育。從23歲“被校長”,到30歲重做教師,再到主動請纓重新做校長,侯登強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對這句話做出了生動詮釋。
1998年,侯登強懷著要當一名好老師的理想來到泰山北麓的一所農(nóng)村小學,教語文課兼任少年隊大隊輔導員。因為成績突出,第二年成為教導主任兼語文老師。2001年,適逢區(qū)里創(chuàng)新教育十佳課堂評選,連續(xù)兩次初選之后,侯登強進入決賽。當時,前十名中只有他一人來自偏遠的山區(qū)。山區(qū)辦學條件艱苦,學校沒有電腦,無法制作多媒體課件,侯登強就地取材,用鐵條自制了一張簡易的“弓”。在《驚弓之鳥》一課中,他和孩子們一起演繹了帶著鄉(xiāng)土氣息的課本劇。這份特別,讓當時的聽課教師和評委記住了他。從此,展示課、觀摩課上了又上,教學榮譽接踵而至。這在同行看來,充滿榮光,可侯登強卻在想:“一節(jié)課能夠說明什么問題?一個教師的價值到底在哪里?”
這種覺醒與反思成了侯登強不斷尋找答案的動力。當時,學校有中午就餐的孩子,他們的家遠在四五公里之外。侯登強陪他們一起吃飯,給他們倒開水,圍坐在一起給他們講故事??粗⒆觽冃邼拿纨嫞桶炎约盒r候的糗事一件件講出來,孩子們慢慢由拘謹變得放松起來,有時候,他還會帶著孩子們到校園的芙蓉樹下做游戲……“那個時候的我,儼然一個孩子王。”侯登強非常享受這種感覺——孩子們無拘無束,像山間野花一樣自由怒放??粗矍皻g天喜地的孩子,侯登強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了這樣的話:“一個教師的幸福在哪里?在孩子那里,把你的心放在那里,自然會生出幸福和快樂。”
正當侯登強醉心于這一份寧靜的甜蜜,一心撲在孩子身上時,一紙任命,他“被校長”了。那年,他23歲。“我的天空瞬間變了顏色!真的,不再湛藍,不再明媚。那些煩瑣的事務,讓我變得焦慮、壓抑、局促。”直到現(xiàn)在,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侯登強的目光依然透出一絲空洞與迷惘。“當時,我還是個毛頭小伙子,整天琢磨的都是怎么當一個好老師,從沒有想過怎么才能當好一個校長。”可是既然當了,就要把工作干好,別丟臉。侯登強認真完成局里安排的任務,盡心盡力地干好每一件事。
侯登強清楚地記得,那段日子,為了集資買電腦,他帶著同事,數(shù)九寒天到村干部家里“化緣”,挨家挨戶去敲門,說難處,訴苦衷,表決心……結果不是被拒門外就是冷言冷語。他默默告訴自己:為了讓山里的孩子也能夠開設微機課,該低頭就低頭,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然而,侯登強很快厭倦了這樣的生活,他不想成為“包工頭式的校長”,他想繼續(xù)實現(xiàn)自己心中當個好教師的理想。
2006年,侯登強外出學習,華南師范大學劉良華教授的報告成了他決心離開校長崗位的導火索:“他的話非常有鼓動性,有力量感,又幽默且一針見血、不可反駁。”其中一句話他印象最深刻:“一個好的老師應該始終處在掙扎逃離的境地。”侯登強這樣解讀自己對這句話的認識,“那是一種對生命的感召,逃離與掙扎與其說是一種勇氣,不如說是一種生命的姿態(tài)。”回來以后,他決然調(diào)離原學校。
一個決定把自己置身新環(huán)境的人,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做好了準備。換學校之后,侯登強恍然感覺自己身上有了新的能量,雖然還兼任副校長的職務,但他把大部分精力和熱情,都傾注在了孩子們身上,過上了一種師生共同成長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面對具體事情,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力、無奈、無助,可是,他又是那么強烈地想要幫助孩子。這種強烈的精神內(nèi)需促使他開始讀書。從李鎮(zhèn)西的《愛心與教育》,張文質(zhì)的《教育是慢的藝術》,到劉鐵芳的《守望教育》。“我要做好老師,就要學到教育好孩子的方法。要喚醒孩子對學習的熱愛,首先要具備幫助孩子的能力。”那種“醒來”之后的精神上的饑渴感,促使侯登強不睡覺也要看書,“必須三天看完一本書,看完必須寫反思,像著了魔一樣,寫一篇東西就像打了一針興奮劑。”
一本本教育專著、一個個教育學者走進了侯登強的教育生活,一本書就是一扇窗,他從中看到了教育的多彩多姿,更呼吸到書中飄來的信念與夢想。他開始給孩子們寫信,信寫得多了,孩子們也對他有了更深的信任,不論大事小情,總喜歡到侯老師面前理論一番,有時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于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故事走進了侯登強的生活。
為了能夠更好地讀懂兒童,侯登強調(diào)整了自己的閱讀方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研究兒童心理上?!督邮芪业膼邸贰ⅰ缎睦碛齼骸返葧呱狭怂陌概_。“教師的最大樂趣在孩子身上。”侯登強說,“當我豐富了自己的兒童心理知識,再去面對兒童的時候,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分析,更愿意用文字寫出我的思考與感受。每個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我的責任是陪著他們在校園里續(xù)寫自己的故事,讀懂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因為遇到我,生命發(fā)生積極的改變——我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
侯登強享受這份邊讀邊寫邊實踐的職業(yè)狀態(tài),圍繞著體恤、陪伴、傾聽、激勵4個關鍵詞,寫下了17萬字的教育故事,其中浸潤著他對班里51個孩子的期待與感念。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天真樸實,時時感召著侯登強不斷修正自己。“與這些孩子的相遇相知,是我生命里最美好的經(jīng)歷。他們離開了學校,仿佛我的生命也到了一個驛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對生命的饋贈。與孩子們在一起編織故事,不需要預設,把心放在那里,自然就會開出美麗的花兒。”侯登強享受著教育生活的美好。如今這些故事已經(jīng)出版,這些經(jīng)歷是他和孩子共同演奏的一首首動聽的樂曲。作為一個教育者,侯登強覺得更應該把自己的這種感悟與更多的同行分享,幫助他們找到職業(yè)的幸福感、成就感,進而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因此,他又躍躍欲試,想當校長了,這樣就可以把自己變成一個發(fā)光體,照亮更多的人,影響更多的人。
從“被校長”7年的逃離,到當教師3年的積累與沉淀,再到來韓倉小學當校長,侯登強今非昔比,他的內(nèi)心不僅有與生俱來的教育情懷,更孕育了強大的力量、深厚的底蘊,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與主張,再也不是僅憑著一腔熱情干工作的毛頭小伙子了,他要經(jīng)營一所屬于學生的學校。
要完成這個目標,單憑一己之力是難以為繼的,必須依靠教師隊伍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打造教師團隊,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成了侯登強再任校長后打出的第一張牌。
為此,侯登強不僅請外省的專家、教師,還把周邊鄰近區(qū)域的名師請進來,與教師們一起搞教研活動。比如,鄰校有一個作文教得很好的語文教師,侯登強就把她請到學校來,給老師們講怎么上好一堂作文課,那個老師特別認真地準備了課件。交流完之后,她對侯登強說:“謝謝您給我這樣的機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棒,這種感覺美極了。”這也啟發(fā)了侯登強——為教師搭建各種交流平臺,幫助他們找到內(nèi)在的力量。
于是,對很多教師來說,侯登強成了一位“弱勢”的校長。他不屑于采用管的方式束縛教師,喜歡無為而治。寫信成了侯登強與老師們溝通的一道橋梁。他希望借此影響教師的自主發(fā)展,觸動教師的精神自覺,改變教師的職業(yè)觀念。
以下是他寫給一位教師的一封信:
……今天我一直為你也為那個孩子擔心著。當孩子的爺爺領著他走到我面前的時候,我看到了孩子眼里的委屈甚至還有些許的恐懼。
這孩子不愿上學,是因為你在課上的時候對他“罰站”,孩子感覺到尊嚴受到傷害。你一直強調(diào)自己對孩子的諸多付出,甚至到了委屈的地步。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不過,教師對學生的關懷關愛,如果沒有得到學生積極的回應,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關懷與愛并不成立。最美的愛,絕不是單向的,需要師生雙方心靈的呼應與共鳴。一廂情愿的關愛,并不能開啟真正的教育之門。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你沒有意識到,在給予孩子無限關愛的同時,你也把強烈的高期待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必須要變得聽話,必須要完成作業(yè),必須要考出好成績,必須……可以坦白地說,你對孩子的愛是有目的的,是在有條件地愛他。成人的情感是瞞不住孩子的,孩子會很清晰地明白成人的意圖。如果這個孩子感覺到別人的愛是有目的的,他會很自然地把自己再封閉起來,就像河蚌一樣。因此,教師決不能以“回報”來要挾孩子,否則會把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嚴重貶值,更會傷害到孩子脆弱的心靈。
……
在侯登強看來,教師要愛每一個孩子,還要學會愛每一個孩子。事實上,會愛比愛得多少更重要。在這樣的交流中,一個擁有共同精神尺碼的教師團隊正在形成。
在引領教師成長的同時,侯登強開始改進學校的一些日常工作。侯登強賦予常規(guī)性工作以新的內(nèi)涵,使其具備一定的教育功能。他抬手指著校園一角的菜園告訴記者,那里原來是一塊荒地,現(xiàn)在種上了各種蔬菜,變成了課程資源。這邊的小樹林是“班樹”,每到植樹節(jié),各班都要組織學生種“班樹”,讓孩子和學校的一草一木建立起聯(lián)系。當他回憶起小學生活時,可以知道哪個東西、什么事物是和自己有關系的。這一草一木就是學生感情的紐帶,是童年的記憶。
走進教學樓,迎面進入視線的是“進退之間藏智慧,謙卑躬行謹記心”的書法大字,下面是幾行毛筆字:物體從高處落到低處當然是很自然的,但物體可以自動從低處向高處滾動的現(xiàn)象你見過嗎?錐體爬坡就是一例……再下面,一張桌子上擺放的就是錐體爬坡的實物。二樓樓梯拐角處安放的是哈哈鏡,哈哈鏡上方是大大的毛筆字:“莫憂鏡中千百態(tài),笑看真我最精彩”。時光隧道擺在三樓,上面寫著“眼見未必得真相,好奇方能獲新知”。下面是關于時光隧道的科技實物。如何把空洞、無趣的道理變得直觀、好玩、有趣,同時又能給孩子一定的人生啟示呢?把道理“物化”,這就是侯登強的出發(fā)點。
到韓倉小學不到兩年,看到自己的教育理想正在慢慢具體化,侯登強的腳步越來越堅實。他說,自己一半在校內(nèi),一半在校外。校長不能把心思完全放在學校里,周旋于具體層面的工作,如果那樣就會走回到自己最初當校長的老路上去。校長更應該當一個觀察者、研究者、實踐者,把自己置于學校之上,觀察、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把學校變成研究的實踐場,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把學校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
有時候,侯登強常常這樣問自己:“如果這是我最后一天當校長,最后一天到學校,我能夠給這所學校留下的是什么?”想來想去,要留下的應該是自己身上所傳遞的那種對兒童的用心呵護,和對教育的執(zhí)著堅守。他要用自己的想法引發(fā)更多同事的共鳴,并付諸行動。盡管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但侯登強一直在嘗試著這樣做,今天改變一個、引導一個、激勵一個,給那些想發(fā)展的年輕人一份希望。只有這樣,教師們才能保持一份對教育夢想的追求,才能夠腳踏實地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就是侯登強要在學校播下的最有價值的種子。
侯登強用一首小詩來表達自己的教育追求:
我是海天一浮萍,
做著去遠方的夢。
很遠很遠,不怕,
走到哪里,
都可以看到風景。
不在別處,
在自我生命的律動中。
唱著久違了的歌。
總有音樂通達靈魂,
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我用歌聲串起來,
串起來,
一個有立體感的過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