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詩品二十四則》意解·高古(3)箋析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窈然空蹤。
月出東斗,好風(fēng)相從。
太華夜碧,人聞清鐘。
虛佇靈素,脫然畦封。
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箋析
這一品首云:“畸人乘真”;結(jié)云:“落落玄宗”,這樣論及高古,不免有些玄虛。所謂“窈然空蹤”,“虛佇靈素”,如果說得明白點,就是返師自然,回歸真率。自然真率方能寫出如神仙境界的詩章,顯出高古之風(fēng)來。
這里,我試舉一例略予說明。且看張悅的《送梁六
自洞庭山》一詩: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
心隨湖水共悠悠。
這是作者送別他的朋友潭州刺史梁知微時寫的一首詩。當時作者謫居巴陵(即今岳陽),與朋友情誼深重。但見朋友征帆遠去,心情該是多么凄涼。如果是孟浩然寫來,那必然是“天涯一望斷人腸”了,但這卻與高古之格有悖。詩人不是“巴陵一望”“斷人腸”,而是“巴陵一望洞庭秋”,給人的印象是不經(jīng)意的即目所見。詩人沒有渲染,沒有著色,只是平實地寫景。心中的惆悵和失意被完全抹去了。不這樣就不會有“泛波浩劫,窈然空蹤” 的超脫,然而它卻令人聯(lián)想到“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湘夫人》)的情景。如見湖上秋色,從而體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懷。接下來是“日見孤峰水上浮”,其實,那個“峰”就是“氣蒸云夢,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的君山。天天與君山見面,只覺平平常常,只是送別友人之時,物以情移,平常之山,忽然變得孤獨無依。一個“孤”字,卻如神來。“詩有天機,待時而發(fā),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詩話》)詩人的這個“孤”字卻于有意無意之間得之。若非高古清奇之人,怎么能把一個低矮之山寫成“孤峰”了呢。
當然,送人入朝原不免觸動謫宦之感,而赴九重帝居九卿加身的人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 “一步登天”,登天也就等于登仙。只是詩人沒有明說。這又是一種高古之風(fēng)的體現(xiàn)。本來說重入帝京無望,這里卻說“聞道神仙不可接”;想做官為宦,這是一種俗世之想,而高古之人就應(yīng)當擯棄這一切,做到“虛佇靈素,脫然畦封”才對。于是朋友遠去,自己不是陷入莫名的惆悵不能自拔,反而泯去俗念,“心隨湖水共悠悠”,令人頓覺脫盡俗塵,淡遠清和的靈魂升華到了一種飄飄欲仙的極致。這比之李白送別友人時“惟見長江天際流”的遺憾,比之王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的深刻思念,來得脫俗多了。只不過這種情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詩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