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動漫、影視劇中常有各種“?!保敖?jīng)典?!?、“言情?!?、“創(chuàng)意?!薄ⅰ坝哪!钡?。“?!本褪强袋c(diǎn)或者笑點(diǎn),鋪梗就是為看點(diǎn)、笑點(diǎn)做鋪墊。
現(xiàn)在要說的不是影視劇的“?!保窃娫~的“?!?。詩人往往借用意象,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dá)情感,詩詞的“梗”就是意象,說的明白點(diǎn),就是詩詞中用來抒情的萬物景象。
唐詩里很多描寫“鐘聲”的詩,“鐘聲”的描寫成就了不少千古絕唱。張繼在羈旅途中寫的一首記敘夜泊楓橋景象和感受的詩,平凡的楓橋,平凡的楓樹,平凡的寺廟,平凡的鐘聲,經(jīng)過藝術(shù)組合,構(gòu)成了一幅意味雋永的江南水鄉(xiāng)夜景圖,詩成了傳世名作,這地也成了千古名勝。
鐘聲,從一開始就與人類的文化活動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古人劃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dāng)于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
但鼓聲傳播范圍有限,南朝齊武帝時,為了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nèi)懸一口大銅鐘,改為只在晚上擊鼓報時,早晨則敲鐘報時,首開先河。為了使鐘聲傳播更遠(yuǎn),銅鐘越鑄越大,還建造較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鐘,夜來擊鼓。
每天早晚,敲鐘擊鼓,城樓響起鐘聲鼓聲,是古代的一種報時方式。
城樓報時,歷朝歷代都有規(guī)定。唐代實(shí)施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guān)閉,實(shí)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老百姓都對此習(xí)以為常。
唐·李商隱《憶住一師》無事經(jīng)年別遠(yuǎn)公,帝城鐘曉憶西峰。煙爐銷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
“鐘曉”即曉鐘、晨鐘,是唐代時京城長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曉,宮中和各佛寺的鐘聲一齊長鳴,聲震全城,《曉聞長樂鐘聲》“漢苑種聲早,秦郊曙色分。霜凌萬戶徹,風(fēng)散一城聞。”
詩人聽到帝城的曉鐘,想到住一師所在的西峰佛寺的曉鐘,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相別經(jīng)年的友人了。
我無端端離開遠(yuǎn)公多年了,此刻長安城中清曉聞鐘,令我回憶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來。
住一師也許還在室中煮茗讀經(jīng),不覺煙爐中焚香已盡,寒燈也漸漸晦暗。外間童子見天色微明,便打開房門,不想夜來大雪,只見一片銀白,門前的松樹也披滿雪。
在兩漢魏晉時期,報時方式卻是晨鼓暮鐘,恰恰與唐代相反。漢代擊鼓迎晨,是因?yàn)楣穆曊駣^,催人勞作。漢蔡邕撰《獨(dú)斷》記“鼓以動眾,鐘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钡温┦枪糯嫊r器具,根據(jù)刻度分夜漏和晝漏。夜漏盡,乃夜時將盡,天將明;晝漏盡,則日時將盡,夜已臨。
晨鐘暮鼓,原指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鐘鼓聲。很多人以為寺廟是早上敲鐘,晚上敲鼓,其實(shí)不然,不論早晚,寺廟都既要敲鐘又要擊鼓。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鐘后擊鼓,晚上是先擊鼓后敲鐘。
古人云“晨鐘暮鼓,驚醒多少名利之客”,晨鐘、晚鐘,回響在世俗活動尚未開始或業(yè)已停息之際。早撞鐘晚擊鼓,清晨或靜夜的鐘聲鼓聲,給人們以警覺醒悟的提醒。
唐·杜甫《游龍門奉先寺》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已經(jīng)有幸在寺僧的引導(dǎo)下游覽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這寺中。
山北幽谷之中響起了陣陣風(fēng)聲, 透過樹枝看到那月光閃爍著清朗的光影。
那高聳的龍門山好像靠近了天上的星辰,夜宿奉先寺,如臥云中,只覺得寒氣透衣。
將要醒來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那鐘聲扣人心弦,令人生發(fā)深刻地警悟。
打開韋應(yīng)物的詩集《韋蘇州集》,到處能聽得到鐘聲。他這樣愛鐘聲,顯然是著意于獲得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鐘聲震響詩行,能取得悠遠(yuǎn)無窮的音樂效果,有無限深沉的韻致,給詩句抹上一層蒼涼幽寂的感情色彩。
唐·韋應(yīng)物《夕次盱眙縣》落帆逗淮鎮(zhèn),停舫臨孤驛。浩浩風(fēng)起波,冥冥日沉夕。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獨(dú)夜憶秦關(guān),聽鐘未眠客。
降下風(fēng)帆,把船停泊在這淮水岸邊的一個小鎮(zhèn),靠近一家孤零零的驛站。
晚風(fēng)刮過江面,掀起層層波浪。夕陽西下,夜色蒼茫,山昏城暗,人們都已歸宿,雁群也已飛入蘆葦叢中棲息。月光下,蘆洲泛著銀白的寒光。
在這孤獨(dú)冷清的夜晚,我聽到岸上繚繞不斷的鐘聲,不禁想起故園長安,難以入眠。
在縈縈繞繞的山寺晚鐘禪音中,任憑思緒無羈飛翔,飛越崇山峻嶺,越過江湖海洋,一路向西,翩翩而去。
韋應(yīng)物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在江南的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做官,故稱韋江州或韋蘇州。詩中聲聲暮鐘響起,蕩漾著縹緲的思家念遠(yuǎn)的感情。
鐘聲,也是鄉(xiāng)愁的一個符號,鐘聲在耳畔回旋,遠(yuǎn)方漂泊的人,那綿綿悠長,縷縷不絕的鐘聲,依稀縈繞著故鄉(xiāng)慈悲的關(guān)懷,讓在外的游子魂牽夢繞。
鐘聲,充滿了一種真正經(jīng)心靈領(lǐng)悟、體驗(yàn)到的空寂,是一種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不是召喚人們走向空寂,而是召喚人們回歸自然。對那些在現(xiàn)實(shí)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頓的人來說,積淀在心靈深處的宗教情感,鐘聲往往能將人從現(xiàn)實(shí)世界引入虛幻王國。
唐·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yuǎn)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滿懷游春逸興來到山中,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備感賞心悅目,欣慰無比,以至夜幕降臨后仍留戀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
游興正濃真是不忍離去,哪管它歸程迢迢;幾番下定決心離開,卻又依戀山中一草一木。
懷著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這時一陣悠遠(yuǎn)的鐘聲傳來,抬頭望那鐘鳴之處,原來是隱于翠綠叢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樓臺。
秋去冬來,枯草滿山,季節(jié)的鐘聲,依然在耳邊響起。
唐·賈島《雪晴晚望》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獨(dú)倚竹杖眺望雪霽天晴,只見溪水上的白云疊疊重重。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蓋的茅舍,閃著冷光的夕日漸漸步下危峰。
野火燒燃著山上的蔓草,煙烽斷續(xù)地繚繞著山石中的古松。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遠(yuǎn)遠(yuǎn)地,聽見了悠揚(yáng)的暮鐘。
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晨鐘暮鼓閑看云,心若安處即故鄉(xiāng)”,每個人,都渴望生活如水一般,晨鐘暮鼓,安之若素。生活,縱然偶有暗流涌動,抑或如云一般會有漂泊不定,終究會波瀾不驚。
清晨我進(jìn)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
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無論塵世多喧囂,歲月多紛擾,晨鐘暮鼓依然在耳邊久久回蕩。
鐘聲悠悠,晨叩暮響,唐詩里“鐘聲”成為一種特定的審美意象,展示出詩人豐富的心靈世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