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凡帝王,以萬乘之尊,擁舉國之財富,享天下之豐美,是自然而且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位皇帝,不但數(shù)次想出家,還頒布法令護持佛教,進而戒殺茹素,并且以身作則垂范國民,更藉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千年延續(xù)至今的素食戒律,護佑的生命自是不可勝數(shù),尤具深遠意義的是,為漢傳佛教焰續(xù)法燈,為后世眾生續(xù)佛慧命,都是重大貢獻,他留下的梁皇寶懺法儀軌義理兼?zhèn)?,至今惠澤我們這些后世罪苦眾生革心向善,達摩祖師播法東土,因緣際會梁皇武帝更傳為佛門公案,是值得今天的我們永遠紀念的佛教先賢。至于身為皇帝,在佛教的影響之下,以帝王之尊,卻節(jié)儉到幾近清苦,仁民愛物勤勉治國,那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是不是一位明君或許各人角度不同,但稱史上罕有的仁君,當屬無有異議,文后附錄公正史評以饗讀者。(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素食)
梁皇武帝——蕭衍(圖片來源:資料圖)
不知讀者是否記得,歷史上曾經(jīng)有個皇帝三次舍身入寺出家,最后被臣下用錢贖回的空前絕后紀錄?沒錯,他就是使中國僧人一體恪遵素食信條的南朝梁武帝——蕭衍。素食的爭論,主要來自佛經(jīng)中有容許三凈肉的不了義教與斷肉食的了義教。
由于低標準與高標準間,會形成肉食與素食兩種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所以,在梁武帝之前,皆任由僧人自由心證,選擇性遵守見諸大乘經(jīng)典記載,卻不見律文的規(guī)定。但梁武帝深諳佛理,真正了解大乘佛法慈悲教義的重點,所以不但下了一道“斷殺絕宗廟犧牲詔”,禁止宗廟用肉食祭祀,也不準太醫(yī)以“生類合藥”這項措施,若在現(xiàn)代,中國會贏得世界保護動物人士的尊敬,更重大一項歷史性的措施,就是梁武帝以身作則,以王法為后盾強制執(zhí)行。
為此,梁武帝親自寫了一篇《斷酒肉文》,公告說明這項歷史性措施。
在《斷酒肉文》中,除了引證《大般涅槃經(jīng)》、《楞伽經(jīng)》、《央掘魔羅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依據(jù)外,梁武帝還詳舉了各種理由,充分說服僧人遵行。
二、僧人不斷酒肉,也有九種連在家居士不如的嫌疑。僧寶要領袖群倫,作大眾依皈,怎能有不如在家人的行止呢?
三、僧人食肉,會有遠離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道、佛果等四十六種修行障礙。
四、僧人食肉,將種下魔行、地獄種、恐怖因等一百一十六種惡因。
五、若相信佛所言不虛?就不能因為尚未證得道眼,就看不清、想不透,眾生肉即過去生有緣眷屬,一旦吃肉,便會有至親成為怨敵的果報。
六、啖食眾生,產(chǎn)生理、事二障難,理障就是“愚癡無慧”,翻成白話就是“變笨”。事障就是在修行路上,易被干擾引入歧途。當然,聰慧的梁武帝,除了愿力深廣外,也明白好心不見得有好的回響,執(zhí)行新信條,一定遭致部分的反彈力量,所以,他索性以身作則起誓,自己若做不到自己定下的戒律,就“愿一切有大力鬼神,先當苦治蕭衍身,然后將付地獄閻羅王與種種苦,乃至眾生皆成佛盡,弟子蕭衍猶在阿鼻地獄中”。
皇帝沒出家,卻發(fā)出如此弘誓大愿來保證恪守出家人的信條。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公布了這篇斷酒肉文,也等于在強制執(zhí)行淘汰那些素行不良的僧尼諸眾,續(xù)佛慧命。但為了取得全體僧眾共識的認同,梁武帝接著邀集僧尼眾一百九十八人,在宮廷舉行了一場研討會。研討“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的爭議。
梁武帝佛學修養(yǎng)深湛,以他對佛法超凡的理解與精密的思慮,向與會者提了五十個問題,藉由三位律師的回答,以明辨各種當時對佛教僧眾食肉與否的問題上發(fā)生的錯謬見解。
總括說來,三凈肉的說法是漸教,若是依究竟正理解來說,佛法是不許食肉的,也就是說,利根的人聽到三凈肉的不了義教,就會舉一反三地知道,不該吃肉的究竟內(nèi)涵,而鈍根的人,則必須等善知識進一步引經(jīng)據(jù)典說個明白,再或者,就必須像梁武帝一樣用王法作為棒喝的工具了。
【附:梁武帝蕭衍簡評】
凜凜然不能正視 拒援兵定業(yè)難轉(zhuǎn)
太清三年,侯景叛亂,至建康陷臺城,入城見武帝于太極殿,以甲士五百人自衛(wèi),帶劍上殿拜謁,皇上神色自若,對侯景說:“卿在戎日久,無乃為勞?!笔谷艘腿健:罹盎虘植荒軐?,便向左右道:“吾踞鞍臨敵,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見蕭公,使人畏懼不已!”侯景自稱丞相,令武帝憂憤成疾:可是他仍齋戒不衰,口苦索蜜未至,舉手曰:“荷荷!”就崩駕于凈居殿,世壽八十六歲,在位四十八年。
江陵地方有一居士陸法和,隱居奉佛;侯景遣將任約,進攻湘東王于江陵,陸法和與他的弟子八百多人,役使神祗陰兵,把侯景擊敗了;復于江夏聚兵,欲協(xié)助武帝討伐侯景,可惜武帝恐怕他為亂,不聽他的話,法和對武帝憤然的說:“貧道學佛者,尚不希釋梵坐處,況人王之位乎?但以空王佛所,與你有香火緣,今知王遭受宿報,故欲救之,既然見疑,當是定業(yè),不可轉(zhuǎn)移也?!笨梢娢涞叟c侯景,并非今生之事,而是宿世定業(yè),償還前債罷了。不然為什么不接受陸居士的協(xié)助,來消滅敵人呢?因陸居士知道他要遭宿報,特地來救他,他還不肯領情,這就是佛說定業(yè)不可轉(zhuǎn)的道理。
佛學深湛著作浩瀚 清苦生活勤政愛民
武帝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jīng)義注講疏等共有二百卷,贊、序、詔、誥、銘、誄、箴、頌、箋,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關于佛教的著述有涅萃、大品、凈名、三慧等諸經(jīng)解義共數(shù)百卷。 持戒精嚴解行并進武帝自受菩薩戒后,就嚴守戒律,一個萬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個苦行頭陀,他日中一食,而且只吃點豆羹糲飯而已。有時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過午,就不吃了,穿的是布衣木棉,蓋布被,墊莞席,足登草履,頭戴葛布;一冠三年,一被二載。從五十歲起,便斷絕房室,不飲酒,不取樂,除宗廟祭祀大會,或其他法事外,他從不舉樂。日理萬機,勤于政事。在冬天須過四更方才就寢,夜深天寒執(zhí)筆撰寫,手皮為之破裂。他不但勤政而且愛民,親近侍從,犯過者每多縱舍,每判一死刑,常常矜哀流涕。居小暗室殿,亦常理衣冠,暑夏炎熱,而不褰袒,雖見內(nèi)宮小臣,仍然如遇嚴賓,雖古之賢君,又有幾人及此呢。
史評公正璞玉微瑕 餓死臺城純屬胡言
史官魏征,他給梁武帝的評語中寫道:“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yè),介胄仁義,折沖樽俎,聲振寰區(qū),澤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shù)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不過武帝并非沒有缺點,魏征亦曾不客氣的批評道:“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終夜不寐,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且心未遣榮,虛廁蒼頭之位。高談脫屣,終戀黃屋之尊?!薄?/p>
魏鄭公批評梁武帝,持論最為公正:新唐史上對武帝的評語也不偏執(zhí),他說:“梁蕭氏興于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當然他沒有魏征說的詳細了。然而不信佛教的韓退之,他硬說梁武帝餓死臺城。后人不去鑒察,只是人云亦云罷了。要知道武帝日中一食,一個八十六歲的老人,布衣素食,到了臨終之前,仍然齋戒不衰。武帝如此簡單的生活,在那些恣情豐美,嗜欲享受者看來,就近乎是餓死了。 筆者亦曾目睹耳聞有佛教人士撰文對梁武帝惡意的批評,因為他們未曾看過武帝平生的事跡:如果看過了本文以后,那將要大生慚愧心,不該再道聽途說的加以批評了。希望現(xiàn)今四眾弟子們能以此自愧自勉,以求上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