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卷書(JYXZ89896)——每天讀一點好書,5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每晚一卷書”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主播安東尼朗讀音頻
做個有趣的小測試。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個離地16米高的窄木板。
你要像走鋼絲一樣走過去,你的感覺是什么?
恐懼?因為你預測自己肯定會掉下去。
緊張?因為你感覺很多人會看你出丑。
伴隨恐懼、緊張而來的,可能還有焦躁不安。
那么,如果你是一個雜技演員呢?
我只要保持平衡,就可以順利走過去。如果沒把握,可以系安全繩,就算失敗了,也可以再挑戰(zhàn)。
發(fā)現沒,當人冷靜下來,發(fā)現自己沒有安全問題,就能作出理性又準確的判斷,也不會輕易陷入焦慮。這則經典的心理學測試,出自亞倫·T·貝克博士的《這樣想,不焦慮》。
在書里,亞倫借此提出一個觀點:“認知水平,決定了焦慮程度。”
讓人恐懼慌張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力。
而破解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改變我們對情緒的認知。
孩子頑皮不聽話,父母身體不太好,老公又失業(yè)在家。而她自己,雖然剛升職為經理,卻也在職場上受盡委屈。孩子考不上學怎么辦,客戶找茬兒怎么辦?錢不夠花怎么辦…… 托德一畢業(yè),便在就業(yè)市場上栽了跟頭。他想好好表現,可行業(yè)里“論資排輩”,他根本沒有機會。托德也忍不住想,如果貸款買房,又失業(yè)了怎么辦?如果生孩子,養(yǎng)不起怎么辦?還擔心退休金不夠,害怕意外降臨,甚至揣測社會將爆發(fā)動亂。明明已經過上衣食無憂的休閑生活,但她每天都活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初入社會,就業(yè)的艱難,賺錢的辛勞,階層的參差,隨便哪一樣,都令年輕的我們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熬到中年,本以為生活穩(wěn)定了,卻又被亂麻一樣的瑣事,撕扯得筋疲力盡。自己的前途,孩子的未來,父母的安危,各種人際關系的調和,總讓人惴惴不安。及至晚年,走過無數溝溝坎坎的我們,又發(fā)覺自己對一切是那么力不從心。人生的每一段路都不好走,生活里的各種事都令人擔憂。而一遍遍“否定”的自我回復,正將你我拖入焦慮的深淵。“焦慮是對未來的恐懼,被各種'萬一’控制著?!?/span>杰森參加工作后不久,就被領導安排主持一個視頻會議。他做好了十足的準備,可越是臨近上場,越是焦慮不安。“萬一搞砸了,自己出洋相事小,惹怒領導事大,再影響下半年評職稱怎么辦?”“萬一同事們不喜歡我的講話風格怎么辦,我會不會被人孤立?”亞倫說,面對挑戰(zhàn),人們不免憂慮、悔恨和遲疑。但如果凡事只往壞處想,抑或是看不清本質,憂慮就會變?yōu)榻箲]。也就是說,如果你被負面情緒折磨,那一定是思維方式出了問題。太在意別人,太小瞧自己,又是對外界和自我的認識不清。其實,上文中麗貝卡、托德、伊麗莎白的焦慮,也源自認知誤區(qū)。麗貝卡有點“完美主義”,覺得自己應該解決掉未來的所有麻煩;托德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總是在腦海里反復推演慘淡的中年生活;而伊麗莎白則有點“妄想癥”,幻想各種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慘禍悲劇。亞倫說,真正擊垮人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頭腦里的“災難化想法”。過度悲觀的揣測,讓人在事情尚未發(fā)生前,先被一個個糟糕的念頭擊垮。在書里,他還列出過一個公式:高估危險+低估自己能力=高度焦慮。不管是對外高估,還是對內低估,都是思維方式出了錯。除了身體上的疼痛,你所感受到的所有痛苦,都是你認知錯誤帶來的。很多時候,不是事情本身讓你焦慮,而是你自己走不出思維的泥潭。亞倫·T·貝克,一直被視作認知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會使我們對同一件事產生不同的感受。改變思維,就可以改變主觀感受。
亞倫用女兒的這段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認知療法”。和很多新手一樣,一開車上路,女兒就緊張得手足無措。眼睛直勾勾盯著前面,雙手緊握方向盤,每一塊肌肉都緊繃,情緒異常焦慮。一次,一輛大貨車迎面駛來,嚇得女兒發(fā)出尖叫,直接在路中間熄了火。這之后,別說開車上路,一說起開車,女兒就焦慮到大發(fā)脾氣。每當這時,亞倫都輕輕拍拍女兒的肩膀,跟著女兒一起改變思維認知。克里斯提娜說:“駕駛很危險,一旦發(fā)生事故,我一定會死掉?!?/span>亞倫點點頭,沒有反駁,他只想讓女兒先知道自己為什么焦慮。如果焦慮是個勁敵,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看清敵人的樣子。那就要仔細想想,你是為行業(yè)發(fā)展擔憂,還是對自己的能力沒信心。亞倫問女兒:你有沒有查過,發(fā)生事故的概率是多大?原因又有什么?女兒聽后,開始上網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遵守規(guī)則,安全駕駛,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性并不高。如果我們只是一根筋地順著思路想,那結果一定是把焦慮無限放大。所以,要及時運用驗證思維,尋找有力證據,把跑偏的思維拉回正軌。比如,你正身處“年齡焦慮”“容貌焦慮”中,那不妨看看身邊的人。也有大器晚成,四五十歲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也有人長得并不漂亮,卻活得漂亮的。亞倫提醒女兒:寶貝,你上次練車,是兩周前呢,感覺過去好久了。“是的,爸爸,因為一想到開車就害怕,一害怕就拖延?!?/span>“你瞧,焦慮浪費了你的寶貴時間,簡直太不劃算了?!?/span>本想學一門新技能,可一會擔心學費打水漂,一會焦慮自己沒時間。結果,想了半天也沒拿出丁點行動,白白浪費了大把時間。本想帶孩子好好度假,可一想到孩子中等偏下的成績,內心驟然升起一股焦灼感。在這之前,克里斯提娜把練車當做一項不得不掌握的技能。就像上學考試一樣,見同齡人會開車,她也硬著頭皮去學。如今,亞倫提醒她,能不能把學開車這件事,當成一次游戲。掌握駕駛技術的過程,就當成升級打怪,從中尋找樂趣。當女兒換個視角去看,發(fā)現練車也不是件枯燥的差事。掌握了轉彎思維,你會發(fā)現人生從來不缺峰回路轉的事。你為遲遲不能痊愈的身體擔憂,可生病不也是自我調整的契機,讓你慢下來關懷自我。你為還不完的房貸車貸心累,可這些不也是催你奮進的動力,讓人不懈怠、不放棄。這世上,從來沒有完全的壞事,只有你認知中定義出的壞事。亞倫不僅僅是帶著女兒反復練習駕駛,更是在反復練習如何擺脫焦慮。需要我們一次次重復上面的步驟,一次次更正頭腦里的慣性想法。到最后,克里斯提娜順利學會了開車,更學到了遇事不焦慮的訣竅。其實,無論是誰,想要遠離焦慮,都要進行無數次嘗試。不要抱著一勞永逸的固定思維,要具備成長型思維,刻意練習,永不放棄。到底在怕什么?眼下的恐懼是否必要?焦慮造成了多大的消耗?作為一種心理病癥,繁殖焦慮的土壤,是我們的內在認知。思維方式一變,情緒狀態(tài)和自身處境,也就跟著變了。意思是,當人的思維定格時,做起事來就很容易陷入無助的狀態(tài)。曾經一度,我也認為,當代人的焦慮,全因生活的艱辛,命運的為難。原來,人完全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對世界的感受。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他們關于事物的意見困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