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首歌謠最早記載在《孟子.離婁上》中,因為書中說它是孔子聽到一個童子唱的,所以又名《孺子歌》或《孔子聽孺子歌》;又因為《楚辭漁父》說漁父也曾為屈原唱過這首歌,所以也稱作《漁父歌》。“滄浪”是水名。從歌詞的句式和語助詞“兮”看,這是一首“楚辭”(屈原詩歌式的名字)體的歌謠,湖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是楚國的地方。 其歌詞之意:滄浪之水清亮的時候,就用它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渾濁之時,就用它來洗我的腳。帽子是帶在頭上的,所以帽纓要用清潔的水來洗,以免它沾上不潔凈的東西;渾濁的水則只能用來洗腳。這里講的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能說明一個道理:它表現(xiàn)了人們對純潔美好的事物的尊重和熱愛,對污濁丑惡的事物的鄙視和厭惡。據(jù)《孟子》記載,孔子在聽這個歌謠后,就對跟隨在身邊的學生說:“你們聽到了吧,水清就洗帽纓,水濁就洗腳,這都是由水自身決定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思想品德高尚,就會受到人們的尊重;思想品德卑下,就會受到人們的輕視。受到尊重還是受到輕視,完全取決于他自己。這是教導學生要自重自愛。
說明了世事清明時,可以出仕為民造福;世事混亂時,也不必過于清高自守。
這是漁夫勸屈原的話,意思是當滄浪之水清的時候就洗我的冠發(fā),滄浪之水濁的時候就洗我的腳,屈原寧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原則,而漁夫勸屈原審時度勢,隨波逐流。
《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污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tài))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tài)。
在楚地流傳久遠的《孺子歌》不是屈原所創(chuàng),也不是“漁父”所創(chuàng)。
古時,漢江有一支流流經(jīng)沔陽,名曰滄浪河(今為湖北省仙桃市境內(nèi)的通州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流放之時,游經(jīng)滄浪水,在譚灣渡口(仙桃市郭河鎮(zhèn)合福垸所在通州河西段邵家河)處問渡,聽漁父吟唱《滄浪歌》,頗為傷感,和漁父對話人生。漁父啟發(fā)屈原如何面對現(xiàn)實,傳為歷史佳話。這首《滄浪歌》被《楚辭》收錄。唐代中期,為紀念屈原,沔陽先賢們在譚灣渡口的西側建了滄浪館(現(xiàn)位于仙桃市張溝鎮(zhèn)通州河北面),曾為宗教活動場所。陳友諒曾在此設過武館,張難先曾在此教學。大革命時期,鄧赤中在此設平民夜校。賀龍率領紅二軍團攻打仙桃時曾在這里駐扎??傊疁胬损^是一個歷史底蘊較為深厚的名勝。
這首歌可以說是一首短小的詠嘆調(diào)。全詩僅四句,只變換了四個字,卻極富生活哲理,讀罷余味裊繞,久久不絕。
詩人就是詩人,詩文里或許閃耀著明媚的光芒,但任性中其實藏下了多少的癡愚?他不懂得不知道嗎?不事農(nóng)耕,無以存身?!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本質(zhì)上沒有好農(nóng)藝,不是一個好農(nóng)民,家里老老小小幾張嘴等著飯吃,日子過得勢必狼狽。但身體辛苦一些在所不惜,只要“但使愿無違”,足夠了。
莊周寧受涸轍之苦涂泥污漬,不去朝堂光鮮;屈原執(zhí)拗于香草美人,終于抱了自己的執(zhí)念投水而逝。這些人雖然留得一點聲名給后世,但世間沒有莊周也罷,沒有屈原也罷,該怎樣還是怎樣,白白受了一些軀身之苦。
一己之力衰矣!滄浪之水濁兮,滄浪之水清兮,清濁只是相對,江河依舊奔流。
世人皆看重的東西,于有些人來說,卻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與其硬扛,不如放下,或者還能給愿意擔負者以機緣。你放下的,或許正是他人執(zhí)念的,能助人一風之力,能輕己身心之勞,兩相打算,各得其所,何樂不為?
一念起有風生水起,一念生有永墜塵泥。一念既生,永無痛悔。放下的瞬間便是執(zhí)著的開始。佛陀說,立地成佛。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無慧根,又少恒志,俗庸之人,成佛不可期,仁賢不可得,一切皆是遂了心底所愿,放逐自己于生命的山林之間。
喜歡月明風清花開爛漫,但煙水迷離的旅程中,這一次能否一路光明天地花香?
放下,隨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