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3年—192年),蔡文姬的父親,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更是歷史上不可不談的書法家。他字伯喈,陳留郡圉(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zhèn))人。曾拜左中郎將,故后人稱他“蔡中郎”。漢靈帝時,蔡邕等受命正定六經(jīng)文字,書丹于碑,立于太學門外,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經(jīng)”。另外,傳蔡邕創(chuàng)“飛白書”。
蔡邕像
傳為蔡邕的《九勢》,輯于宋陳思《書苑菁華》,關(guān)于作者與真?zhèn)?,雖多有聚訟,但其所蘊含的研究、學習價值,不失為一篇名作。因其篇幅較小,現(xiàn)列全文于下。
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凡落筆結(jié)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zhuǎn)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jié)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nèi)。
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guī)。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首先,作者提出書法中的“勢”這一概念。他認為,書法發(fā)端于自然,而書法的形勢又來自自然中的陰陽。在作書的時候,起筆和收筆需要藏鋒和回鋒,力量要貫穿在字的中間。下筆的時候要有力量,那么字的外表就會像肌膚一樣顯現(xiàn)出美麗的光彩。所以說,勢來時不可以制止,勢去的時候也宜不可阻遏,只有柔軟的毛筆才可以表現(xiàn)出豐富的用筆效果。
這里需要對“勢”來進行解釋?!皠荨边@一名詞其實是書法表現(xiàn)的效果在人們心靈中的感受。書法從自然萬物中取法,并產(chǎn)生出剛?cè)?、輕重、虛實、動靜等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兩個面,因此書法的形勢由此而出現(xiàn)。《九勢》中所講的勢,其實更多的是筆勢。而書法筆勢的產(chǎn)生則主要靠筆力來表現(xiàn)出來。
王獻之《中秋帖》
作者在講完“勢”在書法中的意義后,緊接著對書寫操作作出了具體的要求。在落筆書寫的時候,上面的要覆蓋下面的,下面的要承接上面,使得形勢依此相照應(yīng)關(guān)聯(lián),不要使筆勢違背而不相接連。其實就是說,每個字都應(yīng)該是筆勢相連的,筆畫之間應(yīng)該相互承接、相互關(guān)聯(lián)。而字與字之間,也需要有勢相聯(lián)。否則,一件書法作品就好像一盤散沙,凌亂不堪。
在具體的用筆上,作者提出了八點具體要求。這八點要求,雖然講的多是篆隸書的學習,但是,同樣對其它書體的學習也有幫助。
第一,轉(zhuǎn)筆的時候需要筆毫左右輾轉(zhuǎn)運行,筆鋒左右力量必須平衡協(xié)調(diào),否則就會出現(xiàn)線條外輪廓線“節(jié)目孤露”的問題。這里的轉(zhuǎn)筆即是使轉(zhuǎn),筆毫左右轉(zhuǎn)行。
懷素《苦筍貼》
第二,筆畫起筆和收筆的地方要去藏鋒,筆畫欲左先向右行,回到左面也是如此。這就是后來所說的“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的道理。
米芾《晉紙?zhí)?/p>
第三,起筆藏鋒,筆毫平鋪紙面,使筆心保持在筆畫的中間運行。這即是所謂的“中鋒用筆”。
鄧石如篆書
第四,筆畫的末端,筆勢已經(jīng)沒有了,要用力回收筆鋒。
第五,疾勢,出于啄、磔筆畫之中,又在豎筆緊趯筆畫之內(nèi)。這里所涉及的啄、磔、趯三種筆畫,已超出篆書的范圍。這里的啄即是短撇,磔為我們通常所講的捺畫,而豎筆緊趯,更適用于楷書中的豎鉤。這些筆畫,書寫的時候,要求短促有力,尤其是到最后,稍作停頓后快速出鋒。
王羲之《蘭亭序》
第六、掠筆,在于收攏筆鋒快速出筆,就好比有力的峻趯用筆那樣。這里的掠筆即是長撇,而峻趯應(yīng)該是指那些長鉤,如蘭亭序中“有”字的鉤。這些筆畫在書寫的時候,應(yīng)該收攏筆鋒快速出筆。
《蘭亭序》“有”字
第七,澀筆之勢,在于緊快戰(zhàn)行的法則中。即是說,行筆中好像有所阻力,不得不努力克服阻力努力推進。
米芾《吳江舟中試卷》
第八,“橫鱗豎勒”其實是一個很難理解的用筆,說法不一。其實可以理解為,在寫橫畫的時候,不要一筆劃過,要像魚鱗排列一樣,積點成線;而在書寫豎畫的時候,有疾有澀,好像勒馬的韁繩,不斷放松,時時收緊。
《石門頌》
最后,作者做了一次總結(jié)。這就叫做“九勢”,掌握了它,即使是沒有老師的指導,也能夠巧妙的和古人暗合,但需要勤于臨池,筆墨功夫深厚,才能達到高妙的境界。
聯(lián)系客服